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锦平
网络学习空间(以下简称“空间”)集教育资源、教学服务、管理数据为一体,突出了多主体的交互沟通,有利于各参与主体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一、开展线上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很多学校的正常教学节奏,有些学校不得不由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小学科学在应用“空间”进行线上教学时,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难以坚持完成实验
科学实验有些当堂就能完成,有些则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如养蚕、观察记录植物、观察记录月相、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种植凤仙花等。完成这些实验需要好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线上教学落实这些实验有难度。有些学生一开始都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记录,但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二)教师运用“空间”能力参差不齐
不同教师运用“空间”教学的能力不尽相同。有些教师虽然能娴熟利用“空间”工具,但是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很丰富,但却不会利用“空间”工具进行教学。
(三)教学效率有待继续提高
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每次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可是有些教师直接引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每课时还是40分钟左右,教学效率较低。
二、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上述问题有些是一种原因造成的,有些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但最主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未能形成高效互动。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
学生能力有差别。线下教学中,学生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启发、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线上教学学生独自在家,较难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足
疫情期间,教师们都居家教学,无法像平时一样都在学校,可以面对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些教师没有利用“空间”工具向网上的名师学习,没有与同校的教师取长补短。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
有些教师教学前没有利用“空间”工具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空间”工具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后没有充分利用“空间”工具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弹性作业,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线上教学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利用和开发能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网络资源,成为当前科学教师的重要技能。下面谈谈课题组利用“空间”开展线上教学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利用“空间”工具促进生生互动完成实验任务
“空间”的“习惯养成”栏目有打卡周期统计、排行榜和打卡记录功能。利用这个工具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实验任务。
疫情期间教学“动物的一生”时,课题组在征得家长同意配合后,通过“空间”的“习惯养成”栏目发布打卡任务:处于疫情防范区的学生进行养蚕活动,并且要每天把蚕的最新生长情况拍照或录小视频上传到“空间”。通过打卡任务,学生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科学探究氛围。这个打卡比微信的打卡功能更好用,不会被刷屏刷掉,观看的对象仅限于班级里的师生,针对性更强,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师生都可以看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统一评定等级和撰写评语,也可以进行个性化批阅,减轻批改作业的工作量。
教师上网课时可以随时调取学生养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讲解或评价。大部分学生用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还配上文字说明。有个学生把蚕卵和米粒、大豆、花生等对比拍照上传,以突出蚕卵的颜色和大小。有个学生记录道:我把蚕的头放在水里,它没事;把蚕的身体放到水里,它就受不了。原来蚕的呼吸器官——气门在身体的两侧……看到同伴那么认真养蚕和记录,学生之间会互相影响,一起进步。
跟以前没有打卡的线下教学情况相比,利用“空间”的打卡功能后,学生养蚕不再虎头蛇尾了,养蚕的参与率、参与时间和实验效果均有很大的提高。
(二)利用“空间”工具促进师师互动提高教学水平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各有所长,更需要互相学习,取長补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利用“空间”与名师一起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名师在“空间”里设有工作室,课题组的教师都选择加入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师工作室,观看名师公开课,引用名师的教学资源,参与名师教研。
“空间”里的所有资源都是免费的,很方便下载,不像普通网站那样下载资源不是需要钱就是需要先看广告。“空间”还可以直接链接到国家云课堂,福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还展示了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一师一优课资源。
教师通过“空间”查找资源时,只要输入学段、科目、版本、册别、章节等信息,就可以精准获得包括教案、学案、课件、微课、习题和拓展素材等内容,精准匹配到章、到节、到课。
研讨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时,课题组从“空间”里找到了名师的课例资源。第一个课例先让学生做钢尺的振动幅度实验,引出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再做橡皮筋、小鼓、音叉等实验来验证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获得的结论。第二个课例先引出振幅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认识到力、能量会影响声音的强弱,最后拓展应用。两节课设计思路不同,但都很精彩。专家在对这两节课的点评中指出,当前的课程教学要立足三大特点:一要用大概念来建构课程内容框架;二要基于学习进阶设计课程内容;三要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这些优质课例和专家点评让课题组成员能跟上名师的脚步,与名师一起成长。
这样,功能完备绿色安全的“空间”为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研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利用“空间”与同事优化组合
学生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因材施教。教师也有自己的特点,需要优化组合,才能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课题组分工合作,老教师负责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流程,修改教学设计;年轻教师负责收集资料,修改课件,准备实验器材和上网课。
如《声音的强与弱》中学校配套的实验器材是钢尺。有些学生家里没有钢尺,怎么办?有位老教师就提出:可以让学生用常用的塑料尺来代替,用彩色笔在塑料尺的一端做上记号。针对家里没有鼓的问题,有位年轻教师就建议可以用学生家里的金属锅盖来代替,把锅盖的凹面朝上,在上面撒一些碎纸屑或者盐,敲击时实验现象也很明显。集思广益就解决了器材问题。课题组还认为有些器材学生家里实在没有的课文,就留着等复学后再上,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况下先上不需要用实验器材的或者学生有办法准备到实验器材的内容。
进行网上教学时,年轻教师统一对15个四年级的班级授课。老教师负责点名,处理突发情况。授课20分钟后,再由各教师对自己执教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三)利用“空间”工具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空间”工具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实现人机协同、规模化、高效率开展课堂教学。课前导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互动课堂工具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智能检测工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1.借助课前导学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学生知道的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不知道的作为教学重点讲。
课题组发布的本课导学任务为“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他们以为声音的大小就是声音的强弱。根据这个学情,课题组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通过亲自试验来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利用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空间”里的互动课堂可以提高教学的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线下教学中教师往往经常关注那些表现较积极的少数几个学生。本课教学中,课题组共提出6个问题。2个问题采用随机点名回答的办法,因为学生担心如果没有上网课教师提问无法及时回答会出丑,所以出勤率很高。另外4个问题采用让学生抢答的办法,学生也都积极参与,踊跃汇报实验结果。互动课堂还可以直接在白板上面批注修改,生成教学记录。教师课后可以回看教学过程,反思改进教学。
3.利用检测工具控制学生的作业量
“空间”的智能检测工具有试卷、提卡、检测、学情分析和题库等内容,会根据检测情况自动生成学情分析报告。比如课题组设置一道检测题:物体的振动幅度越( ),声音越( );振动幅度越( ),声音越( )。通过系统生成的学情汇总,课题组可以清楚地知道班级平均分、最高分、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完成时长和提交率,知道每个学生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和知识点分析。系统还会提醒哪些学生进步了,哪些学生退步了,需要重点关注。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达到精简作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利用“空间”工具促进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可以克服疫情期间小学科学应用“空间”教学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互相监督的作用完成实验任务,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學水平,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