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明盼
栉风沐雨已五载,春华秋实满庭芳。
全省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已近尾声,即将圆满收官。循着时间的轨迹回望,五年来,全省市县人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依法履职,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立法更加精准、监督更加到位、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更加充分、代表履职为民更加充满温情、自身建设更加步履坚定……
一个又一个接地气、连民心、有特色的亮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我省市县人大在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中的人大担当。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必须发挥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这就要求人大在立法中牢牢抓住高质量这个“牛鼻子”,不仅要“好看”,更要管用。
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应装满民意。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努力推动立法工作贴近群众、深入一线,探索出“体验式”立法模式。在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时,组织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体验垃圾分类试点情况,实现立法者、垃圾产生者、垃圾分类投放义务主体视角转换,首次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将审议地点从会场“搬”到项目现场,打破了立法的神秘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立法,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10多个部门、近3万人意见建议,将常委会审议地点搬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现场,有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成为体现南京红色基因的精品工程。
在推进精品立法道路上,作为“设区市立法精品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立法协商,广泛听取市政协分管领导、社法委负责人、农工党负责人、政协委员、政协法律事务咨询组成员的意见建议,高质量制定《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在“公众参与多一点,立法协商细一点”的基础上创新宣传模式,将孙悟空形象与法规宣传工作相结合,把《连云港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转化为百姓听得懂、朗朗上口的语言,拉近法规条文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深受群众欢迎。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准确把握“健全区域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新要求,徐州市人大常委会牵头与安徽省淮北市、山东省济宁市等10 个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联席会议,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框架协议》,构建立法长效协同机制。为助力黄海湿地申遗,盐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及时把黄海湿地保护立法提上日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标志着盐城黄海湿地有了自己的专属法规,进入良法善治的法治轨道。镇江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为保护好“天下第一江山”的良好生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发力山体保护,制定《镇江市山体保护条例》,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以专门条款创新规定“山长制”,根据镇江山体状况确立山体分级保护制度,充分体现了镇江特色。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制定《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生态,在我省也是先例。
“开局良好、有声有色,是讲立法故事的好材料。”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这样肯定的昆山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将听取民意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基层,充分发挥开门立法“前哨站”和民主立法“直通车”的作用。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去年11 月底,已参与23 部法律草案征询任务,提交意见建议1100余条,在已公布15部法律案中有82 条意见建议被采纳,架起了国家立法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之桥、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聚力之桥。
事关中心工作,人大立说立行;事关百姓民生,人大盯牢不放。回望五年历程,不少市县人大探索的监督举措因精准精细、有力有效而熠熠生辉——
司法体制改革后,围绕如何更好加强对“两官”的监督,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勇于实践,建立对法检“两官”系统化、精准化、实效化、常态化的“四化”监督体系,做到“两官”履职评议监督全覆盖,助力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泗阳县人大常委会深化述职评议形式和内容,开展“三述职、三评议”活动,即由人代会选举的干部、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选民选举的人大代表分别向人代会、人大常委会和选区选民述职并接受评议,这一创新做法成为泗阳的“特色品牌”。南京市高淳区人大常委会拓展任命干部向区人大常委会述职的范围,将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纳入述职人员中。
长期以来,旁听庭审组织形式和案件选择比较单一,导致代表参与度不高、监督作用发挥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省市县人大总结经验、持续探索。宿迁市人大常委会选择民众关注度高、有普法价值和较大影响的案件,持续开展“千名代表听百案”活动。目前已累计组织五级人大代表4000多人次旁听391件案件的庭审现场,有效提高旁听的社会价值和司法价值。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旁听评议庭审工作办法,改变“法院点题、代表参与”模式,让旁听评议庭审成为人大监督的有力平台。
盯紧百姓“钱袋子”,使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是人大强化预算审查监督的初衷。如皋市人大常委会致力于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融合体系建设,形成联动式、回访式、清单式,制度发力、交流互动的“三模式、双同向”机制,“双剑合璧”推动审计整改监督长出“铁齿钢牙”。沭阳县人大常委会尝试在县级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采取参与式预算模式,全过程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由“敲锤定音”到“一路同行”的转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淮安市淮安区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聚焦民生热点,启用质询这一特定刚性监督方式,向渣土车和城区三轮车管理等城市顽疾宣战,不仅“询”出了症结,“询”出了效果,更“询”出了执行力。徐州市泉山区人大常委会关注安全生产,创新完善专题询问、跟踪追问、结果再问,厘清边界、厘清职责、厘清清单,织密安全生产网的“三问三清一网”体系,消除安全生产属地监督盲区,形成“泉山样板”。为更好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泗洪县人大常委会把“全景式参与”理念贯穿到监督便民服务提升工程全流程,努力补齐便民服务的突出短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地方撤镇改为街道,街道不设人大,也没有本级人大代表。民意如何表达?监督如何到位?为此,我省探索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有效加强对街道工作的监督,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苏州市相城区人大常委会从制度层面规范街道议政代表发挥作用,保障议政代表会制度运转顺畅有序,“相城经验”在全市推广。连云港市31 个街道全面建立选民代表议政会议制度,街道工作处处体现民情民意、时时传递“民生温度”。
重大决策的落实和推进,需要法治的护航。五年来,全省市县人大把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重大事项决定权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决定权的行使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动,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响应“开放再出发”精神,作出每年7 月10 日为“苏州科学家日”的决定,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英才献上最高礼遇,发出尊重人才、致敬科学家的“苏州宣言”。苏州也因此成为国内率先为科学家设立节日的城市。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将“授荣”作为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重要探索,授予“镇江市人民奖章”荣誉称号,激发全市上下“跑起来、争荣光”。
