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叙事成为习惯,让语言更有张力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2022-03-02 23:35胡佑民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王良说明文事例

◎胡佑民

总结多年写作和写作教学的经验,我以为叙事能力培养需要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即让叙事成为习惯,时时处处学会用故事交流,须做到细腻深刻(有滋有味)、生动感人(有情有义)、水到渠成(有头有尾)、信手拈来(有放有收)。

一、做一个懂故事的人

我们懂得故事,所以才会把故事描绘得有滋有味。许多教师会发现,那些爱讲话的学生总能把一些司空见惯的事,在同学面前讲得有滋有味,让别人特别爱听。他为什么能讲得有滋有味?我想主要还是他品出了那件事的味道。

懂故事,首先要懂得其中的情趣,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放进故事中,进行合理的渲染。其次要懂得别人的兴趣点,并在兴趣点上浓墨重彩地加以扩展和细化,以获得对方最强烈的反馈。最后要懂得挖掘故事本身的内涵,并对故事进行必要的加工,甚至是“添油加醋”。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通过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把自己发现的最有味道的故事讲出来,或者读出来,向全班同学分享。而每一次演讲,我都要求学生自评故事或者互评故事。评价不仅仅针对演讲者的演讲状态,更重要的是评价故事本身,即故事的思想内容、构思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其中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思想内容,其余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水平问题,另一方面还是和故事本身以及兴趣点有关系。对此,我从来不做硬性要求,因为故事的味道毕竟可以是多角度的。如果发现学生评价不到位,我也会做出评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故事的领会能力。

有一次,学生讲了一个古代“渣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吴起。在历史书上,吴起虽是楚国霸业的功臣,可并没有好名声。为了学业,母亲去世而不归;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手刃来自敌国的妻子;为了成就霸业数易其主,变法急于求成,临死又用君王尸体做盾牌;等等。纵观一生所为,他名副其实就是个渣男,有人还将他排在古代渣男的第一位。

学生毕竟是学生,看问题片面,演讲中对吴起的不屑溢于言表,最后还连历史上推崇他的曹操都被牵扯进来,一并被贬损得一无是处。于是,我给学生讲解了辩证看问题的道理,理解古人所作所为,应该把故事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认识,还要学会选择合理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言行,可以把兴趣点放在更深沉的一面:如此不堪的人,是如何称为名传千古的改革家的?

二、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脑中无故事,究其原因,一是见识太少,所知有限;二是阅读面不够宽,胸中无物;三是最要命的,那就是没心没肺,情意淡薄。

见识少,情意薄,和学生年纪、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有点难,但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些电视资料,如《焦点访谈》《世界周刊》等,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热点新闻。再就是可以在班级开设阅报栏,将学校发来的报纸挂在阅报栏上,供学生了解时事。还可以开展每天一次的读报活动,十几二十分钟足矣,尽量为学生拓宽视野,收集素材。此外,每年各级政府开展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都要组织观看,或者播放视频。这些为时代做标杆的人物,不仅本身的经历堪为学生所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且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内涵的挖掘都是十分有益的。

有的学生,作文翻来覆去就写那么几件事;更有的无论什么作文题,都是写自己的经历,从小学写到高中;要不就是把动画片里面的几个小场景引进来,还配上幼稚单纯的口语;或者就是把课本上的那点故事反反复复地用,甚至不管合适不合适,有那么几个词扣着话题就用上。原因很简单,这些学生家里根本就没有买过什么书,连电视都被家长控制了,不准看。缺少阅读,知识面窄,自然就积累不到什么材料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话若是放在我的学生身上,还算不错,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学生连圣贤书都看得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在班级建起了读书角,学生和老师把家里部分图书,义务送到教室来,在教室专门摆一个书架,专人保管,学生课余时间借阅,读完之后,又还回原处,这样学生就可以阅读更多的书籍。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抄写专题故事,放假回来再举行一个故事会,交流彼此收集到的故事。通过长期坚持,学生由心中无故事,变成了有故事,最后还有人成了故事大王,无论什么话题,都能说出几个新鲜而像样的故事来。

