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分析

2022-03-03 12:24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徐州市机构建设

王 策

(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2019年9月,国家科技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1]。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明确定义,这对于推动各地新型研发机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建设现状

1.1 从无到有,实现量的突破

2018年11月,徐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与备案工作,掀起了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热潮。2019年1月,徐州市科技局围绕徐州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首批备案了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为徐州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发展,截至2020年底,徐州市分6个批次累计备案新型研发机构92家,注册类型均为企业,具体涵盖了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实现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各县(市、区)全覆盖(见表1)。

表1 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地区分布情况

1.2 从有到优,实现质的飞跃

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启动较晚,正处在初创期阶段,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发展定位尤为重要。2020年底,徐州市科技局对2019年备案的29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了考核评价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专职人员达到430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294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专家164人,其中72人在新型研发机构中持股;非专职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达到202人,其中博士学历118人;聘用职业经理人21名;累计投入24 359万元,其中已发生研发费用5 647.5万元;地方政府入股9 540万元,提供运营经费支持4 615万元,设备投入1 041.8万元;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项,获支持资金1 405万元;服务企业235家,横向合同金额5 547万元;累计专利申请数382项,其中发明专利249项;多个研发项目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

2 相关案例

2.1 上海交通大学MESEA数字医疗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2018年11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及戴尅戎院士团队、江苏亓盟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徐州泉山区三方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主要从事3D打印定制化医疗器械智能设计、3D打印医疗应用大数据平台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等。经过2年多的技术攻关,已突破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软件等产业共性技术,同时突破了定制式手术导板等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技术、3D打印生产制造关键技术、生物力学分析技术,并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定制式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目前,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0项;注册医疗器械产品8个;牵头承担、参与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各1项;牵头承担2020年度徐州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1项。

2.2 新沂市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2019年10月,由江苏师范大学陈浩教授团队、江苏师范大学、江苏锡沂高新区三方合作共建。研究院主要开展材料科学研究、高效节能设备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高效节能照明技术开发、光电材料及硅基材料的技术开发等。经过近2年发展,研究院已在高光效荧光透明陶瓷、高质量激光单晶光纤、智能显示用超薄透明陶瓷面板等9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已累计形成3项国内及国际PCT发明专利;服务新沂市陶瓷、能源、石英材料等领域的地方企业近40家,签订科技联合研发项目35项,总服务经费4 447万元;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4家;引进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1个高校专家团队,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荣获2019年度锡沂高新区科技创新奖;获批2020年度徐州市特种陶瓷工业设计中心平台项目,并积极申报CMA-CNAS资质。

3 存在问题

3.1 总体数量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建设数量来看,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已备案数量相比省内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如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数量已达300余家)还是较少,且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单个机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从区域分布来看,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呈零星、分散状态,超过半数的新型研发机构分布在新沂市(18.48%)、邳州市(17.39%)、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04%)、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9.78%)等经济实力较强、创新氛围浓厚的地区,而鼓楼区、云龙区、丰县、贾汪区等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建设数量相对较少;从技术领域来看,四分之三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技术领域集中在新材料(29.35%)、装备与智能制造(23.91%)、生物医药与大健康(21.74%)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现代农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生领域相对发展较弱。

3.2 政策指导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

从政策配套来看,徐州市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专门文件仅有《关于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初创期市级新型研发机构,采用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择优给予最高70万元经费支持”[2]。就全市而言,政府支持、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方式比较单一,且经费数额较小、用途受限,同时缺乏其他财政、税收、人才扶持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激励作用有限;从管理机制来看,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均为“人才团队+地方政府+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多方共建的企业法人运行模式,在建设初期,多元化投资主体尚处在磨合期,未能完全找准自身定位,研发团队凝聚力不足,存在组织固化现象,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仍延续着高校院所或科研机构的考核、激励方式,未能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3.3 创新活力较弱,造血功能待提升

从研发能力来看,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研发费用投入不足、仪器设备共享度不高、高水平科研人员缺口较大等问题,依靠地方政府扶持发展,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我造血能力缺乏;同时,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新兴事物,目前社会认知度较低,服务企业对其信任度也不够高,导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程相对迟缓,个别机构甚至存在生存压力;从研发结构来看,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则过于注重创新价值链后端环节的市场效应,往往会倾向于承接“短、平、快”项目,不愿在前瞻性项目研究上下功夫,检验检测、企业孵化成为其主要业务和服务收入来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部分人才团队不能充分整合和利用依托合作高校平台的创新资源,科技原始创新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新型研发机构主攻研发方向不聚焦,难以集中有限的优势资源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

4 思考建议

4.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强大合力

徐州市应学习广东省、上海市等国内先发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参照南京、苏州等省内先进城市的成功做法,进一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配套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编制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研发方向、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规划布局,发挥“引导”作用,助力新型研发机构长远健康发展;统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综合承载力,适配符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与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从市级层面规划其功能范围与边界,避免同质细分领域重复建设[3];鼓励各县(市、区)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4.2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扩大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范围,除用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绩效奖励外,还应对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费用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按比例进行奖补;对经市政府批准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分级、分档支持,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补助金额,鼓励各县(市、区)通过科技创新券的联动机制,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扶持模式;依托“大院大所”合作对接平台,建立“企业出题,新型研发机构破题”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4],加强与企业、产业、市场的有效衔接,准确把握创新目标和研发导向,形成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4.3 注重创新发展,增强新型研发机构自身造血能力

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应利用“体制机制活”的先天优势,不断整合优化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创新和科研攻关,以创新激发裂变动能,促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实施技术研发项目负责制,在技术路线制定、科研团队管理、研发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项目负责人一定的自主权,同时需探索和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消除科研人才的顾虑,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遴选一批功能定位明确、建设成效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研发机构,总结发展实践经验,推广宣传有益做法,向社会展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竞争优势,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建设热情,实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徐州市机构建设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融合·互动——徐州市商聚路小学景观设计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