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时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公共安全无小事。它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它囊括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公共活动场所安全、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安全领域,保障公共安全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近年来,党和国家把保障公共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公共安全防线越筑越牢。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公共安全立法、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对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让我国公共安全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仅从社会治安角度而言,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的治理不仅限于社会治安,而是拓展到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安全生产等更多领域,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餐桌安全、用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国公共安全形势虽总体向好,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本就容易发生。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等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而且,一些公共安全事件看似是区域性、局部性或行业性的安全问题,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影响会迅速蔓延,从而引起恐慌,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正所谓“万无一失,一失万无”。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时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它被全球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波及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数十亿人口。此次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教训极其深刻,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于公共安全都不能掉以轻心。
公共安全考验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箭在弦上。唯有彻底抛弃侥幸心理,将每一个螺丝都拧得更紧一些,才能在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上见真章、出实效。
首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未雨绸缪,强化制度化建设。在日常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抓好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机制,在日常公共安全管理中要注重精细化和人性化。谨防备类安全生产检查走形式、整改打折扣。坚决杜绝只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范的倾向,避免突击式、运动式的被动防范治理模式,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常態化模式转变。
其次,公共安全离不开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共安全不是一人、一地、一行的事,事关全员全局,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织密公共安全监督防护网络。要在基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积极推动公共安全社区建设,健全基层安全管理和维护平台,充分发挥好基层自治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作用。
再次,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提升智能化水平,加速公共安全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不断成熟,它们开始被运用到公共安全领域,逐渐发挥出预警预判、资源调配、处置优化等价值。各级政府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以韧性城市、平安乡村建设等为抓手,充分运用先进技术赋能公共安全治理,把公共安全智能化更好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全局,实现“人”“物”“技”不同层面的安全链条无缝连接、顺畅运转,充分释放前沿科技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效能,力争将各类安全风险管控在隐患之前,将问题隐患治理在事故之前,共同守住公共安全底线、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摘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