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2022-03-02 05:28黄敏乐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品牌创新

黄敏乐

关键词:调解类电视节目;品牌;创新

调解类电视节目近年来以迎合大众口味的创新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解决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纠纷等作为核心,形成极具故事性的电视节目。但是当前众多电视台纷纷投入到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导致节目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使观众感到乏味。因此,创新发展调解类电视节目是唯一出路,这样可以吸引观众视线,提升收视率。

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

缺乏选题的客观性

纵观当前众多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难以实现品牌化发展是当前调解类电视节目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事实上,调解类电视节目内容要素涉猎广泛,包括家庭纠纷、婚姻矛盾、医疗纠纷等,难以形成专项主题类的节目,长此以往不仅失去了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建初衷,更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产生乏味疲劳感。

人员角色定位不清晰

调解类电视节目中各个演职人员都需要具有清晰的职能定位,才能够在节目中形成有序调解的作用。但是根据现阶段的节目状况,其中的调解者专业水平层次相对较低,且人员结构不完善,难以及时地回复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导致当事人在现场情绪更加不稳定,从而影响节目正常进行。

节目缺乏专业导向

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建初衷是关注社会民生,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主流电视媒体的职能作用,为人民服务,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前提,对社会起到积极影响,强化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但是部分调解类电视节目缺乏明确的节目导向,仅仅是关注节目爆点,缺乏教育引导作用。

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举措

打造专属节目品牌

根据大多数电视台创建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实际情况,其主要是立足于生活视角,以现场纪实的方式,创建真实的故事情节,清晰直观地将百姓生活中的纠纷矛盾等搬上电视屏幕。在制作调解类电视节目时,主要是在呈现人文关怀的同时,及时地化解矛盾,确保在节目中展现出讲文明、重道德的社会风气。面对我国近年来调解类电视节目所出现的节目选题过于雷同的问题,对此需要相关电视台更加注重创新视角,打造鲜明的节目特色,便于在观众中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升收视率。

相关人员在创新调解类电视节目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到有关电视节目的特色,创建适应當的风俗人J隋的专属节目,打开受众面,并在人群中形成群体效应,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推动调解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并且在构建节目的过程当中也要积极转变观众的思想观念,积极寻求解决纠纷的办法,提升电视节目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一般情况下,调解类电视节目在演播过程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实地现场直播调解,而另一种则是到演播室中进行调解。现场实地直播调解的方式则是在发生矛盾的第一时间,由电视台组织记者、调解员以及法律专家等快速进入现场,及时化解纠纷,及时规避矛盾升级的问题。而演播室调解节目则是矛盾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来到电视台的演播室当中,通过当事人对纠纷故事的讲述以及电视台记者的走访记录等,在心理专家、法律专家以及相关调解员的共同作用下,及时地对矛盾中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有效化解矛盾,促使当事人双方能够及时和解。对此,相关电视台可以创立专题栏目,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帮助群众解决矛盾。

以浙江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为例,其创建的《小区大事》民生专栏节目,则以真实接地气作为品牌特征,积极传播正能量。不同于其他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小区大事》则是一档能够将眼光放在社会层面,聚焦公共生活领域,切实为百姓着想的电视节目。在《小区大事》的首期电视节目当中,以杭州当地的公共民生事件为主题,对要不要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加装电梯这一社区纠纷进行调解。栏目组为了打造良好的解决效果,邀请众多有关人员参与到调解过程当中。并非兴师动众将业主代表、社区管理人员、政法工作人员以及电梯加装工程管理人员等众多人员邀请到演播室当中,而是选择了在社区会议室中完成现场调解直播。这样的现场直播环境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加公平且轻松的访谈环境,促使群众都能够畅所欲言,形成原生态的对话记录,反映最真实的社会现象,避免任何“表演”成分掺杂在其中,能够与观众形成共鸣,深受观众的喜爱。

节目中,社区狭窄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群,在沟通调解团成员一一解答群众的问题之后,解决了居民的众多顾虑。简短的节目,以清晰简明的逻辑关系,阐述了生动的社会故事。在节目的最后,居民的问题得到解决,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区大事》节目制作成本虽低,却能够在其中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情怀,时刻关注社会民生,从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视角出发,在真实的场景当中,吸引了大批观众。同时也能够让生活中存在相关问题的当地观众及时找到节目组解决纠纷,为节目组提供素材的同时,提升了调解类电视节目的民生效应,构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品牌。

