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朋,罗 慧,赵芝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力量和重要主体,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19年,我国约有小农户2.1亿户,占汇总农户数的86.9%。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特色内容,直接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小农户发展的高度关注,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关键是要把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纳入到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当中,以促进小农户在要素配置上实现生产方式的最优化,在经营理念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因此,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一方面,需要小农户科学地将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潜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改变小农户现有的经营方式,激发其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链条中的积极性。总而言之,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既离不开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又需着力克服小农户自身的缺陷。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概念界定、关系探研和机制探索等角度就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问题展开研究,少有学者单纯地从技术进步的视角着手分析。梳理已有文献,大致可将其分为技术层面和要素投入2个层面。以下分别从这2个层面进行简要综述。
在技术层面上:郭庆海指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应为小农户提供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小型或微型农机具,提升小农户的机械化程度,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阮文彪认为,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研发进程,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先进管理手段、科技进村入户,使小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技术衔接的根本途径。李明贤等研究明确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依赖。杨义武等运用广义矩估计法发现,农业技术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小农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也有显著正向影响。辛岭对林格尔县小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借助当地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台,可以实现农业技术与农民的真正对接,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在推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也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力促进小农经济增长和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要素投入层面上:董莹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小农户的劳动与机械型技术要素产出弹性较高,这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和机械化服务迅猛发展的特点吻合。靳雯等指出,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问题上,必须充分保证小农户对技术、资金、土地等稀缺要素的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要素流动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刘盛林等运用PMP模型分析了山东省3种典型种植模式下不同规模农户之间生产投入要素与单位产出之间的差异,认为依据小农户种植规模合理改善投入要素是实现小农经济增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
学界就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一问题开展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从研究层面而言,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大农业的宏观层面上展开的,缺少基于微观层面聚焦中小产业的研究;第二,从研究视角而言,现有研究多集中阐述社会化服务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中的作用,却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小农户的实际情况开展定性研究,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养蜂业被誉为“农业之翼”。一方面,蜂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蜜蜂授粉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约有蜂农30万户。据李海燕估算,在我国36种典型作物上,蜜蜂授粉的年均价值高达3 042.20亿元,相当于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2.3%,是养蜂业总产值的76倍。尽管不同研究给出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毫无疑问的是,养蜂业提供的授粉服务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当下,我国养蜂业以家庭养蜂为主,面临着养殖规模偏小、个体蜂农养蜂技术老旧、机械化与组织化水平偏低、蜂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的窘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亟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因此,以养蜂业为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问题极具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养蜂业为例,基于全国蜂农固定观察点数据探讨2014—2019年技术进步变化和要素弹性变化的内在规律,以技术进步为落脚点,围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衔接问题,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较具代表性的7个省份养蜂业的技术进步率进行测试与分解,针对蜂农的产出提高到底是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厘清养蜂业中小农户(蜂农)与现代农业技术的衔接水平,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的探讨提供实证资料,同时也可为推动包括养蜂业在内的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参考。
