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25500) 茅秧龙
统编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自从统编教材使用以后,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要素都特别重视,但由于有的教师对语文要素、编者意图等把握得不够全面,致使语文要素在落实中存在孤立、机械、片面等现象。那怎样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体现编者的意图,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呢?
统编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的方式编排,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重语文要素而轻人文主题,导致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情感的理解、感悟不深刻、不到位。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把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者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肥皂泡》一文时,怎样才能使学生既体会到作者冰心隐含在文中的情趣与向往,又能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关键词语入手,引领学生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进行回顾;然后,再进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教学。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肥皂泡“轻”的句子,然后再给它们分类,说说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因为肥皂泡很轻很轻,所以吹肥皂泡的动作也要轻,这充分表现出作者在吹肥皂泡时的小心、谨慎。再如,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五色’是哪五种颜色?‘轻清透明’这个词语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肥皂泡的?你能想象出这种情景吗?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句子,而且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吹肥皂泡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情趣,进而体悟出作者的童年梦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美的熏陶。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从文本的思想情感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融合,双线协调推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统编语文教材各个学段以及单元之间,语文要素是以层递性的特点出现的。在引领学生学习这些语文要素的时候,教师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某一点或者某一课上,而要注意前后勾连,瞻前顾后,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学习语文要素,防止孤立教学现象的产生,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更加有效。
例如,《故事二则》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其中的《扁鹊治病》一课,在引领学生复述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从简要复述在统编教材的整个复述体系的定位出发,承前启后,注重学生复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中学到的借助表格复述的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扁鹊见蔡桓侯时扁鹊所说的话、蔡桓侯的病情与态度填写在表格里,想一想哪些故事情节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然后,让学生按照简要复述课文的要求把课文复述出来。在学生复述完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蔡桓侯病情恶化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写下来。这样为学生今后学习创造性复述课文奠定基础。同样,在学习《纪昌学箭》一课的最后一段“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时,教师让学生在简要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说一说:“纪昌是怎样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他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样,学生的复述就不是停留在简要复述这一层面上,而是为五年级的创造性复述奠定了基础。
落实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应该遵循统编教材的编排思路,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有所侧重,既要进行集中性的、强化性的训练,也要注重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还要根据需要对学生的复述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引领学生进行分散性的、铺垫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不等于阅读方法。在课堂上,一些教师把语文要素作为阅读方法来用,直接用语文要素引领学生阅读,这其实是对语文要素的一种误解。语文要素是什么?语文要素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抽象概括,具有规律性、抽象性等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需要,把语文要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板块,注重语文要素落实的分层建构,这样才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把语文要素转化为知识与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下人家》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些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直接要求学生画出关键语句,体会句子流露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学,让学生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语文要素解读不够,未能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所导致。因此,教师要精准理解教材,掌握语文要素的内在规律,注重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分层建构知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理解关键语句的知识,因为在三年级他们已经学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结合课文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和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学,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入体会,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蕴含思想感情的理解,落实了语文要素。
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中,教师要避免对学生机械灌输的方法,要根据课文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分层建构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对关键语句的认知出发,搭建了借助关键语句与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桥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显得扎实有效。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单独设置了习作单元,使习作的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一体。虽然这样,但它与阅读教学仍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孤立、片面引领学生学习现象的发生,要通过读写融合的方式落实语文要素,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课文是怎样把五位壮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点面结合描写的。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者先用“一边……一边”的句式以及“他们……”描写了五位壮士的整体情况,然后又分别聚焦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与胡福才这五个人,描写他们是怎样痛歼敌人的。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最后,教师让学生按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课外活动时操场上的情景。这样迁移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让学生把操场上活动的情景描写得全面而具体,落实了语文要素,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促进了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教学,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研读文本,通过迁移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时候,教师应对本单元的读写内容进行通盘考虑,教阅读时想着写作,教写作时要与阅读相呼应。唯有如此,阅读教学目标才会更集中,才能真正实现读写融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对语文要素都比较重视,但有一些教师为了突出语文要素,经常会忽略或者削弱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如生字词、语言积累、朗读、背诵、默写等。这样显然是不妥的,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实现语文要素落实的最优化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识字、朗读、背诵、默写这些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只重视语文要素的学习,而忽略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得到提升。语文要素与语文素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但语文素养涵盖面更广,涉及语文的全部知识。因此,重视语文要素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要以语文要素为抓手,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既注重强化对语文要素的目标性教学,又要兼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确保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堂的落实,这样的教学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正确解读语文要素,注重语文要素在学生学习中的协调、全面发展,以切实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建构,单元内的各个板块都是相互联系的,直指语文要素的落实。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注重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整体把握,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从单元整体来看,编排在单元不同位置的课文其定位是不同的。课文内容、定位不同,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所不同,切不可用所谓的“万能钥匙”教学单元内的所有课文。比如,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作者先写小艇的样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这里从小艇的长度、外形等方面描写了小艇的静态特点。接着,作者从船夫驾驶小艇时的样子进行具体的描写,如“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左拐右拐”“挤过去”“穿过”“急转弯”等动词形象地描写出船夫驾驶技术的娴熟,表明小艇作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熟练驾驶小艇是船夫特有的本领。这种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如临其境,对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段进行品读,并尝试删除动态描写或者静态描写的地方,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辨析。“如果是单纯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呢?”这样让学生的阅读由感性转向理性,初步理解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学第二篇课文《牧场之国》,就要深化学生对动静结合表达效果的认知,使学生对动静结合的理解从浅层走向深刻。学习第三篇课文《金字塔》一课,要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最后,借助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进行梳理与回顾,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依据单元每个板块或者每篇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作用不同,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价值,让它们都成为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能力的重要资源,避免语文要素落实的零散化、碎片化现象的产生,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在落实语文要素方面,教师要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语文要素的特点、要求,极力避免孤立、机械、片面落实语文要素现象的产生,注重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如此教学,才能让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立地生根,才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