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霞,刘晓莹,王春悦
(天津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天津 300191)
在畜禽动物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如果不能为其提供通风干燥的养殖环境,就会造成畜禽类潜在爆发各类疾病,此时养殖人员往往使用大量的抗生素药物来快速提升动物的消炎杀菌能力,一旦用药剂量较大,就可能造成部分兽药成分在体内积累,如果不能采取得力的管控方式,将会造成畜禽类生长速度相对缓慢,进而造成繁殖能力逐步下降。因此,畜禽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发现异常现象及时解决,以促进畜禽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即普遍存在畜产品内部存在大量的药物残留,这一问题是影响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畜牧业养殖人员在没有充分掌握各类药品使用剂量及药物成分副作用的情况下,在动物体内注射大量兽药产品;再加上很多养殖者都存在违规使用药品的现象,就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畜产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畜产品的欲望逐步下降后就可能造成畜产品市场规模不再扩张。当前国际贸易体系下中国作为畜产品出口大国,整个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1]。假如兽药残留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畜牧企业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严重时可能使一些产业类型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在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为了促使肉类产品的质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可能在猪饲料内部掺杂大量的瘦肉精,以确保肉猪能够健康快速成长。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猪肉产品所含的瘦肉精成分一旦被人体吸收,在长期积累下,相关毒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肝、肾器官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的实验模拟表明,动物长期食用大量瘦肉精成分后,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肠道内部的致病性微生物有效杀死,但是也会致使相关有益菌群生长繁殖能力有所下降,当肠道内有益菌群存活率无法满足机体运行需要后,可能会诱发各类肠道慢性疾病。
另外,一旦氯霉素等抗生素在饲料中混杂或广泛融入饮水中,并在人体内形成药物残留状态后,相关药物残留会逐渐破坏人体造血系统,在杀死颗粒性白细胞后,还会抑制红细胞的成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养殖用户为了加快畜禽类动物生长速度,会使用相关兴奋药物或者生长激素确保畜禽类动物可以在短时期内加速成长,这些药物成分不能及时排出而被人食用吸收后,就会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在吸收过多的情况下,诱发各类疾病[2]。例如,在对饮用水消毒过程中,使用漂白粉对水源进行清洗处理,如果鸡肉和鸡蛋类产品中出现有毒成分积累,就会导致食用者发生慢性中毒情况等。
在包含大量抗生素的饲料中和许多病原微生物在与抗生素共存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会基于适者生存的原理选择出一批极其抗药耐药的个体,在兽药残留积累过多时,反而会导致很多畜禽类动物沾染大量的耐药细菌,促使动物受到各类疾病侵袭。另外,由于畜禽类动物患病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后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困难,养殖人员在治疗期间对其用药就会间接地增加养殖成本。同时,动物体内的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达到60%以上,病菌耐药基因通过染色体的转化、传导、易位等方式逐渐随同细菌在动物体内扩散,进 而造成病菌耐药性效果明显增强,可能会造成人体 或动物患病后无法通过常规抗生素治疗达到痊愈的效果[3]。
兽药残留对人类的危害有很多,但是集中表现为三大类的影响。首先是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稳定产生不可逆的破坏,人的肠道消化系统是一个精密的加工厂,数以百计的不同菌种作为生产工人为人体这架庞大的机器服务,那么这些菌种如何和谐共处、如何有效调配无疑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相比于人体菌群的有序,抗生素更像一个闯入者,在大量杀伤有害菌的同时无差别地伤害益生菌的存活。因此,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如果不能被有效遏制,人体消化系统疾病一定会成为下个世纪的主要疾病伴随着我们。其次是抗生素残留进入人体后的积累与人体环境的融合会造成一个类抗生素的内环境,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无论是益生菌还是有害菌都在潜移默化地被环境进行着淘汰,存留下的有害菌无疑是更加耐抗的细菌,那么在将来的疾病治疗中,如果使用常规抗生素势必很难起到治疗作用,既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又增加了治疗成本。最后在畜产品兽药中出现药物残留还会引发中毒,这是因为抗生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转为内毒素,虽然我国对兽药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但是如果超出兽药国家标准的产品被人类食用之后一定会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在人体内不断蓄积而引发中毒的症状。
早期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后期随着大化工能力的提升抗生素转为通过化学合成的一类代谢产物。由于获得更为容易,于是在畜禽养殖中出现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过量使用的抗生素在进入动物体内后会除了正常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外,还会消灭大量机体细胞,使得动物身体抵抗能力急剧下降,伴随耐药菌的出现,抗生素带来的使用困境越发明显。随着我国现代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抗生素在动物养殖中被广泛应用,科学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可以抑制有害细菌和病原体,不会对动物自生免疫和生长产生剧烈的影响;但是如果过量使用,一定会产生大量的药物残留,不仅对动物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还会给人体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抗生素残留检测,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过去常规的检测手段主要是96孔板显色检测和高效液相检测,近些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已经产生。
