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度”的把握

2022-03-02 00:00李军宁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记者隐性

李军宁

关键词:新闻记者;隐性采访;“度”的把握

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推动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变革,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闻记者需合理使用隐性采访手段,充分挖掘第一手新闻资料。虽然隐性采访具有隐蔽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引起法律纠纷,受到道德谴责,因此新闻记者必须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

隐性采访的含义与特点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主要指新闻记者以隐瞒身份的方式,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进行交流,配合偷拍偷录等手段,揭露新闻事实真相。这种采访方式适用于特殊场合、特殊题材及特殊采访对象,旨在减少采访障碍,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隐性采访主要有主动性和隐蔽性两个特点。主动性是指为了掌握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记者主动出击,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考虑到影响采访效果的干扰性因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新闻记者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在与当事人或相关人员的交流中挖掘和调查新闻线索。隐蔽性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详尽的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记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及采访设备器具(录音笔、手机、摄像机等),采用多种交流技巧,消除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保证新闻活动原貌。

隐性采访中“度”的把握的重要性

隐性采访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必争取采访对象的同意,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采用隐蔽的手段展开新闻线索调查,以获得更有真实度和深度的新闻信息。相比于公开采访,隐性采访能够提高新闻信息的现场感,展示整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新闻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使隐性采访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有力手段。但是隐性采访产生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一旦采访对象了解事情真相,极易引发纠纷,甚至可能影响新闻单位的名誉和新闻记者的人身安全,所以使用隐性采访务必严格谨慎。近些年来,因隐性采访引起的道德谴责和法律纠纷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部分新闻记者滥用隐性采访,违背公平、公正、客观原则,给社会或他人造成了伤害。另一方面,关于隐性采访行为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钻法律空子,不加节制地采访,产生负面的社会舆论,对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可见,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实施隐性采访时新闻记者必须把握好“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

隐性采访中对“度”的把握存在的问题

隐性采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本身并不违法违规,在揭露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与不道德等现象上能够发挥出奇效,但是过度挖掘和解读新闻信息,极易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便要求新闻记者准确把握隐性采访中的“度”。但就现实来说,部分新闻记者对隐性采访中“度”的把握并不过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意识不强。在开展隐性采访工作时,新闻记者应保持专业态度,保证采访行为的合法性,决不能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采用一些违法手段。但是部分新闻记者为了挖掘更多的爆点新闻信息,常常采用诱导的方式,让受访者出尽“洋相”,承受舆论压力,严重侵犯其合法权益。也有部分新闻记者具有较好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精神,但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在隐性采访中也出现一些违法行为。同时大多数受访者同样缺少法律意识,甚至不懂如何维权,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隐性采访的滥用。二是道德意识不强。在开展隐性采访工作时,新闻记者必须牢记道德行为规范,决不能触碰道德红线。但是部分新闻记者为了提高新闻信息的吸引力,巧用各种手段不断挖掘受访者的隐私,严重干扰了受访者的正常生活,给其带来巨大精神伤害。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部分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对事情真相进行修饰,生成许多虚假信息,给公众造成误导。

提高對隐性采访中“度”的把握策略

降低隐性采访使用频次

虽然隐性采访有利于深度挖掘新闻信息,形成独家新闻报道,但过度使用必定会招致公众的反感,尤其是错误地使用必然降低其实用价值。在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竞争中,隐性采访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闻信息挖掘手段,可以使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可用的新闻素材,但是新闻记者必须认识隐性采访在采访工作中的地位,不能将其视为主要的采访手段。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为方便获取新闻素材,不分场合、不分事宜和不顾后果地使用隐性采访,应始终认识到无论隐性采访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将其上升至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涉嫌侵犯他人权利和违背道德规范,尤其是毫无顾忌地频繁使用,不仅改变了新闻采访的格调,还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隐性采访的使用应当坚持“不能用则不用,能用则少用”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利弊之后,基于不得已的情况进行使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困扰和伤害。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明确采访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深度探寻新闻事件的内涵、意义及其影响,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注意保证采访内容应与主题高度相关,且简单明了。

