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麻莲滩小学 贡保才让
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缺乏专业水平成为普遍问题之一。教师欠缺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欠佳,且教师人员流动情况较为普遍[1]。部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够注重。学校对此门课程不够重视,在人员配备方面通常是引用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进行临时代课,或是由班主任兼任,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小学思政教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缺少深入、透彻的分析、探究教学材料,同时也没有明确设立教学目标[2]。由于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传统教学缺少趣味性与灵活性,主要应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缺少积极性与参与性,缺少互动和活跃的学习氛围,形式化的教学课堂缺少吸引力。
教师理论式的灌输教学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也会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不利于构建高质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在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学生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充满趣味。为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与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科的重视与关注程度[3]。基于此,学校教导处需要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构建完善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核与监督制度体系。以此阻绝其他主科会占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间与教学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教师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促使该课程的顺利开展[4]。同时,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与教学效果列入教师教学考核范围标准内,促进教师设立良好的教育计划与目标。另外,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在引进优秀教师时,需要注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师资配备情况,不断强化此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注重招聘人员的学科专业能力与自身综合素养。必须认真筛选任课教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用人标准,确保《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育人能力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借助媒体拓宽教学途径。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滞后,使小学生感到枯燥,缺少乐趣,这也是小学生对该课程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活泼好动,而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你听我讲”“涂鸦式教学”为主[5]。并且,《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点为重点教育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会对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自主参与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多种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利用PPT、视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课堂趣味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例如,在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提供地球近十年被污染的对比图片,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现在被污染的情况,小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近些年地球中的冰川融化、森林消失等现象,发现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竟然是“地球妈妈”,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有深入的感受与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以后应该怎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强烈意识到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的职责、任务,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开展小组合作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为多个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明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责任,在互助性学习的方式下自主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促进小学生素质素养的提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部分教师在该课程教学时通常在明确主题后普遍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日后交往、交际中能够得到强化。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期阶段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活动主题。例如,在进行美文欣赏、阅读角以及活动园等一系列活动专区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划分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相应的活动专区内容布置,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进行,以此来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
(3)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小学生正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喜欢角色扮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角色扮演融入到教材内容中。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设生动性、趣味性的故事情景,鼓励小学生在故事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以此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对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人生价值观有深入的感悟与体会。同时,能够促进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道德和法治的教育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例如,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父母的辛苦,尽量做到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奉献意识。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自己的父母,模仿父母的一天,包括扫地、洗碗、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辅导孩子功课等内容,了解父母除了日常繁重的工作外还要辅导功课,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感受父母的辛苦。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扮演能够更好地体会父母的辛苦、劳累和压力,从而深入体会父母的不易与责任,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减轻父母的劳累从自己做起,为父母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多关怀父母,由此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并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动态有良好的把握,能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全面考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教师在拓展课程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此课程的教育目标有明确的认知,在对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与当前社会动态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自主搜索、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对目前社会的形式与发展趋势有详细的了解,提高对社会热点及事态发展的认知程度,以此来开阔学生眼界。对此,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时政热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情感意识,明确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
(1)体现协作性。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对《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单元的作业设计时,教师需明确该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家乡传统节日风俗、家乡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独特性进行详细的感受与了解,并激发学生对推广家乡文化奉献自己一分力量的意识与想法。对此,教师在具体进行作业设计时,可分为3个课题分别进行设计,形成3种不同的课后作业:①设计知识竞赛题,要求以家乡习俗为核心,通过围绕一个主题,设计题型。②选择两种节日民俗,并将其作为重点制作民俗资料卡,并在班级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③完成一份与民间艺术相关的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研究报告的重点内容,包括提出问题、选择方法、整理资料、得出研究结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此种方式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设计,将3份作业形成一个系列式,逐渐增加难度。在此种作业设计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完成单元主题的学习目标,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由于协作性作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能力。因此,学生需要默契配合,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时,更要对学生在团队中发展的情况进行关注与重视,在对作业进行设计时,需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难度,同时要结合上一个单元的主题进行设计,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2)体现选择性。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已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了基础的考虑,但是所有个体仍然存在于同一个框架体系内。由于不同班级的具体学习情况不同,即便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生长环境以及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不同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距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也截然不同,而学生对课后作业的相关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为了能够优化、完善作业形式,可通过“自助餐”“作业超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此种作业设计的关键要点是以课后作业内容以及形式的个性化角度进行设计。例如,在《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进行教学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引导学生进行“陪父母、做家务、为父母营造惊喜”等一系列的作业,在课后作业的众多选项中,学生可自主选择2个课后作业项目。再例如,《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选择自身体验、情景体验、小调查、小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广告的种类、呈现方式、特点及其功能,明白商家做广告的目的,提高学生认识广告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广告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与认知,明白对于各个广告中的具体内容不可全信,使学生能够有基本的辨别、判断的能力。教师在对作业形式进行设计时,可不断创新丰富设计形式,优化作业形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完成作业任务,提高作业兴趣。通过选择作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后作业中,减少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抗拒心理,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3)体现实践性。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生因此逐渐形成一个自我认知基础和理论分析体系,从而具备较强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强化自身的相关精神。此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相关意识,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以此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与品德意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敬老院慰问老人,增进学生与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和老人聊天、玩游戏等,为老人家打扫卫生,给敬老院的老人带去朝气、关爱与温暖。另外,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等活动,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景区等游玩,在游玩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观察自己和他人是否出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一旦发现此类现象,教师则可现身说法,当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知学生要爱护环境,并培养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此类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受到正面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注重自我言行,不做违背道德与法治的事情,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优良的决定期,学校与教师必须更加关注、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作业设计,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使小学生能够在基础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学习、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