夏 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甘肃 定西)
当前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学习动机、潜在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所接受数学信息的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在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下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导致优秀学生的动力不足,探究信心不强,而学困生则容易丧失信心,数学学习兴趣消失殆尽,由此,也给数学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分层教学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更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从而通过分层,让优秀生大踏步向前,也能让学困生不落伍,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递进式教学,直面正视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体验喜悦,激发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乐于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开展分层教学的前提就是对班级学生的层次科学而合理地划分,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分成优、中、困难三个层次,即a、b、c 三等次。a 层次是认知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学习动机强的优秀学生,能根据题型独立解题,且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补充题、拓展题,能与b 层的中等生结成学习伙伴关系;b 层的中等学生能理解稍有难度的中等题型,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c 层次则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题型学会理解与解决。通过合理划分三个层次,随学生的变化而适时调整。
在具体的分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采取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获得发展机会,促进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对于a 层次的优等学生,要求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有难度的题,教师围绕这一层次学生设计难度较高的灵活性问题,引领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并且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特长。而对于b 层次学生,则是要求其能对教材中难度中等的题型初步理解,学会解决教材中难度中等的题型,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相对增加点难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对基本方法灵活运用,发展这一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对于c 层次学生,则是要求这一层次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也能解决教材中的双基题型。而在具体的课堂上,采取小组互助或者“小老师”以及一对一等辅导形式,让这一层次学生获得进步,增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学分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性,考验的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则是起点低、坡度较缓以及立体化、多层次这一弹性教学,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交给a 层次学生进行回答,而对于c 层的学生则是给予优待,回答简单问题,而适中的问题则是让b 层次学生给予回答,提供回答机会。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整个课堂也富有活力与生机。当学生回答中出现一定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对于b 层次以及c 层次学生所存在的困惑,要及时答疑解惑,激发这两个层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其兴趣得以持久并且能保持较强的求知欲。而对于a 层次学生来说,要注意启发与引导,使其在对基本知识与方法领悟以及深化之后,学会归纳一般的数学规律与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变更进行变式探求答案,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对a 层次的学生是以放手为主,而在放手中也要帮扶,突出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其创新精神。
通过分层次的作业设计,进一步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尽各自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在作业设计中采取优化弹性设计,包括基本题型作业、提高型作业以及探究型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作业,从而展示各自的能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品尝到学习的喜悦。与此同时,每一层次学生还可以挑战上一层次的低层次作业,由此,让各个层次学生继续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差异采取科学的分层教学,尊重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切实通过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