三、做一个会写故事的人

故事不仅需要积累,也是需要创作的。现在是信息社会,很难找到新鲜的故事,要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那就需要自己创作故事。小说、戏剧、电影、寓言、童话、神话等无不是创作故事。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他在讲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时,使用的除了当时流行的故事之外,基本是自己创作的故事。什么鲲鹏展翅、涸辙之鲋、混沌开眼等,哪一个不是他自己编写的故事呢?就算是庖丁解牛这样的故事,你能说他百分之百是现实中发生的新鲜事吗?写作中有一种手法叫作示现,即把眼前并没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通过想象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也是创作的故事。

有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作文追求真实性,就是不能虚构,这是对艺术真实的一种误解。它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束手束脚,更阻碍了学生艺术潜质的挖掘。

曾经有一个学生拿着我批改的作文前来质问我:“老师,我作文里面三件事有两件事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我只是把别人家发生的事,说成了我家的事,你竟然说自己被感动到了,看来你也是一个容易上当的人吧?”我回复他说:“原因很简单,那个‘我’也不是你自己啊!”这说明什么,当一篇作文超越作文本身,上升为创作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就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如法庭上陈述的所谓现实中的真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提倡“虚构事实”,即作文小说化、故事寓言化、事例艺术化。

许多语文同行对于作文小说化颇有微词,但是文以载道,只要作文主题纯正,语言流畅,真实感人,小说化并不是一个问题。君不见多少网络写手,不都是孩子吗?只要他们忠实于文字,忠实于文化,把作文写成小说又有什么妨碍呢?基于此,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文小说化一直持开放态度,条条框框太多,不是为文之道。

在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活动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只要主题符合正能量的要求,只要情节合乎事理逻辑,只要能够感人,就算通篇虚构都不应该成为问题。许多学生正是得益于此,获得了区级、市级和国家级征文大赛奖项。

关于故事寓言化的问题,也有同行不太认同,说摆着真实的故事不写,非要弄些大猫小狗的故事,一来费神,二来缺少真实性,多少影响了感染力。殊不知,许多优秀的文章都用寓言故事来增强说服力。古代寓言说理的诸子百家中庄周、墨子、韩非子等都是寓言高手,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不也常常用寓言故事说理吗?因此,培养学生撰写简短寓言故事的能力,也是有助于学生叙事能力的提高的。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撰写寓言故事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全面提升,还能打破作文死板的构思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编写寓言故事也要注意减少模仿痕迹,尤其是少用各种寓言故事中惯用的形象,才能增强故事的新颖性,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我在编写寓言故事的作文练习中就特别强调,不能动不动就是上帝、哲学家、和尚、农夫之类的新寓言故事,应该融入新时代的特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事例的艺术化是作文必须用到的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把现实事例经过加工修剪,使之更适应作文表达的需要,而不能僵硬地拍照片,简单地把现实事例平铺直叙写出来。有些学生一写做好事被误解,就写扶老太太进医院被逼掏医药费;一写老师爱护学生,就写送医院看医生或者讲解一道难题;同样的,一写励志,就写身残志坚最后获得成功。社会宣传对于学生的思维固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学生对于现实事例缺少独到的体验和不同的见解,作文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套板效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对特定的事例进行一定的艺术裁剪和缝补,使之成为写作习惯,那么故事便水到渠成,只要有一个开头,学生就会写出合乎事理的过程和结尾。

四、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同样的一件事,写记叙文和写议论文、说明文等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记叙文注重事件细节和过程的叙说,而议论文中的事例只需要从事情的因果联系中得出结论,说明文的事例是为了印证某个事物的存在和时代特征性。简言之,记叙文重情,议论文重理,说明文重据。我们以不同文体叙事,就必须做到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同样是搓麻绳的事,记叙文表现的是亲情,议论文探究的是从麻丝到绳索的质变,而说明文则清楚地记录整个流程。因此,教会学生运用手中一个事实材料,对教师来说是必须要重视的一项教学任务。

