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南校区 广东 深圳 518000)
传统的教学是通过线下模式开展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借助教材、工具书等对学生实施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向线上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进入教育教学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教学的变革。在初中语文领域,名著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却始终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变化,学生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挥空间,名著阅读教学和其他阅读、写作教学割裂开来不能形成统一整体,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及素养全面提升等。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教学和传统的线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之应用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顺利推动名著阅读教学的深入、扎实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线下开展的,在阅读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一般都会对初中生进行一定深度的阅读指导,以达到激发初中生名著阅读兴趣、推动初中生积极阅读的目的,达到协助初中生找准阅读切入视角、把握内容要点的目的,达到让初中生能够以点带面、逐步增加阅读深度的目的。但是名著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轻易完成的工作,假如单凭教师在线下进行指导,学生数量较多、阅读内容较多、阅读战线拉得太长、教师的精力有限等问题都导致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全程的线下跟踪指导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让线上阅读指导成为线下阅读指导的强大助力,推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的扎实开展。教师可以将名著阅读的指导过程录制成时长在8分钟左右的微课,将微课发布到网络中,初中生阅读名著时可以下载并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以此达到接受教师指导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其他老师或者专家、学者、名师对名著进行点评、指导的视频引入阅读指导,不断丰富、扩充名著阅读线上指导资源。有了线上阅读指导的助推,初中生可以接受更加精要、适时、实时的阅读指导,名著阅读也能够更加扎实地开展了。
传统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水平有限,在自主开展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那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时,往往会不能厘清写作思路,不能找准切入焦点,不能把握表达重点,不能感受作者思想,这都会直接制约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效果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教师必须在传统的线下阅读指导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指导的形式帮助初中生了解写作背景、理清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以此来真正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阅读速度的不同将初中生划分成若干层次,然后将名著划分为若干阶段,要求不同层次的初中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与其能力相符的阅读任务,并将这些任务以“名著阅读任务清单”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中,要求初中生依照阅读任务清单通过范读、细读、跳读等不同方法进行名著阅读,在清单中的任务完成之后将完成情况通过网络上传至班级群。此时教师可以对初中生上传的资料进行审查,从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网络对初中生进行个别指导,达到不断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传统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在阅读活动进行一个阶段之后,组织初中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拿出一节课或者两节课的时间留给初中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名著阅读的不断深入。为了展现自己的阅读成就,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出丑,初中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都会通过各种方法来精心准备展示活动。不过毕竟初中语文教师还有大量的教学任务,需要保证教学进度,不可能将大量时间投放到名著阅读展示中,所以阅读展示活动时间十分有限,每堂课根本没有几名初中生上台展示,很多初中生的精心准备没有得到展现的机会,失望渐渐变成了绝望,对于名著阅读和展示活动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模式展示活动,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阅读展示活动中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传统形式的展示,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以照片、视频、PPT等形式发布到班级群中,阅读成果可以是自己所做的摘抄,可以是自己圈点批注后的名著页面,可以是自己进行的仿写记录,可以是自己所做的内容提要,可以是自己撰写的读后感,可以是自己朗读名著的视频,可以是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自己以名著为内容的“评书”演播视频等等。有了线上展示这一广阔的天地,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发布出来和所有老师、同学共享,对精彩的展示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赞、推送等方式进行表扬,让初中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推动线上、线下名著阅读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学生主要从事的活动就是阅读,但是思考活动却不能得到确实、深度的开展,因此阅读的理解与体验也就显得肤浅了很多。只阅读不思考,只注重表面不深入体会,将直接导致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教师通过线下方式对初中生进行指导,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指导数量、频次以及初中生接受指导的范围都将受到极大的局限,初中生的理解体验也将受到直接影响。采用线上线下互相融合的初中名著阅读活动形式,教师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对名著的解读上传到网络中,并从网络中搜索更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的资料或链接发送给学生,以此提高指导的强度和力度,加深初中生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的交流和探讨,保证初中生对作品的认知更加深刻、全面。
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都是采用单一的线下讲授教学模式,教师将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将教师讲授的重点知识以笔记形式记录下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跨越了太多个年头,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初中生对此早已经了若指掌,自然提不起太大的学习兴趣了。此外由于名著一般都是部头比较大、内容比较繁杂的书籍,阅读起来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而初中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不能拿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另外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还不能深入理解名著中蕴含的思想,这都造成了初中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缺失。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初中生就如同失去了动力的车辆,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消极,甚至带有一丝颓废,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而混合式教学则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教学的单调性,让整个教学过程都变得更有情趣性,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自然大大增加了。