1.1.1 基本模型设定
最传统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测算方法以实际总产值为产出指标,以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等作为投入指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进行测算。但该方法默认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存在偏向性,这势必会影响技术进步率的测算结果。现阶段,测算技术进步率的主流方法有2种:一种是非参数方法,即数据包络法(DEA);另一种为参数法的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其中,数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放宽了要素间替代弹性不变的假设,并且可以克服C-D生产函数由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假设所导致的缺陷,故本研究选用该模型。
与大农业一样,养蜂业中对蜂产品产出起到主要作用的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机械。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养蜂业产值作为产出变量,选择劳动力要素、蜂群要素、蜂药要素和蜂机具要素作为投入变量。根据Aigner等提出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形式,构建中国蜂产业生产技术进步率测算模型:
(1)
1.1.2 技术进步率分解
技术进步率有广义进步率和狭义进步率之分。根据赵芝俊等和Hjalmarsson等的研究,广义技术进步率可以被分解为
(2)
因本文主要关注技术进步方向,故假设养蜂业规模报酬变化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均为0,则养蜂业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可以用狭义技术进步率与技术效率变化率之和来表示,即=+。
其中,狭义技术进步率的测算公式为
=(+)+(ln+ln+ln+ln)。
(3)
狭义技术进步率包含中性技术进步率与偏性技术进步率2个部分。式(3)中:(+)合起来表示中性技术进步率,该部分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影响函数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ln+ln+ln+ln)合起来表示单个要素投入发挥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即偏性技术进步率。
1.1.3 生产要素弹性测算
根据式(1)可得出4种投入要素——劳动力(养蜂人数)、蜂群、蜂药和蜂机具(机械)的产出弹性(、、、):
=+ln+ln+ln+ln+;
(4)
=+ln+ln+ln+ln+;
(5)
=+ln+ln+ln+ln+;
(6)
=+ln+ln+ln+ln+。
(7)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项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蜂农固定观察点样本村和样本户养蜂业全年生产的统计调查,数据涉及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养蜂地区。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吉林和四川等7个省份2014—2019年的数据,具体包括调查问卷中的家庭基本情况、养蜂支出情况、蜂产品生产销售情况和养蜂技术采用情况。最终选取的面板数据共涉及7省6年2 016户,年均336户。
1.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将选取的变量及其含义总结于表1。因变量选取养蜂业总产值,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劳动力投入、蜂群投入、蜂药投入、机械投入。理论上,养蜂业总产值应为蜂产品总产值与蜜蜂授粉收入的总和,但实地调研发现,蜂产品总产值主要是出售蜂蜜的产值,蜜蜂授粉因相关市场不完善,这部分收入几乎为0;因此,本研究中的养蜂业总产值仅用蜂蜜总产值来表征。蜂饲料虽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投入,但与蜂群投入高度共线性,蜂饲料投入越大,蜂群投入越多,故本研究只将蜂群投入考虑在内。
表1 变量名称及其含义
由于研究数据为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以2014年为基期,将养蜂业产总值通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将蜂药费用和机械费用通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实地调研上述变量在7个省份的样本数与平均值(表2),可以看出,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养蜂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亦差异明显。其中,四川省的养蜂业总产值最高,平均值为120 443元,而山西省和甘肃省的养蜂业总产值相对较低,均在50 000元以下。与之相对应,四川省的劳动力投入最多,平均达757 d,约合全年投入劳动力人数2人以上,而吉林省的劳动力投入最低,平均为297 d。同时,四川省的蜂群投入亦最高,平均达310群,约是其他6省的3倍,山西省的蜂群投入最低,平均仅为77群。另外,四川、浙江、河南省的蜂药投入费用也较高,年均超过1 000元。在机械投入方面,四川省亦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年均181元,而其他省份在100元上下波动。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选取变量和设定模型的基础上,从以下4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
(1)随机前沿模型的适用性检验,即检验无效率项是否存在。原假设为===0,如果接受原假设,则模型不存在无效率项,使用普通OLS估计方法即可;反之,若拒绝原假设,则无效率项存在,SFA模型具有适用性。