我的学生多数参观过王良故居,对于王良的故事多少有些了解,于是在作文教学中,我叫学生灵活运用王良的故事,完成自己的作文。首先列出三个作文题:纪念王良将军、让红星照耀心灵、参观王良故居。要求学生用这三个题目分别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而且要求在文中合理用好王良的故事。

我的观念是,记叙文是小说的初级形态,如果能用到小说创作的一些手法,文章将会上升一个层次。比如情节的一波三折、伏笔或必要的铺垫、适量的环境烘托,以及大量的细节呈现等。那种单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的练习水平,初中生就应该尝试将文学性手段用于作文训练中,高中生在这些方面必须广泛尝试甚至重点训练,这一方面和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相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渐趋成熟。

要做到一波三折,那就需要虚构。没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所以我们在叙述的时候必须做适当的夸张和刻意的增补。但虚构的情节也要满足于艺术真实的需要,而且能对人物的品格起到突出的效果。比如有一个王良转战陷入埋伏的情节,我就要求学生不能只是简单转述故事内容,可以增加情节,如王良对此有所预料,并且还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只是因为奸细泄露消息,才最终中了埋伏。这样写下来,王良的形象就更加光辉了。

高中生写议论文不可能像小学、初中阶段那样一事一议,或者一事多议,而是需要多事一议,甚至多事杂议。因此,进入议论文的事实材料,只能是议论的素材或证据,只要把事件的梗概叙述清楚即可,细致刻画是叙述的大忌。但是,如果能在概述的时候,有一两句细节呈现也是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的。鲁迅《拿来主义》写“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就是用简单的细节呈现来表现自己对于事件不屑的鲜明态度。学生写王良对于共产主义的忠诚,采用列举其转战多地的史实来佐证,我建议他加上一句话:“每一次面对困难的时候,他都会认真擦亮军帽上的那颗红星。”学生竖起大拇指说,老师不愧是作家啊!原因很简单,一个小小的细节,立刻使人物内心的思想光辉体现出来。

在记写王良故居的作文练习中,学生习惯根据自己看见的陈设,顺带引出王良的故事,这固然符合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程序,但总觉得不怎么像个说明文,而是一篇游记散文了。故事可不可以用,当然可以,但只能一句话简单交代,不能长篇累牍地做繁杂的叙说。其实说明文也不拒绝必要的描写,在说明一个事物的时候,简单的描写语句其实可以融情于物。我就提醒学生,不妨在介绍烈士身前遗物时,用上一两句精彩的描写,以表达自己对于烈士的崇敬心情呢。比如,写烈士的塑像时,可以用神态描写;写烈士的遗稿时,可以呈现他写稿的情景;写建筑和摆设时,可以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对烈士的怀念。有了这些手段,说明文立即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痼疾,文句顿时就鲜活起来,还不违背说明文以突出事物特征为目的的原则。

其实,叙事能力是作文训练中最应该加强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可以渗入所有文体的写作中。英国伟大的诗人蒲柏说:“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阅读故事,就是学会深刻去感受;撰写故事,就是学会运用传神的笔调。当我们的学生成为会叙事、会渲染的写手时,我们可能就会看见更多语言优美又感人肺腑的文章了。

★写作隽语★

1.懂故事,首先要懂得其中的情趣,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放进故事中,进行合理的渲染。其次要懂得别人的兴趣点,并在兴趣点上浓墨重彩地加以扩展和细化,以获得对方最强烈的反馈。最后要懂得挖掘故事本身的内涵,并对故事进行必要的加工,甚至是“添油加醋”。

2.培养学生撰写简短寓言故事的能力,也是有助于学生叙事能力的提高的。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撰写寓言故事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全面提升,还能打破作文死板的构思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事例的艺术化是作文必须用到的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把现实事例经过加工修剪,使之更适应作文表达的需要,而不能僵硬地拍照片,简单地把现实事例平铺直叙写出来。

猜你喜欢
王良说明文事例
说明文阅读专练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最好又最差的车夫
最好与最差的车夫
最好又最差的车夫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