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教师并没有直接进入学习过程,而是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回家之后在网络中搜索晚清时期留学生为什么大批量流向日本的资料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的家庭作业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兴高采烈地回家上网搜索资料。回到学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政策进行分析,这样也对当时鲁迅留学日本学习医学的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打开课本对原著进行阅读,之后再结合日本灭亡中国之心,对鲁迅最终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也就有了深刻的认同。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让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以往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基本处于“假阅读”阶段,教师将名著的作者简介、名著内容概述、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等基本信息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将这些内容通过背诵的形式记忆下来,却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学生真正潜下心来进行名著阅读,带领学生共同对名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根本没有将初中生活跃的思想完全放开,反而对初中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形成了一种有力的禁锢,导致初中生缺乏灵活、自主、个性,不懂变通、缺乏创造性。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初中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放飞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在名著阅读活动中逐渐培养发散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阅读《朝花夕拾》,教师组织初中生首先对原著进行阅读,在微信群、QQ群中共同交流阅读名著产生的心得,评论其中的人物,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活动中,有的学生从一个人物形象出发延伸至其背后的大量内容,从而形成了思维导图;有的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百草嬉戏图”;有的学生则运用精美的语言,道出了自己阅读名著的所得、所感……正因为有了混合式教学的支持,才让初中生销去了面对教师和同学们的尴尬,大胆放飞自我,敢于用不同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创新展现自我的机遇和平台。
在初中阶段设置名著阅读学习内容的目的,就在于经典都是经过时间的冲刷之后积淀下来的精粹,其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依旧适用于当今社会,阅读名著可以帮助初中生奠定精神成长的基础,影响初中生文化人格的发展,推动初中生思想的升华,这无疑是迅速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确保日常教学的正常进行,为了确保教学进度的按时完成,确保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更高的成绩,会过分看重课内知识的教学,却将名著阅读教学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之上。此种情况之下,初中生不能对名著进行细致的阅读、深入的分析、充分的思考,也就不能从中得到更多、想到更多、悟到更多,也就对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给初中生铺就一条通往名著的康庄大道,不断推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持续性阅读,在微信群或者QQ群中用“打卡”的形式汇报自己的阅读进度,保证阅读的长期坚持开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线上交流群中针对名著中的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某一思想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而对名著进行更加细致的阅读;教师可以将日常在线上开展的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参加情况进行记录,将之作为期末考查的指标之一。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推动,初中生的阅读深度越来越大,阅读广度越来越宽,所思、所得所悟越来越多,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迅速提升。
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名著阅读教学中,线下教学是基础,是根本,而线上活动则是拓展,是延伸,混合式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开展线下教学,将线下教学向线上阅读联通起来,进而揭开混合式教学的帷幕。
例如在进行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活动之前,教师就首先进行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平台推动学生实现从课文向名著的跳跃,将《朝花夕拾》的阅读活动推向了深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品析,对作者的感情进行领悟,其中合理穿插朗读技法的指导,不仅知识实现了从课堂向学生的流动,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阅读名著的方法,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尤其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是成长,而《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也都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因此课文学习正好为名著阅读夯实了基础、架构了模型,之后再组织学生阅读《朝花夕拾》,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线上方式进行阅读的交流与展示,达到了“以篇带本”、“以篇带类”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良好功效。
当名著阅读活动全面开启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初中生持续性地坚持名著阅读,杜绝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出现。具体的推动方式,包括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定期“打卡”、组织学生针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章节进行深度研讨、自由阅读将阅读所得在线上进行展现等。
例如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教师就依据名著中的文章叙事性较强、人物形象众多的特点,组织对名著中出现的人物,尤其是作者进行详细刻画及描写的人物形象进行重点研读,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人物挑选出来进行赏析,并通过线上方式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很快学生们就找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较为感人的形象,或者比较丑陋、令人憎恶的形象。有的提到了长妈妈,说她是一个愚昧迷信、饶舌多事、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人;有的提到了藤野先生,说他是一个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人;有的提到了范爱农,说他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冷静孤傲的人;有的提到了衍太太,说她是一个阴险虚伪、愚昧迷信、自私自利的人……有了教师的推动,有了混合式教学的辅助,名著阅读教学得以不断深入。
阅读名著,首先需要“读进去”,然后再“读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初读的时候需要深入、细致,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剖析,将文本进行逐一的分解,探究相关语句在内容点拨、情感积蕴、思想表达方面发挥的作用。分解之后就需要从全面把握,将所有细节进行整合,从全局的高度鸟瞰全文乃至全本,进而对名著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教师就指导学生进行分解阅读,让学生对各篇文章进行分析、探究,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交换思想。当所有文章一一解读完成后,教师又指导学生从整体进行把握,提出了“忆童年趣事——《朝花夕拾》中多处写到童年趣事,请找出四处并标明出处”的问题。学生们经过阅读及整体对照后,很快就找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百草园玩耍、雪地捕鸟、学堂描红的情节,《五猖会》中有买“吹嘟嘟”的情节等,都写出了天真童趣,代表着对于童年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怀念。这样的对比阅读与提炼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整体的感知,提升初中生对名著进行整合的能力。
随着名著阅读活动的逐渐深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钻研,通过线上、线下形式进行多方位的欣赏、分析,可以保证名著阅读活动走向更深层次,同时确保混合式教学活动的不断延伸。
例如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文中有两位让作者念念不忘的老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一位是日本仙台的藤野先生。藤野是一名日本人,作者为什么又会将他摆在和寿镜吾老先生相同的位置呢?”学生们在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在线上进行多次评议后得出了结论: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严而不厉,方正和蔼,不拘泥于私塾的章法,对鲁迅先生日后的价值观有重大的影响。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鲁迅很多帮助,在思想上对鲁迅长生了积极的影响,是鲁迅后来写作的动力。正因如此,他们才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研读赏析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治学精神、民族意识都有了相应的影响,实现了混合式教学的不断延伸。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线下单一教学模式必将逐渐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取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探寻一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高效路径,将之应用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