清晰人员角色定位

众多调解类电视节目均是以演播室直播调解为主,并邀请众多观众在现场观看,只有节目现场当中的人员都能够各司其职,才能够形成更加良好的节目效果。这要求主持人充分掌握节目的进度,做好现场控制。调解员则负责对案件详情进行梳理,回答每一当事人的问题,纠正当事人的观念偏差,及时消除纠纷。心理专家以及法律专家等主要负责在节目现场对当事人的心理情绪进行疏导,并提供权威的法律依据,台情合理地进行案件分析。而观众以及调解观察员在现场则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作为局外人客观地看待当事人的矛盾纠纷。调解团队需保持相对公平公正的态度,才能够对纠纷进行引导解决,保持中立,提升本身公信力,以专业的职业素养调解纠纷。仍旧是以《小区大事》节目为例,在每一期的节目当中,无论是基于场内还是场外,都会配备专业的金牌评论员与律师参与到矛盾调解中。

正如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在既有建筑安装电梯的纠纷当中,节目组邀请了当地的消防人员以及电梯公司的相关人员。借助于专业人员的权威视角,对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科学解读,全方位了解居民代表对这一类社会民生问题的看法,并给予专业答复,更具公信力。以更加专业的调解团队作为创新要素之一,则能够提升节目的调解成功率。《小区大事》不像以往的调解类节目那,将纠纷矛盾简单地搬上电视节目,而是能够在专业团队的引导之下,以独到的眼光一针见血地指明问题所在。以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同时,与当事人双方还能够形成思想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当事人觉得调解团队切实为其着想,更加信任节目组。创建良好的群众基础是调解类电视节目实现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创新节目看点,打造节目亮点,从而扩大受众面,最终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明确节目创建导向

调解类节目其本身在创建过程中需要形成鲜明的导向,其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群众在生活中常见的纠纷矛盾,因此不仅需要妥善解决矛盾,同时也需要达成一定的普法宣传效果,确保在节目播出之后能够对观众形成有效的教育作用,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构建起共享共建共治的良好社会局面。在调解类电视节目当中,所有的案件素材均是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故事.那么在节目进行中不仅需要将矛盾纠纷等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也需要及时地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并倡导群众在发生纠纷时都能够理智解决,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调解类电视节目中的纠纷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家庭以及邻里纠纷等,因此节目更需要积极引导,促使社会群众在观察到社会现实本质的同时,也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正如《小区大事》一样,节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还为相关群众传播生活常识或是法律知识,彰显出人文情怀,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小区大事》节目充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电梯加装事件中,居民在调解过程中还充分了解了物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条例,这不仅体现出了节目的社会责任感,更为市民创建了良好的普法新课堂。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存在不应该仅仅是为解决矛盾而存在,更要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贡献,只有以鲜明的导向性为基础,强调电视节目主流媒体的责任感,才能够在现如今的多元媒体文化环境中立足,才能为调解类电视节目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注重人民调解需求

调解类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民众的基本合法权益,并以更高的人文视角全面解决百姓生活难题,获得群众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调解类电视节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群众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借助于法律法规、媒体职能对整体调解过程进行监督见证,保障调解工作具有强大的公信力。

调解类电视节目应以公平公正的法律保障作为基础,促使众多矛盾当事人都能够更好地收看此类节目。调解类电视节目在真实展现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同时,还应为觀众创建更加新颖的节目形式,保证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可看性,迎合大众的口味。

创建多元化节目

为实现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除了需要打造更加完善的人员团队外,还需要充分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传统媒体与新技术的有效融合,构建更加适应大众口味的全新节目形式。《小区大事》节目现阶段已经逐渐成熟,并创建起了专属的特色运行模式。基于新手段的应用,在正式进行调解沟通之前,节目组利用航拍技术拍摄短片,打造出3分钟左右的VCR短片,精准抓住节目的焦点,以更具故事张力的剧情吸引观众观看。并且可以通过分屏渲染的形式进行播放,提升节目可看性。同时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宣传,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上同步播出,有效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

调解类电视节目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全面解决生活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类节目,如果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则需要注重节目的品牌效应,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类型,并注重调解团队人员结构的完善优化,建立鲜明的节目导向,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媒体行业中稳固立足。

猜你喜欢
品牌创新
恩典皮具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品牌快速建设的社会互动与共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