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冯集小学 姜艳群
山东省邹城市柳下邑小学 田 艳
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单纯为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讲解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好的语文教育需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有极大程度地积极影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利用教学中常见元素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诸如经典古诗词、歇后语、古文化常识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历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引导小学生在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发展成熟,小学阶段正是学习、了解各方面知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以诗词歌赋、名著典籍等文学作品来充分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引导小学生在不断学习、吸收语文知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体会我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促进其养成勤俭节约、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等优良行为习惯。同时,汉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识字学词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演变过程中,也能有效激发他们热爱汉字的心理,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发方便、快捷,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小学生的不仅有正面影响,也会导致部分小学生极度推崇西方外来文化。相较于我国传统节日,他们会更期待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同时,由于小学生长期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导致其对西方思想以及文化典籍能做到“如数家珍”,而对我国本土文化却知之甚少。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充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内涵,引导小学生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其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其爱国情感的养成。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导致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受到了一定的桎梏。因此,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法,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其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对我国人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述的形式,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优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文化的形象。因此在实际的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授课环节中,引导小学生在学词造句过程中,充分感知汉字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小学生养成逐个识字的陋习,要引导他们养成集中识字抑或是随文识字的学习习惯。在提升其认字能力时,也能充分感知汉字以及文章魅力,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化传承的工作中。集中识字指的是将生字按照字音或者字形等形式进行分类集中,引导小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学习、掌握大量的汉字。为此,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国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其在识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随文识字指的是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认识、了解汉字,同时能结合上下文的起承转合来进一步理解、掌握汉字的具体意思。教师可以在进行古诗文授课环节时,开展随文识字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能结合诗文释义加深对生僻字的认识,在品味汉字内涵的同时,感悟古诗文中的独特意境,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悟。
在汉字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正面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则更需要被学生掌握和传播。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珍品。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只注重于教学生写字、拼音等具体的内容,而应结合拼音及汉字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来源,汉字的演化过程以及与汉字有关的故事、历史等。以具体的识字教学课文《日月水火》举例。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内容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古典故事等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深层次含义。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日”字和“月”字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后羿射日以及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向学生传达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字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古汉语文字或象形字等知识,更好地认识汉字,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汉字与汉字的意思相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火”字的时候,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团熊熊燃烧的篝火,引导学生说出这团篝火像什么字,再将“火”字的甲骨文形式写在黑板上,最后再写上现代汉语中的“火”字,向学生介绍“火”字的进化过程,使学生对文字的演变过程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诵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也是加深对我国名著典籍等文学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要获得更优质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诵读优秀作品的同时,充分激发他们学习、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因为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导致其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在语文教学初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纠正小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开展阅读经典作品的活动。而是引导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平仄韵律以及文章中选词用句魅力之处,从而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行反复阅读,进而在不断阅读、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诵读原文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这篇文言文用词以及断句都处理得极为巧妙,所以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小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进而不自觉地进行反复诵读。同时,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本篇文章内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小学生进行诵读活动之前,通过“伯牙与钟子期是什么关系?”“文章中的哪一件事对伯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诵读,能有效提升其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充分感知传统文学的精妙之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抒发胸臆,表达所思所想的依托,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逐渐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古诗词中包含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如报国之情,思乡之情,对爱情的向往,对亲情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展望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古诗词进行着重讲解,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古人的感情,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使至塞上》时,可以给学生讲述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并告诉学生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去边塞的路上所见到的情境以及表现出的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教师通过解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引导学生自己画一画这句古诗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边塞风光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阶段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环节时,首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因为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运用了大量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以及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内容索然无味,也必然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成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用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选取其中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爱闹的心理特征,以及对节日的好感,来为其挑选描写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诗作《元日》。获取了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后,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考虑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地开展情境教学法,通过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春节元素的教学情境,引导其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完成诗词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小学生将富有春节元素的物品带到教室,顺势开展一个分享活动,鼓励小学生诉说自己对春节的印象,并且结合对春节的感受来讲述对这首诗的理解。此举不仅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一举多得。
在阅读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其中,读主要指阅读,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本中给出的经典著作,或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中华传统名著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中富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带动学生大胆展示自己,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形成竞争意识,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就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喜好不够关注,格外强调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等问题。小学生长期在这种机械化、格式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以及生活,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反而会因为缺乏其感兴趣的因素而导致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致不高等负面情况,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限制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收集小学生更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用以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依据当时的天气或者特殊事件等生活元素,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例如,恰逢阴雨天时,教师就可以顺势为小学生讲解古诗《夜雨寄北》,利用本诗特殊的叙事结构,引导小学生加深对古诗中蕴含的时间以及空间的认知;处于艳阳天时,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讲解古诗《悯农》,在提升其文学素养的同时,使其能养成珍惜粮食,保护资源的先进意识。带领学生以古人的视角去探寻不同天气代表的不同情绪,在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
利用网络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及便利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视频、动画等来提升课堂活跃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画《纸的发明》,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将古人早期先在龟甲兽骨或青铜器上记载文字,接着用绳子将竹片穿起来在竹片上记录;再后来发明了比竹片更轻便的东西——帛,但帛的制作成本高,价格昂贵,无法广泛普及,最后在蔡伦对过往造纸技术的改进下,终于有了造纸术的整个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小学生都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同时,减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压力,也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渗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由此要求小学教师能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以及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有效提升其文学素养,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