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新,楚 婷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成为常态,即人力、物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通过全球网络系统进入各国,并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要素自发在国际间流动,教育资源自发寻求优化配置,国家间的教育交流日益频繁,逐渐形成教育国际化大趋势[1]。与此同时,为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发展的倡议。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提出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2]。无论是在全球化炽热发展的背景下,还是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不断深化、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下,都迫切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培养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具备全球素养的人才,将是全球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全球化给学校带来的挑战直接体现为对教师的挑战[3]。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全球素养,教师自身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的一份子、作为全球时代的公民,需要在具备应对全球化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基础上为我国的全球化交流与合作、为增进全人类的集体福祉和促进全球的持续发展献出一份应尽之力;另一方面,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国际化、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所以,在全球化时代,教师除了自身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培育学生全球素养的能力。
由瓦尔基基金会主办的“全球教师奖”设立于2015年,有“诺贝尔教学奖”之称,旨在表彰教师获得的成就以及对教育界作出的贡献,鼓励教师为改善贫困孩子的教育状况作出努力;同时,高度凸显各级各类教师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全球教师奖”每年都会评选出前10名的候选者,最终选出一位教师授予其“全球教师”的称号。至2020年,共有60名教师入围了“全球教师奖”前十,每年的前十位候选人是从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0名提名教师和申请人中选出,其可以被视为最优秀的全球教师。其中,中国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的心理教师杨博雅因帮助弱势学生、为家长和青少年提供心理信息和指导、支持亲子沟通等,于2017年成功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位候选人名单,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位跻身“全球教师奖”前十的“全球教师”;印度的乡村小学教师拉吉特辛吉·迪塞尔(Ranjitsinh Disale)不仅将教科书翻译成学生的母语,而且还将它们嵌入到独特的二维码中,使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设备聆听有声诗、观看视频讲座、阅读故事和做作业,经过他的努力,他所在乡村的女童上学比例达到了100%,因而荣获2020年“全球教师奖”。那么,这些优秀的全球教师具有怎么样的特质呢?能够为我国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教育和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哪些借鉴呢?
本研究以2015年至2020年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6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教师奖”设奖时间虽然不长,但该奖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奖金最高、影响力最大、最令人向往的教师奖。“全球教师奖”评选的标准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要能被衡量、有创新性,而且能超越教室,影响社区。此外,还要帮助儿童成为全球公民,为他们提供基于价值的教育,使他们未来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中更好地生活、工作与社交做好准备。每位候选人都是帮助、启迪和塑造孩子们命运的教师模范和典型,也是全球教师的标准,本研究对六年来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60名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其中男性33名,占总人数的55%;女性27名,占总人数的45%。这60名教师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印度、巴西等32个国家,其中美国籍的教师人数最多,有8位,占总人数的13.3%;英国有6位,占总人数的10%;印度、巴西、肯尼亚、澳大利亚分别有4位,各占总人数的6.7%;南非、日本、阿富汗、马来西亚分别有2位,各占总人数的3.3%,其余的22个国家截至2020年均只有1位教师入围了“全球教师奖”前十。
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方法,它不在研究之前做出假设,而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寻找能够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构建理论,其主要依赖于开放式、关联式、选择式三级编码[4]。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全球教师奖(Global Teacher Prize)官网上收集了从2015年至2020年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60位教师的评选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 NVivo12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编码,即将60位教师的资料按年份分成6份文本资料,并将其导入NVivo12软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自下而上逐级编码。由于开放式编码中篇幅较多,所以在下文的表格中只呈现其中部分内容。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开放式编码,即一级编码,主要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客观”“中立”地进行命名。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研究者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总结概括出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60位老师的主要事迹及特征,最终形成159个自由节点,这些节点位于从属关系的最底层。
其次,关联式编码。将从开放式编码中获得的159个自由节点进行关联,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整合后,形成17个二级节点。二级节点是对一级节点进行质性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纳整合,位于从属关系的中间层,是60位入围全球教师奖前10的教师主要事迹及其贡献的进一步总结。
最后,选择式编码,又称核心编码。这一步是在关联式编码的基础上,选择编码的“核心类属”,最终确定了4个核心类属作为全球教师典型特征的概括:具有广泛的全球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重视教育教学创新。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影响、制约人们生存、活动和交往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全球化带给人们的丰富想象与诸多期待中, “世界一体化”“世界性社会”“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共同体”等事实上构成一种主体性景观描述,即21世纪的人们所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 是一个业已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公民社会”[5]。生活在一个“世界公民社会”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在其中生存所需的素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汉森(Hansen)认为教师全球素养就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国际化视野,并能体认文化的多元性和互联性[6]。类似地,美国全球教育专家赵勇教授也指出:全球素养型教师应具有全球视野,树立文化敏感性和全球公民意识,并使学生参与旨在发展其全球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还应具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全球性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更应树立“全球时代人们相互联系”的观念并向学生传达这种观念[3]。由此可以看出,具备广泛的全球视野是每一个全球教师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
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也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了具有广泛的全球视野的特征(见表1),此节点的参考点数为29,具体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免费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为全球生活做准备、将教学和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三个二级节点。这些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他们不仅通过网络视频、在线培训等方式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广泛、免费地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和思想,让自己所在国家的其他地区的学生甚至是贫困国家的学生也可获得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而且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为学生未来适应全球生活做准备。此外,这些教师也积极吸收全球范围普遍提倡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如将教学与社区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表1 具有广泛的全球视野的编码及其例举
