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商品供给侧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业商品 供给侧 成因分析 治理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首先体现在物质生活的美好,离开了这样一个基础,美好生活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市场供给符合质量标准的物质产品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我区打击制假贩假的高压下,假冒伪劣逐渐由城区遁向农村,在农村传统庙会上尤为猖獗,农村市场也屡禁不止。
改革开放给乡村、镇街带来了生机活力,农村市场供给是应有尽有,小到针线,大到干农活的工具,农民需要什么,市场就能供应什么。市场遍布物美价廉的好商品,但也有部分商家为了赚取不法利润,以次充好,甚至贩假售假,严重扰乱农村市场。农村相对的地广人稀,留守人口比重较高,监管未能全覆盖、无死角,为假冒伪劣产品销售提供了温床,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
主要表现
1.种类繁多。农村集市假货名目多、品种杂。除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用品外,一些“三无”电器也肆无忌惮的在集市上公然叫卖。假的金银首饰、种子、蜂蜜、药材、古董、皮革、花种;以次充好仿冒名牌;包治百病的神奇膏药等琳琅满目。传统的庙会集市已经成了假冒伪商品肆虐横行的集散地和代名词。
2.质量堪忧。一是劣质商品多。农村消费能力的相对薄弱为劣质商品提供市场,不法商家紧抓部分农民贪图便宜的心理,借用农民消费知识的结构性缺陷,大肆兜售存在安全隐患商品、过期副食品。二是造成危害大。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基础农资,造成农作物和粮食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农民维权困难,长此以往只会最终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劣质电器、电线容易造成火灾或是漏电伤人;超过保质期的副食品,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主体复杂。农村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主体多元、状态交织,以及形成了“产、供、销”的一条龙。农民是受害主体,但制假主体中也有许多不法农民作坊,违法生产窝点在农村,违法销售地点在集市,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给监管带来不小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村安全生产生活。
成因分析
1.农民维权意识淡薄。我区农村留守老人多,经济收入少,购物渠道传统单一,对商品的质价缺少准确的判断。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只要有人鼓惑,再施以小额优惠,农民极容易上当受骗。这种一切以价格作为评判依据的低价心理给了售假者有机可乘,也是导致农村成为售假重灾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村实际消费需要。售假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与农民的购买能力有很大关系。在农村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日用消费品,虽制造粗糙、质量低下,但不至于对消费者构成直接的生命伤害。部分农民明知产品有问题,但受收入水平低、过分节俭的传统思想和“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事”的落后消费观念影响,知假买假。
3.农村市场环境适合。随着城区打假力度加大,很多不法商贩在城镇售假受到限制,风险也越来越高。而比而言,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信息相对闭塞,法律意识不强,违法成本相对较低,风险小,违法企图实现难度小等原因,为制假贩假者提供了温床。
4.高额非法利润诱惑。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假冒他人商标、包装,而且使用的劣质原材料制造,相对于正常产品,这些产品投入少但收入却和正常产品差不多,甚至更高。以某假名牌运动鞋为例,进货价仅为7元,在农村大集上的售价为20元,利润率为65%,这种高额的利润促使一些不法商贩从事制假售假活动。
5.市场监管执法乏力。执法部门大多设在城区内或者镇上,全区范围内农村大小集市的数量多达几十处,专门负责监管假冒伪劣商品的执法力量配置少。对违法者而言,农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风头一过又会重操旧业,监管很难彻底。
治理路径
1.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有效氛围。氛围是有效的压舱石。一是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农村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甚至愚昧的消费观念,必须针对特定人群,通俗讲解危害性,准确辨假识假,让广大农民知晓使用假冒伪劣商品是关乎人命的大事。二是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不制假、不贩假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不买假、不用假是关乎自身、关乎农村、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三是要加强有效立体沟通。妇女、老年人既是农村消费的主力,也是落后消费观念的主体,要通过身边人加强宣传引导,特别是在校生和青年人。进校园教育引导在校生,回家影响他们;定向青年人,开发新媒体平台,强化舆论引导,激发维权思维,引导文明消费,形成治理氛围;把农村消费宣传治理纳入村组干部的考核,推动宣传和治理常态化、持久化。
2.抓好联合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管是执法的生命线。对我区农村集市假冒伪劣商品日益蔓延,必须要加大市场执法的力度和频度。农村大集是可预期、定时定点化的商事活动,管理要相应前置,做足预案。市场监管部门要提前参与到集市活动的筹备中,主动进行分区式管理,对重点商品摊位“实名制”登记,便于日后监管。针对不法商贩,建立“黑名单”制度,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加强假冒伪劣产品的溯源,加大对上游批发商和生产商的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违法商品流入农村。学习朝阳经验,推动群防群治,加大举报违法生产销售的奖励力度,鼓励按没收违法所得的比例奖励,及时兑现,做好保密。
3.推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增收是问题的溶解剂。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改变农民消费观念等等,其根本要害在于如何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必须围绕农民的收入增加做好文章。要从产业的角度,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这样假冒伪劣在农村才没有市场、失去空间。一要落实好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二要大力规范集贸市场,积极推进农村商品示范店的建设,鼓励农民种植能够线上销售的农副产品,引导把农产品和农村电子商务有效接轨。三要推动农民技能培训,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
作者简介:朱亚萍(1968.9——),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党建、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