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赵坤杰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等。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好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采取更为有效的优化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所带来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在于视野的开阔和价值观的引导。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基础,教师更需要把握好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建立起文化的效果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篇土地上发生过太多英雄事迹,也出现过太多动人心魄的精彩故事。而这些一代代流传下来、被不断继承和发扬的内容便是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内容,并挑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部分,例如,大将军岳飞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屈原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等。这些人身上无一不透露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有国才有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爱国教育的展开也需要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对此,教师通过利用这些文化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一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针对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教师也可以对古今故事内容进行关联。例如,袁隆平精神、女排精神、中国军人精神,这些体现在现代中国人身上的风貌,与古代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形成了巧妙衔接,既是继承,更是发扬。而学生在古今结合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养成爱国主义精神。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递越来越快,很多西方负面文化也连同互联网的发展,一同进入小学生的视野中。小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都不够成熟,且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来自西方负面文化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文化自信教育便能很好地抵御这些来自西方的负面文化,形成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
周恩来总理曾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即便到现在,这样一句誓言,每每听到仍是振奋人心,仍是激励着每一代的学子。那么从这样一句誓言中,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伟人们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远大抱负,更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接受这些精神和文化内容的熏陶,从而建立起远大的理想,不断督促着自己,不断约束着自己好好学习、矢志前行。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的传递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认知养成和价值观引导更为重要。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内安排了很多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教师的教学极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过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不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外,从一些影视作品角度来看,它们往往也喜欢将西方文化设定为高端文化,加之小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不利于我国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的建立。
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也存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多是建立在教材大纲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和一刀切教学,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既不利于学生对当下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对今后长久语文知识的学习。
针对以上问题,在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感知来树立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很多古诗词的内容,教师便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其间,除了传统的古诗词分析讲解和诗人讲解、背景讲解外,教师也要渗透古诗词的历史,并通过提炼古诗词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精髓。同时,根据我国的古诗词分类,教师能提炼出很多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可以将民族精神与优秀历史人物相结合,如将描写爱国精神的诗词与大将军岳飞相结合等。教师通过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榜样和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利用学生诵读优秀作品来促进学生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思想的进一步了解。在现代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帮助青少年学生重新建立起对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文化问题的阅读兴趣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些实际课题的实践教学项目甚至还建议教师应该考虑使用某些特定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依靠此种方式辅助小学生完整系统地进行有关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作品的研究与学习,并要求小学生能通过一些有趣的课程了解课程中蕴含的写作手法或者作者想通过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能力。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课文《元日》时,教师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可以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吸引低年级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当前古代诗词名著的强烈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引导高年级学生一起针对当前我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关于当前传统民族节日习俗中相关的古代神话传说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知识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自信心。
新课程明确了小学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价值观形成和正确品行的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在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渗透德育教学,提高教学工作的综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例如,在学生学习《悯农》一文后,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农民播种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向学生渗透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同时,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午餐时进行“光盘行动”。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来践行自己的理解,来深化学生的认知。此外,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也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认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在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用书中,有很多学科的现行语文教材之中都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物形象的介绍。例如,在进行《司马光砸缸》的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在做好课程安排并且简单介绍文章内容后,可以重点解析文章中所出现的人物,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还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文章主题内容及所出现的人物形象,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物在文章中隐含的其他特征。我们在了解到文章主旨含义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育人”的社会功能价值的深刻认识,帮助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灯塔”,牢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学生心中应有的地位,增加现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信心以及认同感。
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进一步加速传统教学观念的革新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及在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导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更为直观的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并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能通过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以及生活化问题的设置,更好地引导学生。其间,学生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魅力。针对分组合作中存在的分歧,教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当前整个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中,有一个较多篇幅的经典片段是编者对世界历史舞台上那些著名作者的著名文学作品进行反复筛选提炼和整理提取总结出来的文学精髓。例如,教师在进行经典文学名著片段阅读《景阳冈》章节的阅读教学中,应在初步进行基础知识的阅读教学训练之后,进一步引导班级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查找此经典文学名著,并进行系统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章节名著作者生活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以及作家进行片段写作的主要意图和贯穿整个作文的文学整体脉络,促进学生自己了解作者当前阶段作品特征情况。
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升华更能切实引导学生去了解原著作者深层次的文学写作真实意图,也能帮助更多学生从不同层次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心理活动。比如,教师在进行《离骚》这篇文章的教学时,除了讲解文章的基础内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重对文章的深入讲解,如通过文章中的细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的忠孝说对文章进行润色与讲解。文化内涵是给予人们一种美好的物质精神情感寄托,是人们在一种长期反复的情感实践以及在思考学习中形成的良好行为模式与学习思想。同时,教师应对广大学生未来的社会文化生活自信能力进行进一步深刻的认识教育,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文化活动自信能力不仅应该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本身掌握的全面自信,更应该是人们对未来当前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国家文明发展方向的自信。
综上所述,在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革新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等一系列措施来达到教学目的。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