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 王小芹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同学们理解数字、发展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因为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还相对有限,而且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多,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也没有能够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深层次帮助同学们实现学习的发展,让同学们掌握更加扎实的知识基础,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数学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可以说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是其思维发展的起始点,能够针对抽象的事物赋予具体的形象,以便将枯燥、难懂的文字内容加以转化,形成宽松、愉悦身心的思维游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所以说,对于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来说,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利于学生在动手实践之中获得感悟,以此来把握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知识扎根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处于十分感性的阶段,因此通过动手操作这一方法,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理解具有很大的帮助。
正因为小学生的爱玩天性等特点,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充满着浓厚的好奇心,并且会产生想要动手试一试的念头,所以动手操作的引入,刚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以此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既能自然而然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更为轻松、简单化的理解知识,并且是亲自的动手实践,很容易形成长效的记忆。而且,当学生遇到数学习题时,往往无法根据书面文字表达进行解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大脑,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宽度,由此有效的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确保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往往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都会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如此,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创新的一个源泉,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想象力十分丰富且思维跳跃,当进行动手操作时,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能够同时参与其中,由此激活学生的创造区域,唤醒学生的创造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之中,便会形成求异创新思维,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数学高效学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与求知欲望,从而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与创新下,得到创新思维的提升,以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行为,同时利于数学教学效果得以改善,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更为高质量的数学学习。
小学生天性贪玩,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基于学生这样的性格发展特点,在进行教学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时,各位教师也应该着重加以考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该在给学生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发挥好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对课堂节奏进行有效把控,促进课堂有序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数学的概念是同学们进行后续运用的基础,掌握概念这些比较严谨的知识,更是有助于学生完整而又准确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但是如果进行概念教学时只是按照课本当中呈现的知识照本宣科,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同学们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要对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进行认真的思考,可以参考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很多小学生都非常好动,喜欢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同学们动起来。但这种教学的理念并不是让同学们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动,而是要能够有效地把自己的活泼好动与学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让同学们能够在活跃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鉴于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自主操作,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数学概念。
(1)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深入化理解。
例如,在“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概念的呈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增强课堂趣味性。为了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还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进行物品展示,让学生通过数量观察,了解倍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道具的使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手中的物品,加深对倍数的认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说出一句话,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当教师说“一块橡皮,多只铅笔,铅笔是橡皮的两倍。”之后,让学生拿出相应数量的物品。
以上案例中,通过这种方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让课堂上同学们的参与更加积极主动,而课堂氛围也能变得活跃起来,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倍”这一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内涵。
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数学概念的内涵进行内化。在指导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明确操作目标和方向,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促进动手操作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之后,可以给学生设计自主操作环节,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把小剪刀,要求学生剪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测量它们的边长,并根据公式,计算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和教学引导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和实践,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的准备工作应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就完成的,而且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作出预想,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及时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因为课堂上教师对突发状况处理的不妥当而造成的效率的滞后。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究。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鼓励学生探索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把握其中隐藏的规律。每一个数学知识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多个独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通过学习和整理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整合以及完善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同学们后续的学习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这些数学规律的探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各位教师做好单元性的整体教学设计,要考虑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且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做到温故知新。探究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显性公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就是数学规律的一种外显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等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来把握这些知识点。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功能,但同时需要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问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是有价值的,至少要让同学们能够通过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掌握本节课程需要学习并深刻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从而能够把这些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后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数方格、填表格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展开探讨。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剪一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剪出来的四边形面积和原来的四边形面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经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就会了解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推导方式,学会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隐性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其中隐藏的规律。由于数学与同学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同学们在生活中非常容易发现各种各样形式显现出来的数学问题,而在数学课堂中也能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身影。只有充分地掌握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加强,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会更有助于学生探索数学存在的隐性规律,加强学生深化学习和理解的基本能力。
例如,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几根小木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摆两个相连的三角形,需要的小木棒有几根呢?”“摆三个相连的三角形呢?需要几根木棒?”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轻松地给出答案,而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学生就陷入了困境。此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自主动手与思考,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寻找答案。经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个数增加与小木棒个数增加之间的规律。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验证规律。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采取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方式,把握三角形与小棒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也能在教师给出的机会中有更多的收获,这种自己探索、自己验证的过程,也会给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带来更多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结论十分重要。小学生比较贪玩,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将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控课堂节奏,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促进动手操作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数方格、填表格等实践任务,然后采取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采取进一步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剪一剪等方式,把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在动手操作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剪出来的四边形面积和原来的四边形面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你们发现了吗?”在动手操作过程,学生就会清晰地了解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并且采取推导方式,学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以上案例中,借助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被提升,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操作能力。
总之,在“学为中心”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化、对数学规律的探究、对数学结论的发现,从而达到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