具备广泛的全球视野是一个全球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只有具备相应的理念才可能在现实中予以实践。今天以及未来的学生要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他们所要具备的是更大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格局,而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的素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格局。所以,作为一位全球教师,首先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既能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全世界教育的共同发展,也能从世界看世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相应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全球公民的培养作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体现出社会变革对新的人才观的呼唤[7]。创新创业素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包括跨文化、跨国界交流与合作能力)、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信息素养等都被共同强调,各方普遍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核心素养,个体才能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竞争力,才能够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7]。生活在全球化的21世纪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作为未来公民的学生必须具备适应这种生活的能力,能在全球化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相应的能力进行培养,为其能顺利地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成为合格的全球公民做好充分的准备。
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21世纪所需的技能(见表2)。“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这一编码的参考点数为41,具体包括沟通合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职业技能、自信自尊、创造力、网络技术能力、环境意识等素养。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大多数都在偏远、贫困、落后地区工作,其所在地区的孩子自我意识水平较低,沟通合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造力等都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所以,这些教师立足于现实、放眼于全球,非常重视对学生在21世纪生活所必备的技能进行培养,不遗余力地让这些弱势儿童融入未来的共同体世界。
表2 注重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的编码及其例举
21世纪以来有关教育的一个悖论是:一方面,学校的制度化水平发展到了极致;但另一方面,学校在帮助学生(与他人协作)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8]。我们(及我们的后代)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如何改善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的贫困与饥饿,建立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贸易模式,消除流行疾病以及如何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构建和平与安全的环境等。面对这些挑战时,很少有学校真正教授给学生这些必要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跨越国界、通力合作,寻求永久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案[9]。所以,作为全球教师就需要在自身具备较强的全球意识和较高的全球素养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公民,培养学生应对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各项能力,为学生成为一名卓越的全球公民做好充分的准备。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后,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口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贫困问题、恐怖主义、核战争等跨越国界和关乎人类发展全局的问题引起人们普遍的关切[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将“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11]。在全球大环境下,教师仅仅教授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和关注诸如健康、可持续发展、地区冲突和经济发展等全球重大议题,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入围“全球教师奖”的教师,他们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教育问题,也关注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问题以及全球性问题(见表3),并且做出了有效行动。“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这一节点的参考点数为58,其中具体包括教育公平、男女平等和未成年保护、环境保护和地区安全三项内容。首先,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若以资源分配为维度,在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这个框架中,入围“全球教师奖”的教师则很好地做到了前两者,即给予了落后地区的弱势儿童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在教育资源上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为弱势儿童提供了帮助,如在贫困、落后地区建立学校,在偏远、落后、环境恶劣地区坚持教学,资助弱势儿童等。全球教育公平问题是全球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间不平等问题或者国际公平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已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7]。与贫困做斗争,是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任务,推进社会公平尤其是教育公平,是全球范围内与贫困做斗争的重要举措[7]。其次,这些教师也致力于提高女性地位、实现男女平等和保护未成年人,每一个儿童都属于未来的世界,教师们不遗余力地让他们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有占据一席之地的机会。此外,环境保护和地区安全也是一直以来全球非常关注并竭力改善的问题,这些教师在此类问题的解决上做出了巨大努力。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构成了人类教育的氛围,人人都必须分担人类的困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取决于各国人民和所有国家间的合作[12]。所以,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人,更应将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视为己任。那么,作为全球教师更应如此,关注全球性问题,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增进全人类的集体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力争成为解决全球困境的智慧贡献者、方案提供者和积极行动者。
21世纪的教师的专业性不仅要体现在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还应具备设计型思维。设计型思维使教师能够掌握作为个体和作为学习共同体组成部分的个人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学的整体提升;设计型思维的发展要求教师自行设计目标和课程,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知识,改变教师对知识的立场,激活教师的认知资源,使教师成为知识的创造者[13]。目前,芬兰以及欧盟其他国家也将教师以数字胜任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挖掘放在一个至高位置。
重视教育教学创新也是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的一大典型特征(见表4),其具体内容包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课程与教材,创立活动项目,开发学习平台,创办学习、活动中心。教育教学上具有创新性这一节点在所有的核心式编码中参考点数是最多的,总计70个参考点。其中改革创新教法、教材与课程的参考点数为28个,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提名的教师大多数都对教学方法进行了革新,并且针对原有的课程和教材不适应学生学习现状或者是课程乏味、无趣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编制与开发了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课程和教材,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效率,而且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现有的课程与教材;创立活动项目也是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共有的一大重要举措,他们通过创立活动项目,让学生充分地通过动手实践、亲自探索来增加知识技能,改善学习素养,提高学习热情;此外,这些教师还通过开发学习平台,创建网站的方式传播知识,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创办学习、活动中心这一子节点的参考点数为10,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注重通过建立学习、活动中心的方式来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素养。总之,入围“全球教师奖”前十的教师非常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工具来支持新的教学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表4 重视教育教学创新的编码及其例举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动和创新自觉,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作为全球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窠臼,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教育创新,将全球视角和实践创新整合到教育教学当中。