ELISA法是酶免疫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借用其检测的专一性,在实际检测应用中常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和直接竞争ELISA法。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检测产品是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具有快速、高效、灵敏的特点,适合现场操作和大批样品的筛选检测。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上得到广泛应用,且已从单一药物残留检测逐步发展到多药物残留检测。2008年,国家通过了新的检测标准《动物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有效进行10余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畜禽、水产的药物残留检测。直接竞争 ELISA 方法在生乳、鸡肉、鱼肉和虾肉4种样品中可以检测至少12种喹诺酮类残留;间接竞争 ELISA 方法也可同时检测动物性食品中的多种药物残留。
药物残留检测使用最广泛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方法,HPLC 法的原理是在高压状态下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色谱柱对流动相中的成分进行分离,最后由荧光、紫外等检测器检测样品中检出物含量。但因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往往不是单一成分,随着液相检测的进行,会出现多个检出峰,为了进一步明确检出结果,质谱仪应运而生。质谱仪能用高能粒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其失去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分子和碎片。这些不同小分子具有不同的质量,质量不同的离子在磁场作用下到达检测器的时间不同,可以实现不同物质的准确分离和鉴别。
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质谱检测器与高效液相色谱或超高效液相色谱开始结合使用,这种联用技术以液相色谱为分离系统、以质谱为检测系统,并结合了二者的优点,与单纯使用高效液相的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更高的灵敏和更广泛的分析范围,而且可以对多组分的残留进行检测。液质联用检测法在当前畜牧产品兽药残留检测中已经非常普及,我国的国家标准也建立了检测水产、蜂蜜、畜禽肌肉组织等多种样品的液质联用方法。
近些年兴起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条状纤维为主要的吸附材料,将检测样品滴加到纤维的一端,利用样品和纤维材料吸附结合之后会形成免疫反应,即在流动过程中形成阳性条带,以此来判定兽药中的抗生素残留量。这一方法与前面提到的液质联用检测法相比,几乎没有设备上的要求,且使对操作者几乎没有专业技术水准的要求,使用操作的门槛都放到了极低的水平,极其便于推广和使用。
为了促进畜牧产业的不断发展,确保畜产品质量能够达到实际的市场流通要求,国家畜牧业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方针,如《兽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在对养殖人员的饲养、放牧行为予以明确的规定后,通过科学完整的养殖环节防止畜禽类遭受外界病菌病毒的侵袭,从而有效保证畜产品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当地的畜牧管理部门积极采用国内外成功的产品检测技术,在逐步拓宽检测范围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动物类食品的诸多安全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4]。
首先,针对兽药产品制造商来说,生产厂家应严格按照兽药生产流程对产品的使用期限、使用剂量及休药期进行设定,杜绝一线生产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超量使用违禁违规药物。通常情况下,造成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和畜产品中兽药的使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次,购买兽药的用户应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对药品休药周期进行合理规划。兽药生产企业应在密切关注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药物研制技术开发生产绿色兽药品牌,从而降低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与此同时,当地的政府部门和药品的生产厂家应聘请专业的研发团队,采用合理的管控方式来减少畜产品的兽药残留,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后,研究并生产更多的绿色新兽药产品。最后,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定期集中对兽药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在重点对β-兴奋剂[5]、促生长类激素和安眠镇静类等违禁药品进行质量检验后,加强对兽药产品的监督检查,在对假冒伪劣和违禁兽药查处后,对违规违法使用兽药的人员给予严厉的经济制裁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牛、猪等动物群体的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应严格遵守饲养管理的操作内容,加强处理管理人员应用相应污染物后产生的废水、污水,并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污染物处理后的利用。在统一对大量养殖垃圾、动物内脏进行集中处理后,为动物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杜绝“用鸡的废弃物喂牛和羊”等情况。另外,一旦因用药量过多导致牛、羊等动物出现死亡后,应及时对动物尸体进行深埋处理。在科学完整无公害的管控下,提升整体的养殖水平。
总而言之,畜产品的兽药残留危害会直接影响畜牧、畜禽产业的发展,养殖人员应加强学习兽药产品的使用方法,通过规范的饲养管理方式提升动物的机体免疫能力,在减少兽药产品应用次数后,避免兽药残留在畜产品中存留诱发人类产生疾病的风险事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