党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在共同书写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这篇“文章”中,邳州市人大常委会呼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关于加强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定》,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由此步入法治化轨道。“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被2020年省委一号文件作为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重要举措,要求推广邳州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益经验,建立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体系。扬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市委“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永恒城市经典等重大部署,及时作出实质性决议决定,同时在瘦西湖周边控高、“治水治气”等决议中设置核心刚性条款,划出具有法定效力的“硬杠杠”,并坚持对作出的决议换届不“换挡”,确保管到底。
一张表决票,一头连着人大,一头连着民心。五年来,全省市县人大顺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需要将人大代表票决制运用于民生实事项目,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作为,在省内率先实行代表票决制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实现政府决策由“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随后,全省各地人大代表票决制遍地开花:徐州市铜山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市率先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并实现区镇两级全覆盖;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实现市镇全覆盖,并积极延伸工作内涵,从项目征集、项目初选、代表审议、代表票决、项目监督、项目评估等六个方面闭环管理,构筑起民生实事项目全程监督链条……
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无论坐标轴如何延展,其原点始终是人民。人民群众在哪里,代表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五年来,全省市县人大积极搭建代表履职平台,拓宽代表联系群众渠道,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人大代表联系点,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走进代表联系点,深入人民群众中宣传政策法规、开展视察调研、倾听民声诉求、征集意见建议。泰州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围绕一个主题,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聚民力,助力解决突出问题。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三级人大五级代表持续开展“听百案、议百事、评百员”活动,促进司法公正。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将盐城常住上海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在上海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驻沪人大代表之家”,实现沪苏、沪盐人大代表工作常态化互联互通,拓展接轨上海的新空间。
我省市县人大扩大代表参与广度和深度,积极推动人大代表向细处着眼、向小处着手、向实处着力。泰州市高港区人大常委会以“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形式开展“百姓小事”代表督办制工作,用一件件“抓得上手、落得下地”的小事补齐民生短板、助力民生改善。无锡市梁溪区人大常委会延伸人大代表为民服务触角,将目光投向群众反映海量的“微民意”“微建议”,建立起“代表微站”,把人大代表直接拉到群众身边。睢宁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实践“代表民情日记”,1600 余名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20000 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0余条,记下万余篇民情日记,协调解决扶贫事项130多件,群众“当头大事”和“身边小事”均得到回应。常熟市人大常委会首创人大代表、议政代表联合参与的“代表之光公益会”,并开展助学助教、爱心义诊、尊老爱幼等系列活动,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为提升议案建议办理的代表满意度,更好激发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全省市县人大积极出招,把办理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议办理方式,实行问计划、问进展、问成效,每件重点处理建议牵头督办、领办、具体督办、具体承办的“三问四办”督办机制,并对办理结果实行满意度测评制度,确保将重点处理建议办好,让人大代表满意。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以提升代表建议办理质效为基础,突出流程再造和优化,形成“制度集成”代表建议办理新模式,构建了督办领办“双聚焦”、线上线下“双联系”、提议承办“双评价”及查验互学“双提升”机制,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数量由2017年的149件增长至2021年的251件,代表依法履职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常州市钟楼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履职载体建设,率先试点“人大代表议事厅”,让代表、选民和政府职能部门坐在一起,同题议事,集聚民智,变“背靠背”为“面对面”。
无锡市依法设立全国首个人大开发区委员会,成为开发区人大工作和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之举;南京市建设人大历史陈列室,并上线“南京人大”历史陈列馆,成为全国首个展示地方人大历史主题的“云上馆”……全省市县人大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各地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推进、相互融合。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向市委负责和请示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管理规定、修订完善机关建设与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行之管用的制度、办法,有力推动人大机关政治建设。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党建引领、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研究制定《关于开展“三互”活动,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互促、机关党支部与基层党组织互动、党员干部与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互联的“三互”活动,建立互帮互学、共创共赢新机制,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滨海县人大常委会把建立履职专家库制度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试行履职专家库暂行办法,以高质量专家团队提高人大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当前,信息化建设已融入人大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智慧人大的“放大效应”和“联动效应”,对推动人大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沛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县级人大职能,开发“一网六平台”助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逐步健全县级人大信息化履职模式。南京市浦口区人大常委会开发“浦口人大”手机App,成为省内“智慧人大”建设的样本。随着“智慧人大”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省市县人大工作及其常委会依法高质履职有了更多保障。
回顾总结昨天的历程,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前行。全省市县人大将乘风启程,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在新征程上迈出更稳更实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