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本土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

2022-03-02 23:48安徽省淮南市凤台二中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本土化案例道德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二中 李 翠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身处一线的广大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仍会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本文主要想谈谈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只顾观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案例,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案例远离现实,不仅弱化了说服力,还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案例虽然典型,但离学生甚远,讲解起来缺乏信服力和感染力……这些都弱化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试图对教学案例本土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一、概念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人们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理解,因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也有所不同。从笔者的角度来看,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既是教师满足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师与学生实现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的内涵

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即案例本地化,主要指教师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地事例或本地资源案例来讲解课堂教材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中,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情或当地实际事例本身就是一种充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教学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本土教学资源,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际生活教学逻辑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案例本土化,因此教学案例一般取材于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这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进而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逐步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又可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美好情感,深刻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兴趣。

(二)使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列举了一些远离现实的案例,或者教材中的那些案例虽然典型但离学生甚远,教学就达不到预设效果,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还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然而,教学案例本土化则会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因为教学案例本土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能“润物细无声”

“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而“从生活走向知识,使知识走向社会”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习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并应用于生活的过程。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案例应该本土化,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生活中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会比其他材料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他们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而且印象深刻。比如,在《青春的情绪》这一框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利用了课间两个学生闹矛盾说翻脸就翻脸这一实时素材,进行了问题的设计,并且让其他学生合作探究(当事人认真反思),分析闹矛盾前后两人的变化,这就让学生在分析中和让当事人在反思中感知影响情绪的因素、情绪的作用以及青春期情绪的特点,更让学生产生探索如何管理情绪的欲望,学生的情绪就在这“润物细无声”中发生了变化。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实践活动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的广泛运用,不仅考验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水平,也是对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检测。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提前做好布置,让学生收集当地的相关信息或者新闻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探究,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课堂的理论生成和知识落脚。在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把教学理论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构思着如何“共成长”,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综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产生了一些“思想的火花”,例如,《集体建设之我见》《国家成长我助力》等。

三、收集和使用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方式

笔者发现,目前现成的教学案例有很多,却不一定都是适合实际课堂教学需要的。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案例能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就需要既贴近生活,又具有典型性。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要能准确驾驭教材,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一些效果。下面就自身实践中的几点感受与同行探讨。

首先,要注意发现和积累本土化案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注意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教育活动、郊游甚至上下班等时间,收集有价值的、能准确解释教材内容的本土化教学案例,收集筛选出来的优秀案例,及时用教学备忘录记录下来。

其次,借助网络传媒选择素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了解本地的相关新闻事件或者一些趣闻趣事。对这些,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做剪报、读书笔记或恰当使用备忘录,这样既丰富了工作之余的生活,又积累了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本土化案例素材。另外,收集的这些本土案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运用这些事例作为教学的背景,学生感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更容易产生共鸣。

再次,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分析本地资源中的各种重要信息。教师在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时,要结合当地案例,提前安排学生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看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基本都是当地实物、实景和真实的当地人,而不是只有一些简单的文字、数据。因此,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本地生活,发现、分析本地资源中的各种重要信息,更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要把本土资源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性质就是要求我们要关注当前国家和社会的时事形势,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不能单打一。笔者采取的原则是,以本土资源为主,兼顾其他资源,如果使用本土资源更能说明问题的,就采用本土资源。

四、结语

如果想把教学案例本土化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其更好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笔者也会进一步向奋斗在一线的同行教师学习,共同“上下求索”,提高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本土化案例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