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明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儿童在医疗环境中代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弱小、敏感、活泼、好动。由于年龄和心智的关系,儿童患者对于就医空间环境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儿童医院是医院设计中的一个特殊类型,面对的就医对象是家长陪同下的儿童患者。作为服务于儿童的专科医疗机构,儿童医院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医疗功能设计等基本问题,还要照顾到儿童心理特征与情感方面的需求,故应展现出积极、欢乐、温馨的情感色彩,向患儿和家属提供高效、亲切、有趣的室内外空间。笔者作为主创设计人员,全程参与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二期工程设计全过程。在此希望通过探讨本设计中的建筑情感色彩塑造,为类似医院工程提供参考。
儿童医院的服务对象一般是指0~14周岁的患儿。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因为疾病带来了痛苦,孩子们的天性受到限制[1]。“小孩子怕医院”几乎是全世界儿童的通病。大部分儿童在医院都会出现逃避、发脾气、抗拒、哭闹等不良情绪。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中,儿童被细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分别对应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及青春期的通俗说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差异和认知差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特征。本医院服务对象主要为12岁以下的儿童,主要在婴幼儿期和童年期,较为共同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几种:
认知心理:12岁以下的儿童习惯用固有的“图式”解释面临的事物[2]。幼儿期的儿童主要是表象思维,对其审美客体在形象上要单纯、具象,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童年期的儿童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具备理解科幻感形象的能力[3]。
好奇心理: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观察发现,即使是在病痛中,儿童的好奇心理仍然存在。好奇心理会引发儿童对外界环境的主动探索行为。环境色彩、空间构成和情景搭建都会提升儿童的参与度[2]。
群聚心理:调查发现,儿童在活动中特别容易和其他的儿童群聚,从而主动进行探索。即使是在医院中的患儿,仍然有大多数希望和其他患儿交流。儿童医院中存在大量儿童聚集,应该对这种心理进行引导[2]。
色彩方面,通过调研发现,患儿比较喜欢浅色。喜欢纯色的儿童多于有复杂图案的。在诸多色彩选择中,选择浅绿、浅蓝、浅黄的儿童居多[4]。
另外,儿童喜欢对比性强、图形感强的形体。喜欢明亮,害怕黑暗,喜欢果味和单花香,不喜欢空气中消毒水的味道,不喜欢冷冰冰的瓷砖墙面,等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新院区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平乐路和儿康路交叉口。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床位1 000张。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医院业务迅速增加,2017年浙江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对医院进行扩建。二期扩建床位800张,总规模7.41万m2,建设用地面积约1.33 km2,包括病房、医技、科研实验、后勤保障和停车库为一体的医疗综合建筑。二期设计除基本的医院功能和人性化设计外,也着重于塑造建筑的情感色彩、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医院建筑。
工程位于城市核心区块。医院门诊量很大,周边交通经常严重拥堵。医院周边林立的高楼、拥堵的交通、繁忙的商贩等环境,使医院外环境呈现出紧张的情感色彩,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患儿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完整的景观花园可以很好地缓解这种情绪,但建设用地局部容积率高达3.70,在这种条件下留出完整空地比较困难。但设计团队认为,越是用地紧张的拥挤环境,患儿和家属对绿地景观的心理需求就越高,越应该想方设法留出一些空地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总图以两幢高层建筑为核心展开设计。住院楼位于东南侧,科研楼位于西北侧。两幢高层尽量错开,避免建筑对日照的自遮挡。功能尽量整合在高层建筑内,力求缩减建筑占地面积,尽量空出一些室外场地。
建筑裙房布置在高层北侧的阴影区,而把剩余的宝贵空地留在了西南侧街道转角处,使得空地充满阳光。此处设置空地也能缓解城市街角处的建筑紧张关系,从而缓解患儿和家属的紧张情绪。另外,裙房高度尽量降低,只设置2层,病人可以在地面上看到屋顶绿化,提高心理感受(图1)。
图1 总平面
患儿虽然承受着病痛,但行为习惯仍然保持着普通孩子的天性。顺应这种行为特征进行设计,可以大幅度缓解诊疗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为了丰富建筑的情感色彩,唤醒儿童的探索行为和好奇心理,我们把这块宝贵的空地规划成童趣乐园,并结合建筑设计了一个趣味坡道。坡道将花园与建筑2层区域连接起来,长约100 m,在给儿童增加乐趣的同时,也给较小的活动场地变相增加了尺度。坡道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弧线体现儿童特色,给建筑带来了欢乐、童趣的情感色彩(图2)。
图2 户外活动场地
一期工程时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原方案采用“双子楼”的设计手法,预留的二期病房楼与一期病房楼高度、造型完全一致。时隔多年,如果重新设计的二期病房楼仍然沿用原设计方案,就会略显呆板,难以体现时代精神。因此,本着“七分继承、三分发展”的原则重新进行了设计。新设计的二期病房楼与一期病房楼体量大致相当,体现了继承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高度,既丰富了沿街立面造型,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一期立面设计选用了白色为主、绿色点缀的建筑色彩,并采用了八角形外窗,建筑特色鲜明,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但是也带来了诸如使用不便、水迹明显等问题。新的立面设计既要继承一期的立面特点,同时避免其存在的问题,还要体现二期独立特色,更要体现省儿童医院一流定位,这些都是造型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新方案的立面设计继承了原方案整体立面的虚实比例关系,以及白色为主、绿色点缀的立面色调。在此基础上,适当简化了外窗,不再采用八角窗,而还原为横窗。窗顶适当变形为折线,窗底采用折线斜面以加强窗台排水。新设计的外窗仍然能看到八条边,但设计感更强。同时,新方案加强了对高层建筑顶端的造型处理,显得更挺拔。通过巧妙的设计,二期造型设计体现了对一期的结合与继承,也体现出了二期自身的特色,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呈现出动感强烈、积极向上、时代进步的情感色彩(图3、图4)。
图3 一期、二期外窗比较
图4 建筑效果
儿童不能独立在医院完成治疗,必须有家庭成员陪伴。所以儿童病房需要更大的空间。在室内设计中,更应该强调家庭氛围的设计,同时也要在细节上更贴近居家生活[5]。本工程的内部空间选取了“自然、绿色、活泼”的主题,内部空间延续了室外立面的绿色主题,采用纯绿色和白色为主色调,并选取了“魔法森林”“龙猫”“熊头”等卡通元素加以演绎,室内空间设计得鲜明而有特色。另外,与普通医院相比,灯光设计更加明亮温暖,尽量避免阴暗角落,削弱儿童对黑暗的恐惧感。
为了迎合儿童对绿色大自然的喜爱,室内最好多放置一些植物。但由于植物容易积灰,不容易清洁消毒,因此并不适合在儿童医院中大量运用[5]。最终选取了人造材料模拟“魔法森林”等动画元素。另外,还设置了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儿童游戏治疗室等功能。室内氛围展现出家庭化、温馨、充满童趣的情感色彩(图5)。
图5 室内效果
为了满足儿童的群聚心理,设计团队曾经提出让候诊椅面对面摆放,设置儿童游戏城堡等措施,但医院认为,儿童聚集、游戏和打闹会增加受伤风险,医院空间应引导儿童保持安静,更有利于康复治疗。因此未采取这些措施。
儿童和成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异,在陌生环境中容易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医院中,更容易情绪波动。现今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其中不乏儿童医院。儿童医院的设计在满足医疗功能和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也应该着重于情感空间的塑造。让孩子们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