规范隐性采访内容

隐性采访工作不能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其内容呈现务必合理合法。现如今,部分媒体为了获取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信息,大量使用隐性采访手段收集信息,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来提高自身关注度,从中获取收益。虽然新闻市场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需利用多种工作方法来满足公众的新闻需求,但是新闻媒体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新闻观,坚决落实公平、公正和客观要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原则,保证隐性采访内容合规合法。尤其是新闻记者在使用隐性采访时,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过多渲染不良场面,以免污染媒体环境。在具体的隐性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对采访内容的管控,在把握道德判断和法律边界标准的基础上,依托过硬的采访技术和技巧,合理选用新闻事件进行揭露,在吸引公众眼球的同时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赖。始终将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用展示问题来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更不能不加节制地使用采访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妇女儿童、中年人、老年人等,保证新闻主题、内容及形式选择得当,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法律法规认识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使隐私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权利之一,特别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保护个人隐私权利格外重视。在开展隐性采访工作时,新闻记者不仅要隐藏自己的身份,还要隐藏采访设备租器具,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对采访对象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偷拍偷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意愿和隐私,极易引起采访对象的不满,甚至产生冲突。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加强法律法规认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隐性采访工作。在开展隐性采访工作之前,新闻记者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准确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减少采访工作与尊重他人知情权和隐私权的矛盾。虽然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采用隐性采访方式来深度挖掘新闻信息,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护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试想任何人都不会容忍自己成为新闻卖点,尤其是侵犯自身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不能以任何借口揭露公民的隐私,针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如果存在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情况,必须保证侵犯权利非故意,只用作解决问题。如果采访中涉及到治安、交通、文化等单位,那么其属于社会公共范畴,新闻报道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但是不能过度渲染问题,而是要引领解决问题,避免影响公务的正常运行。

坚持道德行为标准

新闻记者除了要加强法律法规认识,还要坚守道德行为底线。在采访过程中,不能采用欺骗和诱导等手段,应在保证受访者理性的基础上,在受访者自愿的情况下获取新闻信息。如果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而违反道德行为准则,那么采访工作本身就失去了道德支持的基础,不能体现出任何正义价值。在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重要信息线索时,新闻记者才能考虑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并在做好保护受访者权益的基础上,间接地挖掘新闻信息。在一些非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场合,隐性采访工作务必严谨,重视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决不能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度,将受访者的隐私暴露在公共视野之下,以免给受访者带来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新闻记者要保证报道的公平、公正与客观,不能掺杂任何个人主观情感,避免对社会舆论造成误导。同时也不能过多地参与评论,只能就事论事,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加强人文关怀

新闻记者应充分认识隐性采访的利弊关系,端正其使用方法和使用价值。在实际的新闻采访工作中,隐性采访是公开采访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揭露新闻事件的真相,提高社会的重视度和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新闻记者不能将隐性采访作为主要的采访手段,更不能将其作为牟利或侵害他人权益的抓手。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要有人文情怀,关注受访者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感受,不能利用隐蔽手段故意欺骗和诱导受访者袒露心声,或者伤害受访者的自尊。对于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动作的使用都要符合标准,做到谨言慎行,不给受访者带来任何精神压力。确保隐性采访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规性。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正视受访者的主观情感,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左右公众对受访者的看法,更不能故意使用多种语言技巧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粉饰及歪曲受访者的正常心理,在实践中应给予受访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受访者突然出现明显的隋绪和态度变化,新闻记者应给予及时的关怀,必要时停止采访。

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

新闻记者是推动新闻媒体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职业素养和能力是保证新闻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隐性采访更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与能力的一大展现。就现实来说,无孔不入的采访势必成为伤害受访者的武器,甚至让人们相互之间失去信任感,所以必须保证隐性采访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规性,要求新闻记者树立健康的隐性采访应用观。具体来说,从工作素养方面来看,由于隐性采访涉及非常多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包括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隐性采访的质效,新闻记者必须确保自身能够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对采访问题进行更加专业的处理。同时,在处理新闻素材时,需要准确地把握新闻信息当中的核心内容,并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客观的叙述,坚持以科学的思想作导向,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工作。隐性采访还要求新闻记者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便是采访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追求新闻热点,紧紧结合人民群众当下所关注的时事热点,同时需要以清晰直观的字词作为编辑稿件的基础,以此使受众能够更加简单地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第二个方面便是发挥采访手段的优势,编辑新闻稿件保证事件真实性,具备正确筛选网络新闻信息的能力,以此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积极地弘扬正能量。此外,在开展隐性采访工作时,新闻记者不能以身试法,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采访环节万无一失,受访者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积极主动配合采访,从而收获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综上所述,隐性采访是提高新闻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工作形式,其使用目的是为了深度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揭露一系列的不良社会现象,以及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了推动新闻媒体的和谐发展,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新闻记者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需要规范采访内容,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坚守道德行为准则,加强人文关怀,以及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确保合理利用隐性采访,为新闻事业发展作出良好贡献。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新闻记者隐性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