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之于教师的隐忧省视与消解路径*

2022-03-03 01:58胡凡刚
现代教育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智能教育教师

刘 燕 胡凡刚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涌现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契机。2016 年、2017 年,美国、英国先后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在英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报告,强调并引导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1][2]。2017 年、2018 年,我国先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要利用智能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培养智能型人才[3][4]。2019 年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报告[5],阐述了智能技术最大化赋能教育的愿景及途径;同年5 月,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召开,明确指出智能技术有潜力帮助教师克服教育问题并赋能教学变革[6]。可见,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碰撞,不仅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而且加快了全球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当前,研究者在探讨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教师是否会被机器取而代之、未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整体而言,国外注重实证研究,主要从智能导师、机器教学等辅助教师教学的实践案例中探索智能技术对教师的赋能[7],如Oshima 等[8]对智能导师机器人如何辅助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而国内倾向于理论研究,如有学者从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危机、角色再造、角色转换与定位等角度探讨了赋能教师教学的技术应用、智能工具等问题[9][10][11]。但是,研究者对教师隐忧的省视相对较少,同时也缺乏对教师隐忧的消解路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的理念,通过省视智能技术之于教师的隐忧,厘清教师的困惑,进而提出隐忧的消解路径,以期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

目前,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形态转变,并从多方面对教师教学赋能,主要表现如下:

1 智能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技术精准定位与教师优化教学的结合,可使课堂教学环节快速成为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场景。如点阵笔、智写板等纸笔系统能够高效地收集课堂上学生的各项反馈数据[12],教师只需查看结果分析便可得知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优化课堂教学方案。

2 智能技术助力个性化教学

研究表明,智能技术是未来新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智能学习引擎的应用能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适配与推送服务,助推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13]。如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智能分析技术能够通过答题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个性化诊断[14],发现其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推送服务,助力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

3 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虚拟学校和虚拟班级的建立,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创造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和智能学习环境开展多样化教学,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匹配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借助虚实融合的双语智能导学系统进行汉语学习[15],该系统支持多通道的人机交互虚拟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立体化学习体验,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4 智能技术驱动精准教研

智能技术可以记录教育数据,而教育数据为驱动精准教研提供了可能。例如,兰州市安宁区教育局为教师培训建设了智慧教育云平台[16],该平台通过组建校级教研组、在线开展教师研修等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数据常态化、人机协同化;而在教师教研中应用的云录播系统能够通过实录视频中的教学行为数据分析来解构课堂,精准发现课堂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提升教研效能。

5 智能技术推进家校协同

凝聚教育合力、家校协同育人,智能技术为构建和谐、新型的家校关系提供了支撑平台。如智慧教育电子校徽可无感采集学生的体温、行动轨迹等数据,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健康状况,可为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同监管和决策提供精准化的智能服务。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智能技术对教师的真正赋能,是指解放教师的体力和劳力,使其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教学组织和决策中,让教师集中时间思考,成为善用技术的人师。

二 智能技术之于教师的隐忧省视

智能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最具革命力量的工具,必然会对教师产生显性或隐性、正向或负向、暂时或持久的影响。只有深入探索教师隐忧之因,才能求得消解之法。通过梳理教师角色危机、现实困境、忧患深思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教师隐忧分为本体隐忧、思想隐忧、技术隐忧和实践隐忧四种,并分析这四种隐忧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以引发深度思考。

1 本体隐忧

①教师因面临智能技术的挑战而忧虑不安。未来教育形式的改变,将是智能时代教师面临的最大冲击[17]。未来的智能机器能够承担更多角色,并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和数据,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现有工作压力,使智能机器逐渐“代替自己”、教师“何去何从”等隐忧问题逐渐凸显。

②“智能技术+教育”的迅速变革,使教师担忧自身知识与交互能力出现匮乏。在线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和各大机构教育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使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限于一线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质疑。另外,师生交互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使教师的交互能力成为虚拟社区活动中师生交互行为是否顺畅的关键[18],这也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 思想隐忧

①教师主观思想之“忧”。少数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且“固步自封”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时望而却步,以慵懒之态排斥新教育理念;同时,大部分教师处于新旧思想转化之间,加上未来教育注重倡导文化熏陶、启迪学生智慧,这在思想层面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其因担忧教育迅速变革而在思想上长期处于迷茫、停滞不前的状态。