在“2021联合国国际教育日——中国活动”中,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发出了四点倡议:坚定信心,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砥砺创新,推动科技为教育增值赋能;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团结协作,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教育共同体[14]。那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为更好地适应全球变化,我们需要用未来的观点审视当下,需要一种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教育模式,让学习者能够为未来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做好准备,为塑造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未来社会作出贡献[15]。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下,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是现实所需。
早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就意识到“将全球视角带入课堂必须从帮助教师形成全球观点开始”“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师”是抓住全球化发展机遇的关键[16]。只有当教师自身具备全球意识和全球视角时,他才能引导学生以全球化的眼光去审视所处环境中发生的问题。全球意识的培养和全球视角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者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准教师”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视角。有关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研究指出,现阶段大学生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的意愿较高,但缺乏相应的跨文化交流技能、语言技能以及跨文化知识。大多数学生所了解的全球知识多关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对诸如全球变暖或空气污染等全球议题的关注度相对较低[17]。当下,虽然我们处于一个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非常发达的环境中,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全球化相关信息的了解、对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就有必要渗透相关的教育。引导未来的教师们在做到自我文化认同的同时,广泛而充分地了解其自身所处环境、所处领域以外的其他的问题,探索这个世界的多元与丰富,领略全球的差异与共性,明晰国际局势的动荡与风云,掌握全球的热点问题与未来走向,让他们充分地接触世界,亲近世界,加强他们对全球热点问题的思考,清晰地感受到现代世界是一个荣誉与共、生死相连的全球化世界。让未来的教师们的意识置身于一个国际环境中,超越因了解匮乏而带来的视野局限,放眼于全球,引导他们综合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等各种因素,以一种全球视角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久而久之,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们才能形成一种全球视角,才有可能将全球思维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相关意识。例如,只有当教师自己关注非洲等落后、贫困国家的教育问题,且对所在地区、国家和世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时,他才会萌发去帮助他们的想法,从而在自己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为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免费提供教育资源。教师和学生全球意识和全球思维的培养处于一个动态循环之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培养教师全球化意识和全球视角的过程中,受作用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而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未来要参与筑造全球化时代和国际竞争的学生们。
在面对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议题时,教师不仅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襟,更要有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的能力,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将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付诸于现实状况的改善。我国现如今已经迈入了教育信息化2.0阶段,正迎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爆发式应用。而且这些新技术对我国学生的发展和人才标准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如数据素养、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空间能力、共享调节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数字责任等“新”能力,被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所重视[18]。今天的学生他们作为“数字土著”,始终徘徊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线上和线下,居住社区和网络社群,以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中[19]。所以,无论是参与全球化建设与竞争的需要,还是面对我国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教育发展形势,教师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创新数字教育的视野与具备借助不断革新的数字技术持续促进学生创新创造等高阶技能的发展能力。因此,我国亟须提高智能时代的教师数字胜任力,加强数字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那么,在数字时代乃至未来的智能时代,在进行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师范生或者是一线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去创新和变革未来教育的意识与视野,培养他们通过智能技术和数字创新丰富教学的形式、改革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高阶技能的能力,并且能让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借助网络技术惠及更多贫困地区或国家的师生。此外,还需培养教师根据不同环境创新性地使用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总之,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教师,需要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具备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态度和胜任力,进而培养学生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的数字应用与创新能力。
从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再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而更多是实践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只有将技能和知识相融合,两者相互提升,学生才能对未来世界有深入的理解和行动能力,那么,提升教师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所需要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关于21世纪能力的讨论在聚焦点上存在差异,“所有的框架一致同意在‘21世纪能力’范围内讨论不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Voogt和Roblin分析了不同框架关于21世纪能力讨论的共同之处:第一,所有框架都强调的能力:协作、交往、信息技术素养、社会或文化技能;第二,大多数框架强调的能力:创造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以及高产出(productivity)[20]。因此,想要在现今和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竞争,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组织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再局限于简单易组织的课堂内容的学习活动,要充分扩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各项基本能力以及参与全球化治理、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故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要提升其自身的指导能力,能对学生21世纪技能的提升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跨文化、跨种族、跨地区交流的牵线人,教师应积极开创渠道,促使学生与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其次,教师应该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解决的积极行动者,带领学生一起力所能及地参与关乎人类生存难题的破解;再次,教师还应当是团队合作、沟通方面的专家,能够对学生团队行动、合作交流方面作出科学评价与合理指导。此外,教师还应该是提升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指导者,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业规划、心理健康、社会生活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规划和针对性辅导,帮助其提升顺利融入多元社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