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联合协同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效果

2022-03-02 12:00张凤云
河北医药 2022年24期
关键词:阻塞性家属协同

张凤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气流受限为特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数年龄较大,理解能力不高,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利于身体康复,因此,需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但是常规护理往往属于被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性,护理措施单一,缺乏针对性,并不能有效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协同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明确护理责任,不仅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还能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家属的参与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2,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呼吸肌功能下降,因此,需重视呼吸训练,有效的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肌的动力性,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4]。本研究就呼吸训练联合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庐江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55~88岁,平均(71.24±6.35)岁;肺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34例,Ⅲ级6例;病程3~20年,平均(12.05±2.11)年;文化程度:小学20例,初中10例,高中及以上15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6~87岁,平均(71.52±6.19)岁;病程3~21年,平均(12.19±2.33)年;肺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35例,Ⅲ级4例;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1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5];②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正常沟通能力;③临床资料保存完整;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②既往肺部切除术者。③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⑤合并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⑥肺功能Ⅳ级;⑦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行腹式呼吸训练,具体为:患者取仰卧位,调整呼吸,放松身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把右手置于肚脐处,左手置于胸部,自然呼吸。吸气时,指导患者尽量向外扩张腹部,但胸部须保持不动。呼气时,在保持胸部不动的情况下,尽量向内收缩腹部。指导患者按节奏重复呼气、吸气训练,保持每一次的呼吸节奏,让患者体会腹部起落。在训练时要注意,每次呼吸训练应尽最大程度呼气和吸气,且节奏缓慢,不可操之过急,在呼气时应提醒患者缩嘴唇,尽可能的排除肺泡内残留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①病房环境:做好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消毒、通风,适当调节室内温度、湿度,营造良好舒适的环境。②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采用口头讲解、发放健康手册、视频等方式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等。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负担,提高依从性。④咳嗽排痰。护理人员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缓解患者咳嗽症状,指导患者正确排痰方法,若痰液浓稠难以排出,则及时给予雾化吸入、机械排痰。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以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易过敏、刺激性等食物。

1.3.2 观察组:实施协同护理模式。①组建协同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护士5名、护士长1名,由护士长任组长,负责监督指导协同护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协同护理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组员的综合能力水平。②评估患者: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患者需求、家属期望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协作关系,并在护理过程中互相监督,以提高护理效果。③加强心理支持: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心理负担大,因此,护理人员与家属需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支持,对于心理评分低的患者,必要时应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护理人员建立家属微信群,发送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知识的介绍、成功案例等视频,让家属更好的疏导患者的负性心理。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主动引导家属和患者本人主动参与,发挥护理人员、家属、患者三者协同护理的优势。④家属协同:护理人员详细向家属说明协同护理的重要性,调动家属积极性,提高其配合度。在日常护理中,家属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协助观察患者,并主动反馈给责任护士。家属与护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需及时有效沟通。⑤患者协同。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患者遵医按时用药,科学作息,适当运动。鼓励患者参与病友交流,患者之间分享康复经验,通过成功案例,激发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

1.4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分别在干预前后用肺功能测试仪测定患者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值(PEF)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2)自护能力: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患者的自护能力[6]。量表包括自我概念(9个条目)、自护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护理技能(12个条目)、健康知识水平(14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分172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自护能力越好。(3)家属满意度:干预结束时,护理人员发放90份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并指导患者家属填写,回收90份,回收率100%。问卷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理态度、协同关系、训练效果、护理舒适度5个项目,20个条目,每个条目0~5分,满分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PEF、FVC、FEV/FV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PEF、FEV1/FV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2.2 2组自护能力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的ES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的ESCA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n=45,例(%)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诱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尤其是肺功能,增加患者呼吸难度,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死亡[7,8]。大量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开展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和呼吸训练,能够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9,10]。由于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胸式呼吸,容易导致胸膜内压增加,降低支气管软骨支撑力,造成管腔内壁塌陷,引起呼吸肌紧张,从而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12]。因此,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有效的呼吸训练,改变患者的呼吸方式,从而达到改善肺功能,延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本研究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结果提示,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呼吸训练联合协同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常见的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FVC、PEF、FEV1/FVC%,常用于判断气流受限的客观指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临床上,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等[13]。呼吸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变患者呼吸肌,提高其性能、动力性,从而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14]。本研究呼吸训练方式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能够对患者膈肌、腹肌进行有效协调,有利于减少功能残气量,增加潮气量,降低呼吸功耗,从而有效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加阻力呼气,排出肺内残留气体,增加膈肌收缩,最终有效改善肺功能[15]。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年纪较大,对疾病认识不足,自护意识较低,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导致依从性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呼吸训练联合协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协同护理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方法,在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护理人员、患者、家属三者协同合作,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伙伴关系,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自护意识和家属的参与意识,还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6,17]。协同护理模式把患者被动接受护理措施转变为主动自我护理,有效弥补了传统护理的不足,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18]。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呼吸训练联合协同管理可增强家属参与感,提高家属满意度。本研究协同护理中,家属直接参与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协助观察患者,并主动反馈给责任护士。遇到患者有关的问题,双方可及时有效沟通和解决,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也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19]。协同护理护士和家属的配合,有效打破传统护理的时间、空间限制,家属得到护理人员的专业引导,在日常护理中由家属对患者的行为、饮食、心理等进行引导,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还能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20]。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协同管理并联合呼吸训练,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有利于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阻塞性家属协同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