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人类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代替人类的实践活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并且在实践观的指导下,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进步完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实践过程及其发展历程,进一步阐释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人工智能应当如何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实践主体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又被称为智械、机器智能,它是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智能。一九五六年达特茅斯学会上,"人工智能"一词才首次被正式提及。由于人工智能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因此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作者都必须了解计算机的有关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的内容。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个应用范围十分广阔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邻域组成,可以应用于语言图像、编程、机器人学等领域。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 产生,其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机器可以胜任一些需要人类智能的复杂工作。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人工智能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它是由人类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与研究而产生的,能够实现运算、推理与思考功能的智能机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所得出来的结果。“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这已成为学界众多同仁的共识。”1从字义上看,实践就是实行或者行动,它指的是人为了达到一定主观目的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哲学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人能动的改变物质世界的对象性社会活动。所以,人工智能的产生也是人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人工智能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实践的发展。
人工智能又可区分为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随着越来越高级的强人工智能的产生,它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完善,对人们的社会活動将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将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一些全新的挑战。其中,强人工智能系统会不会由于其存在自主性而形成自己的实践主体,这一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重视。
人工智能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实践主体,是建立在强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强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是全面模拟人类智能,最后制造出赶上或超过人类智能的机器智能系统。随着强人工智能研究实际能力的全面发展,强人工智能"辅助"人的实践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那么强人工智能是不是可以拥有自我意识、自为自主的目的,是不是可以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可以作为真正的实践主体?或者更准确地称之为“人工实践主体”或“人工能动体”(artficial agents)2。这些都是需要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就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而言,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实践主体,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二、人工智能再现实践精神
1.实践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动力
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动力是实践,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借助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3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研发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它是应人类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关系的内部要素,直接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基本要素。人类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不断追求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标志着科技革命开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基本路径。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为此,我们必须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创新,开发人工智能,以进一步推动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形成发达的生产力。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极大提高生产力,不断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被实践所需要并且能够满足实践的需要,是人工智能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根本。
2.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由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不断加以完善,推动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不断通过生理学途径,心理学途径以及工程技术途径进行实践研究,在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成果,再由这些认识指导人工智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着认识。
“人工智能是一种实践”5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6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无尽的不断发展。从古至今,人类就开始试图用各种机械工具来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以增强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也是不断进行着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实践活动。当今世界上第一款的电子计算器,是由美籍爱荷华州立学院的阿塔纳索夫(Atanasoff)博士和他的硕士生贝瑞(Berry)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间经过了不断实践之后所开发的出来的,这台名为"阿塔纳索夫-贝瑞"的电脑(Atanasoff-Berry Computer,ABC)成功地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研发与实践中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有一场对弈也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普遍重视,此次对弈主要是由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对抗IBM集团的深蓝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他们双方总共经过了六局赛事,最后,深蓝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以3.5:2.5的总比分,取得了这场赛事的胜利。这一次比赛的结果向世界宣告了人工智能的“胜利”。
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加以实践,推动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这种认识过程表现为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或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的实践和认识也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入、无限发展的过程。
3.人工智能是否能代替人类实践
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巨大进步,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人工智能使认识主体具有新质。人工智能将在人类实践中的更多方面代替人类的活动,那么,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实践呢?
“从词义上看,实践就是实行或行动,它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7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从这种基本形式来看,人工智能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力,更好的解决人类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但是这种实践的主体是人,只有人操控人工智能去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适应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种基本形式,也是人工智能永不能代替的一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人类在用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力,提高生产实践的同时,就必须维持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或者调整和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这一点是人工智能所不可代替的。实践的第三种形式是以观察、实践为内容的科学活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便体现了这一实践形式。
实践的主体是人类,人类是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也是人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据此,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能够取代或超越了人的部分逻辑思维技能。不过,它只是受到了大脑的"命令",需要由人预先将思维活动流程予以形状化和符号化,将相应的信号送入计算机后才能工作。知名的智能机器人专家,"粒子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全美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研究室的李普森(Hod Lipson)明确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观点,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拥有创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机器人会出现,“这件事情将在10年之后发生,还是100年之后发生,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比较确信的是我们的孙辈所生活的世界里,机器将会有自我意识。”不过,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是代替不了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强人工智能或许会实现。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漫长时期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人们长期实践的重要成果。在面对着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全面的看待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
将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作为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主体性力量。通过合理的规范、引导实现人工智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让人工智能友好、符合道德规范的服务于人类。8在实践的过程中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全面的发展。让人工智能在社会的多个领域实现广泛的应用。第一,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第二,强化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实践中,必然会面临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准确地理解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才能为理论创新提供新的土壤、新的契机,并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把握住历史脉络,掌握发展规律,把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不断推向前进。第三,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互动融合。坚持实践思维,多方位,全方面的考虑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建构和谐共生的人机关系。
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上来看,人工智能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新一代技术革命。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前行的新动力。而产生于工业文明时期的实践观,也正在通过全面汲取人工智能的积极研究成果,并不断地进行自主革新,日益形成现代社会最有活力与启发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同时,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在人工智能与现代实践相互融合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注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危害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现代唯物主义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N. J. Lacey and M. H. Lee,“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rtificial Agents”,Minds and Machines,Vol.13, 2003,p.339—365.
[3]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668.
[5] Terry A. Winograd,“Computers and Social Values”,in Peter Baumgartner and Sabine Payr,Speaking Mind:Interviews with Twenty Eminent Cognitive Scientists,p.288.
[6]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274.
[7]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65.
[8]Noel Sharkey,The ethical frontiers of robotics[J].Science, 2008,322(5909) :1800-180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289~290.
赵小璇(1996.06.28-),女,汉族,安徽省淮北市人,哲学碩士,单位:安徽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