(2)生产函数形式检验,即检验C-D生产函数和Translog生产函数哪个更合适。原假设为==…==0,如果接受原假设,则生产函数使用简单的C-D生产函数即可;反之,如果拒绝原假设,则应采用Translog生产函数。
(3)技术进步检验,即检验模型是否存在技术变化。原假设为==…==0,即所有含时间变量的各项系数均为0,如果接受原假设,说明模型不存在技术变化,不需要进行下一步检验;反之,如果拒绝原假设,则继续进行下一步检验。
(4)技术非中性检验,即检验技术变化是否为希克斯中性。技术中性是指技术变化与投入要素无关,原假设为==…==0,即时间变量与投入要素变量的交互项系数为0。如果接受原假设,则模型计算变化为希克斯中性;反之,如果拒绝原假设,则模型技术变化为非中性。
对上述4项检验进行广义似然比检验,计算LR(似然比)统计量,并与相应自由度下的混合卡方分布临界值进行比较。其中,LR统计量为=-2(-),和分别表示约束条件下的原假设和无约束条件下的备择假设的对数似然值。如果计算的LR统计量大于所设定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说明在该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对模型进行LR假设检验(表3),可以看出,4项原假设均被拒绝,说明采用超越对数前沿模型进行分析是合理的,且我国养蜂业生产存在偏性技术进步。
表3 LR假设检验结果
利用Frontier 4.1软件,使用随机前沿模型估计参数,将结果整理于表4。LR单边检验的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不全为0。其中,值为0.806,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养蜂业存在效率损失,且拟合程度较好;参数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养蜂业的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明显。综上,我们认为用于估计的计量模型是可靠的。
表4 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要素投入来看,蜂群投入和机械投入的一次项回归参数分别通过了10%水平和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参数值均为正值,但其二次项系数均不显著(>0.1),说明蜂群投入和机械投入对养蜂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正向作用。
从交互项来看,劳动力投入与机械投入的交互项参数为负值,且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蜂群投入和蜂药投入的交互项参数显著为正,表明蜂群投入和蜂药投入存在互相促进的作用。从时间变量和投入要素的交互项来看,蜂群投入与时间的交互项、蜂药投入与时间的交互项参数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蜂业技术进步可能存在偏向性的特征。另外,时间变量的一次项回归参数为负值,但未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二次项参数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值为正,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性技术进步增长呈增长趋势。
将表4中的参数估计结果代入式(4)~(7),得到各要素投入的平均产出弹性(图1)。从规模报酬层面来看,2014、2018、2019年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小于1,说明养蜂业在此期间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2015—2017年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养蜂业在此期间富有弹性,规模报酬是递增的。从样本总体来看,2014—2019年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值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劳动力投入在养蜂业产值增长中的作用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合理增加劳动力投入来提高产值;蜂群投入的产出弹性数值最大,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蜂群数量增加是带动养蜂业总产值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蜂群投入的边际产出有放缓趋势;蜂药投入的产出弹性逐渐增长,并且在2015年由负转正,说明蜂药投入的增加自2015年起可以提高养蜂业总产值;机械投入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全部为正,但有递减的趋势,说明其边际产出是逐年减少的。
图1 各投入要素的平均产出弹性
对2014—2019年7个省份养蜂业的中性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变化率和广义技术进步率进行测算(表5),总的来看,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2014—2019年,养蜂业的中性技术进步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7.7%。(2)2014—2019年,偏性技术进步率较为稳定,在-0.142上下波动,说明偏性技术进步阻碍了养蜂业的发展。(3)2014—2016年,狭义技术进步率一直为负;但自2017年起转正,主要是因为中性技术进步率的正向作用抵消了偏性技术进步率的负向作用,也就是说,狭义技术进步率得益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自2017年起开始发挥正的作用。(4)相较于其他农业部门而言,养蜂业的技术效率相对偏低,2014—2019年的平均值仅为59.8%。这可能主要受限于我国养蜂业的专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蜂农老龄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政府扶持力度小等现实条件。(5)2014—2019年,广义技术进步率与狭义技术进步率的走势基本一致,年均提高0.3%。2015—2016年,广义技术进步率为负值,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负增长,2016年之后,广义技术进步率开始转为正增长,但增长幅度极低,说明技术进步发展比较迟缓。
表5 2014—2019年养蜂业的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
实地调研的情况也充分反映出我国养蜂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偏低的现状。从劳动力投入来看,我国几乎都是家庭形式的养蜂方式,大多是夫妻两人搭档,平均年龄达59岁,一直延续着传统、落后的养蜂方式。从机械投入来看,养蜂业的机械化程度极低,绝大多数蜂农在生产中除了摇蜜机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机具,养蜂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多以传统的人力完成。从蜂群投入来看,蜂王、蜂群更新换代的频率极低,育种技术相对低下,蜂群易患病,进而导致蜜蜂产蜜量降低。从蜂药投入来看,蜂药技术在养蜂业中仍有较为广阔的上升空间。由于我国一些地方在农药使用的管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蜂农一旦发现蜂群群势变弱,便乱用抗生素等药物,不仅会因药物残留影响蜂产品的品质,还会引起蜂群抵抗力下降,影响授粉蜂群的质量,从而影响蜂蜜的质量和产量。综合实地调研的情况,蜂农与先进技术的衔接程度较低,同时也缺乏可以用于更替的新的养蜂技术。这说明,我国养蜂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还不够高,更趋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技术创新。