②教师客观认识之“忧”。部分教师对“智能技术+教育”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的理解片面,因不具备适切的教育技术观念而感到茫然;同时,教师在具体教学案例的应用研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掌握等方面也面临较大挑战。

3 技术隐忧

①技术自身的发展瓶颈隐忧。技术的瓶颈主要在于机器无法像人一样去感知周围事物。海德格尔[19]曾指出,单纯的技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技术影响而产生的技术思维。在技术思维的影响下,广大教师也担忧“重”技术、“轻”育人。当前,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略显不足,亟待在语音识别、自动翻译、智能阅卷、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有质的突破[20];同时,智能技术产生的隐私披露、数据独裁等伦理失范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②教师对技术的认识不足与使用不解。随着技术的引进,教师群体也在遭遇“数字分割”。少数因循守旧的教师因不懂或不会使用技术而充满了“恐惧”;有部分教师因忧虑智能技术发展过快,害怕被智能机器“超越”,只顾遵循技术发展的步伐,而渐渐迷失了教育的初心。

4 实践隐忧

①智能技术应用隐忧。“完美的工具到了没有训练的手中,就成为了不完美结果的根源”[21],智能技术能否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师。从技术工具来看,教师更多地是将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在选择、应用时还不够科学灵活。另外,教师担忧技术的应用会遮蔽教学的人文性、创造性等问题,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

②教育教学创新隐忧。所谓教学创新,是指教师了解并学会应用技术工具之后,自由选择适应学情的智能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进而赋能教学、丰富教学并创新教学,而非简单地把前沿技术“搬运”到教育教学场景中。但现实是,一线教师在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的创新结合方面依旧面临巨大挑战。

追根溯源,教师的本体、思想、技术和实践隐忧之所以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合理,蕴涵了悲观主义与技术决定论的色彩。现代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善恶交替、螺旋上升的,其中人是主观能动者。具体到教师与技术的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和能动者,技术是工具和方法,构建的是一种“人—物”的应用关系。尽管智能技术带来了巨大便捷,但有些教师并没有因此感到欣慰,反而沉浸于“被取代”的恐慌之中,担心智能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会代替教师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这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也有一些教师将技术过于理想化,认为未来教育中的教学问题都可以尝试用技术解决,“技术滥用”现象由此频发,其实质就是受到了技术决定论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认清这一点,就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容易出现困扰、担忧甚至焦虑。教师对于智能技术的隐忧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面对智能技术,教师需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拒斥激进思潮,不断自我检审,才能不被技术所“困”、走出隐忧之“痛”。

三 智能技术之于教师的隐忧消解路径

杜威曾言:“要把不断学习、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作为最高的人生美德。”[22]教师只有真正重视自我成长,才能在智能时代从容应对,这是消解隐忧的根本。结合上述教师隐忧及其归因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消解路径:

1 一个教育理念的回归

在智能时代,教师要洞悉教育发展方向,革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教育的目的都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23]。教师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真,追求教育“守护人性、孕育德行、完满发展”的本源性关照[24],这是“智能技术+教育”实现的首要条件。“育人”本真之教育理念的回归,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爱”熏陶,展现学生的人格之美;要鼓励引导,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要培养品格,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满发展,达到人育人的至善境界。

2 两个发展方向的平衡

(1)向内发展,平衡“术”“道”

①强化专业之“术”,提高技术的驾驭能力。智能技术正试图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教育,对此教师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具体来说,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教学上转向内容项目化、教育体验化、评价过程化,德行上注重学生情感、思维、艺术与审美的多维发展。同时,教师应构建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体系,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学科设计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做技术的应用者和平衡者,主动实现让智能技术为教学赋能,对智能技术做到先了解、再使用、再到活学活用,避免误用、错用和滥用。

②锤炼育人之“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25]。因此,教师应具备情感与理性之爱,以无条件、一视同仁的“大爱”去唤醒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最大的学习潜能;同时,教师应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在自身价值取向和技术应用之间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2)向外完善,均衡关系

