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2022-03-03 18:59张建梅袁国江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张建梅 袁国江

摘要:博物馆中的文物馆藏是古代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博物馆是保存文物重要场所之一,进行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推进某博物馆,分析博物馆如何有效盘活馆藏文物资源为例,延伸历史文化,有效让博物馆藏地方文物"活"流动起来,使博物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

关键词:文物文化资源;博物馆文化教育;博物馆文化宣传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极少有人对于博物館与馆藏文物感兴趣。为了激发博物馆的活力,本文将以如何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让收藏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目的,做出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本文将结合某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为例,谈谈博物馆如何合理利用好优质文物馆藏资源,真正做到让博物馆藏优质文物"活"起来。

一、当代文物“活起来”的时代意义

(一)国民参与感

为了充分研究博物馆文物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应始终坚持"走出馆门办展览"发展思路,深入地以学校为主教学点,以企业,社区内进行流动式的展览,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延伸文物传播范围,通过宣传,弘扬文物所表达的艺术和思想,吸引更多社会观众深入了解博物馆,走进文物的世界,让人们了解文物,对文物产生兴趣,使博物馆真正发展成为文物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大博物馆的社会宣传力度,博物馆应该抓住机会,强化博物馆的自身文化氛围,优化馆内文化交流方式,提倡文化资源共享,积极主动依靠各种社会媒体力量,激励和教育培养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文物宣传与保护的活动,不断改善文化基础配套设施,例如,加大对文物保护设施的投放力度,配置观赏配套设施,开辟便于观看的观赏台,更新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配备相关文物讲解人员,完善服务体系。不仅为社会广大观众免费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创造了新的市场条件,同时博物馆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更广阔的社会平台和发展机遇。

(二)文物价值传播

博物馆应通过定期举办馆藏文物展览,开展赠送礼品展览进校园的系列宣传活动,以及相关新闻媒体对展览活动的及时跟踪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前往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拉近了参观博物馆与观众的之间距离。观众人群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低收人口等群体、村镇贫困居民、农民工、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平均参观展览人数均有了很大幅度提高。丰富了日常生活,又学到了相关文物知识,增强了文物的知名度,为博物馆打开社会的大门,让文物不再被束之高阁,真真切切的走进现实。博物馆通过多方展览交流,可以使得文物之间的联系得以维系,让文物能够有更多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例如,2014年10月,旅游与文化天地收藏学会同中国博物馆收藏协会,在京联合华亭县博物馆杂志共同组织了一次时长为期一个半月的博物馆文物藏品展览的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使得展出的文物得以宣传,更是加强了文物与文物之间的交流。旅游与文化天地网大学中国艺术文化博物馆也首次应邀,在北京举办了首次清代瓷器展,此次陶瓷博览会共展出的北京华亭牌坊安口窑藏的民国清代陶瓷精制纸币展品共有90余件,大都用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开放初期的清代民国陶瓷器物。关于清代或民国的各种陶瓷纸币及其陈列形式品种多样,充分真实性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通过成功受邀举办首届中国当代文物艺术馆际文化交流展,进一步有力推动我国加强馆际之间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物馆际文化资源优势充分互补与馆际利益资源共享,带动促进我国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围绕博物馆际作为办展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方向,提升文物的文化价值。

(三)历史文化传播

为真正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基地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馆校交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博物馆应该以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为主,深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文化教育应该秉承着,兴趣为主,教育为辅,开展文物主题类的兴趣讲堂,将历史文物以视听相结合的形式传递给大众;同时也可以开展趣味小组讲文物等,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一日游等活动,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提供便利,教会学生历史文物的知识,在各地帮助城区大中小学校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民族历史,提大高中小孩子们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内容的整体感知,弘扬和教育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民族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展。[3]博物馆想要进一步提高馆内文物的文化利用率,就要将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整合,将文物所传达的文化精神传播出去,让大众对文物产生兴趣,使得文物走进生活,深入人心。

二、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策略

(一)让文物说话

近年来,博物馆为充分发挥,且凸显各种珍贵文物的发掘与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对于各种珍贵文物管理保护意识,积极举办各种大型珍贵文物保护专题展览和各种文物对外开放学术交流展,实施各类大型博物馆珍贵藏品展览,免费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珍贵文化文物保护管理惠民服务福利补贴政策,并予以组织加强各种珍贵文物保护例如展览的文化艺术科学生动性、教育科学实用性和社会公众文化审美道德修养性等,并初见成效。然而,在我们充分肯定这些显著成绩的坚实基础同时,博物馆也还需要更多的应清醒地自觉体认看到,博物馆各类藏品和珍贵文物的发掘保护管理利用不够合理,对社会文化价值吸引力也不够。博物馆为尽快使得文物"活起来",就要充分发掘文物的价值内涵,不断创新文物的宣传方式,积极邀请观众接参加博物馆组织的文物展出活动,逐渐提高文物鉴赏能力、提升文物给观众带来的文化满足感,让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生活中,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文物展览只有创新展出形式,通过开展高标准和有质量的特色藏品陈列展览途径,让社会上的观众对藏品有兴趣,才能吸引观众参观,真正达到"活起来"藏品的展览目的。例如,通过开设相关文物主题的历史故事讲演,通过电子设备将文物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普罗大众,在展示文物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以往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突出文物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利用数字科技的力量,丰富效果