本研究所选择的7个省份的区域特征和产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各地养蜂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内在变化规律可能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其技术进步率进行分解(表6)。2014—2019年,这7个省份的偏性技术进步率均为负值,说明偏性技术进步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阻碍作用。因此,提高偏性技术进步率可能是今后促进养蜂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点之一。2014—2019年,狭义技术进步较快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湖北、浙江,且均为正值,但其偏性技术进步率均为负值,说明对这些省份的狭义技术进步起较大作用的是中性技术进步率,四川省和甘肃省的狭义技术进步率为负值,说明偏性技术进步在当地的狭义技术进步中占主导地位。从2014—2019年各省份的技术效率来看,都在0.7以下,说明养蜂业发展普遍具有粗放型特征。实地调研也发现,我国养蜂业发展受气候和灾害的影响较大,依然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蜂蜜产量和蜂农收益极其不稳定,年轻人不愿进入,生产条件艰苦,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2016年和2018年,甘肃省的蜂业生产接近绝收状态。这可能是导致2014—2019年甘肃省技术效率在这7省中最低的原因之一。
表6 2014—2019年各省养蜂业的技术进步率
本研究以2014—2019年浙江、甘肃、湖北、吉林、河南、山西、四川7省336户固定蜂农观察点的连续微观数据为样本,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解测算养蜂业的生产投入要素弹性和技术进步率,在技术进步视角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蜂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主要结论如下:(1)养蜂业的劳动力投入和蜂药投入的产出弹性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加强新型蜂农培育和蜂药技术投入,可以有效提高养蜂业产值。蜂群投入的产出弹性数值最大,是对养蜂业总产值影响最大的因素,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机械费用的产出弹性有递减的趋势。(2)从时间维度看,2014—2019年7省养蜂业的平均广义技术进步率为0.3%,其中,狭义技术进步率为3.4%,技术效率年均以-8%的速率变化,但总体变化不显著。(3)从空间维度看,7个省份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均为负值,其中,甘肃省和四川省是广义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相对较低的省份,甘肃省是技术效率最低的省份。河南省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在7个省份中最高。
总的来看,2014—2019年,蜂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程度不高。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率的测算结果显示:养蜂业总产值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投入、蜂群投入、蜂药投入、机械投入的增加,养蜂技术水平的提高十分缓慢。导致养蜂业技术进步率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蜂业的生产技术进步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这也反映出我国养蜂业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和饲养管理方式优化方面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针对蜂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从要素投入层面看,加强新型职业蜂农的培训,提升蜂农自身水平是实现蜂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首要任务。亟须加大新型蜂农培训力度,全力推进养蜂新技术在实践当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培训,转变蜂农的传统养蜂观念。积极推广规模化、生产成熟蜜等先进技术,引导蜂农科学养殖。推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创新养蜂业技术推广方式,推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的技术推广模式。同时,鼓励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养蜂业。(2)从技术进步层面看,应大力推进节本增效提质养蜂技术研发。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培育国产优质蜜蜂新品种,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养强群、生产成熟蜜等先进技术,通过规模化养殖形成较大规模的养蜂基地,打造高效优质蜂生产机械设备,升级取蜜、养蜂技术装备,提升蜂蜜的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养蜂生产的国内外技术研发与合作,同时注意提升养蜂生产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充分发挥养蜂生产中先进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将新技术推广到全国。(3)从养蜂业的技术效率层面来看,应进一步提升养蜂业的专业化程度,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种途径,着力探索蜂蜜市场优质优价机制,进一步规范蜂农与合作社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推进养蜂业政策支持的法制化、制度化和精准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出台养蜂补贴、信贷优惠等相关政策,优化农村融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养蜂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