①正确处理关系,寻求多方资源。针对隐忧问题,教师在努力进行自省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寻求多方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参与学校公派见习以增长见识、利用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指导以改进不足、聆听专家报告分享以学习前沿技术等。

②同行互助交流,共同快速成长。教师应走出去,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同时将新知识、新观点、优秀案例及经验学回来、引进来、用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

③树立良好形象,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应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3 三大重要能力的提升

①合科学的设计能力。智能机器擅长重复性、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这一点人类可能无法超越,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智能技术所不擅长的方面,培养学生合科学的设计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革新教育教学方法,遵循科学规范与原则,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提高科学教学的预见能力,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其规划、设计合适的人生道路。

②合伦理的应用能力。技术之于教育可以说是发展的“加速器”。在信息爆炸且急速变化的当今时代,教师需先谨记所有技术应用要遵循一定的伦理法则,在发挥“技术魅力”打造逼真、丰富教学情境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实践,然后倒逼式输出,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③合艺术的交流能力。人类的最大情感需求是与他人产生连接并建立亲密关系,而机器无法真正理解人的情感,故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者。因此,未来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连接,培养学生合艺术的交流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提高其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应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让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体验,并养成良好的交互行为。

4 四种教师角色的重塑

①协作融合,争做技术应用者。海德格尔提出的“显现式”和“促逼式”两种解蔽方式[26],揭示了人类活动与现代技术的和谐共生之道。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想在角色转换中“解蔽”技术,就要在“显现”和“促逼”之间找到平衡,努力保持人类教师的生命自觉,而不是促逼技术产生教学的“虚假繁荣”。为此,教师既要主动将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开展与机器的“人机协作”,也要回归学习主体的真实需求,杜绝“以技制人”;同时,教师要将技术融入教学以辅助教学,而不要沦为工具的附庸,如此才能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

②转识为智,立当精神启迪者。智能化时代教师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使人获得学习、生活和生存的智慧。智能机器虽然可以完成知识维度上的讲解,但无法“育人”——在“育人”方面,教师才是启迪学生学习智慧、挖掘学生天赋潜能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由“识”转“智”,注重情感交流,彰显人文关怀,成为学生的精神启迪者;同时,培养的重点要从以“知识”为本位的低阶思维转为以“智慧”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扮演的角色也要由催促者、灌输者转为引导者、启迪者,促使学生完成自我建构,实现知识与世界的融通。

③将心比心,成为温暖陪伴者。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力量,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陪伴者,对智能技术在人文性、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补位;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难题,做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呵护者。

④以爱为本,做好学生引路人。正如柏拉图所言:“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27]教师既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导师,每一次教育实践都是在引导学生发展,去“唤醒”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个性特质。智能时代的教师绝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还应以引领人类向真、向善、向美为天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 结语

智能技术的出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师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技术的融合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人们不免有“智能机器威胁教师地位、取代教师教学”的担忧。但是,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技术自身不够完善导致教学失误、技术应用时存在隐私泄露问题等。可以肯定的是,AI 助教或者智能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的统一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互为存在的条件,若只关注学生的“学”而忽略了教师的“教”,那么教学就会解体。另外,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在情境化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需要在耳濡目染之中切身体会和感受思维碰撞带来的启迪。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按照某种程序和算法模拟的情感与人类情感存在质的区别,不能弥补师生之间的情感缺失。在智能时代,学生的情感教育仍然需要由教师承担,机器因其局限性依然无法超越人类,故而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不会消失,还将更加突出。这是因为,真正的教育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离不开心灵和人格之间的相互砥砺[28]。而技术的“冰冷”始终无法代替人们的“温情”,因此“铜筋铁骨、一板一眼”的机器人也就永远无法取代“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类教师。

当前,教师要正确看待并积极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隐忧问题。未来,教师应追寻完满育人的本源性关照,既要注重向内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专业水平;又要加强向外完善,坚持重学生所爱、为学生所需、关学生所思、择学生所长,在能力提升与角色重塑的过程中找寻技术合理的“解蔽”方式,如此才不会被智能技术的幻象所诱,才能在不确定的时间长河中始终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相信:唯有能够完善人心的教育,才能在人心中为人类自身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29]。

猜你喜欢
智能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