某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数量是较为可喜的,馆藏文物数量为3500万件,但是由于保护设施不良,部分文物是不便于展览出来的,并且由于宣传力度不足,馆内的文物展出率不高,文物的出镜率年均值甚至不足2.8%。这样的文物出镜率极大的影响了文物对于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使得馆内的文物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某博物館内的馆藏储存文物,可供展出的极度匮乏。并且由于一些文物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可供展出的机会不是很多,导致观众对于文物的认知不够明确,不利于拉近博物馆内的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馆藏品展览的网络数字化发展化,是文物进行推广的必然趋势。运用网络技术,构造虚拟艺术博物馆,通过虚拟技术将文物以三维立体的艺术表现方式,更为形象化地呈现在各种社交媒体网络上,建立各个艺术藏品之间相联的历史、艺术、文化的平台,丰富人们对于文物的认知层面,对艺术展示信息进行实时推送,有效地加强观展的艺术体验,为博物馆的自身发展营造艺术氛围,加强真实观众体验互动的生动性。

(三)加强文物学术研究

对于博物馆内的文物流于学术表面的研究,甚至人云亦云,就随意定下结论。对文物的解析并没有达到深刻的认知,未经深入对研究地方重要历史文献、风土人情民俗、口述历史资料、名人历史文化、等诸多文化方面缺乏系统、深入地入的研究,无法领悟文物的精神内涵,就不能将文物本身的抽象艺术内涵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传递给观赏的观众,难以真正让广大观众真正感受博物馆中文物的精妙之处。根据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定期举办相关文物主题展览讲座。可推出高校巡展文物主题讲座,以讲座宣传的形式地盘活文物资源,以地区资源为背景,带动博物馆文物的展出。博物馆可推出讲座或有奖竞猜等活动,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举办相关文物专题的竞猜比赛,加强文物与相关知识的连贯性,使得展览效应倍增,文物价值得以实现,让文物以书面文字的形式,通过口语进行表达,让文物"活"起来。

(四)结合当地文化节目,推广文物

文物展览形式过于单一,展览兴趣索然;陈列展览展示形式陈旧,多为一些图文并茂版面合并,加上了文物陈列说明书等标签,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公众参与性明显不足,视觉艺术冲击感染力和陈列艺术文化感染力明显不强,难以真正吸引展览观众们的眼球,达到展出效果。与此同时,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对于文物知识流于表面,对于馆藏的文物推广形式,并没有真正挖掘文物内涵,只是为了短期博公众注意力,对文物过于美化包装,而完全忽略了文物本身所传达的文物精神,有悖于文物展出的本质含义,导致文物的展出并没有达到应该有的宣传效果,民众对于展出的文物不甚了解,并没有达到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深度挖掘文物的实际内涵,延伸文物的文物价值,将文物的内涵化为实际的产品。结合实物的创作,将文物与生活中的产品相结合,创新产品的文物价值,把博物馆的相关文创设计产品带回家,将博物馆中的文物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同人们的生活、审美、以及产品需求更好对接,并结合起来。因此,要充分利用相关文物特色,挖掘文物收藏价值,凝练文物展示文化元素,从文化传统中重新创造和突出新颖的价值,设计出具有时代新意的文物设计产品。一件好的文物产品,不仅仅是博物馆发展思想的一个延伸,更是一个承载着文物文化发展理念的特殊符号,能够使得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当中。"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保护方式,让观客更加深刻体会感受到文物的丰富内涵,做到了让文物"活"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五)重视文化创意

博物馆在积极整合现有馆藏的文物中,通过加强文物知名度,重视文化创意,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增强博物馆的自身建设,对社会起到了良性的积极作用,“盘活”文物,使得文物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可以引导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促进社会正向发展,为社会提供一个优化的文化氛围。向社会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和学习普及珍贵文物自律法规和珍贵文物保护知识,培养他们自觉保护珍贵文物和珍惜爱护珍贵文物的基本意识,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大观众群前来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发展成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结语: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为了保存我国人类在不同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文物保护不仅是保留人类漫长历史的宝贵文化记忆,更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大智慧和现代科学艺术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载体。各地方的博物馆应该在扎实深入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工作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深入推进合理保护文物的合理开发进程,让"文物活化历史"的故事在社会中大放异彩,讲好博物馆合理化融合的精彩故事,是广大中外旅游者实地考察学习和了解博物馆今后继续发展保护工作的一个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唐柳青 . 博物馆公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4(16),119-120.

[2]王锋钧,葛天.文物语言的表达方式[J].文博,2016(3).

[3]张露胜,王丽.博物馆陈列中辅助展品的应用——以山东博物馆《考古山东》展览为例[J].才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