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洪宽中学 张定泓
英语具有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设计必须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学会先立本,探索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本才有道,抓住了学生,融入更好的教学模型,英语学习才会彰显其魅力,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学习程序,形成最优化的学习执行体系。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大量的词汇和句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走向极端,排斥阅读。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引领,做好平衡设计和组织,提供学习思路和框架,挖掘支架式教学模式内涵,将其与英语阅读相融合,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感知契机,生成更强劲的探研动能,触碰文本知识内核,攫取英语教学果实。
支架式教学模式搭载崭新学习形式,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出来的。支架是在建筑行业中起支撑作用的框架,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分解复杂概念,提供更有效信息支撑,让学生搭建起认知架构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与新课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搭建知识框架过程中,复杂深奥的知识得到分解,学习者获得了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在感知、深剖中学习者顺利完成知识理解,思索问题的角度更丰富,能力得到很好锻炼,学习活动逐渐走向更深层次。
学习支架的呈现不是随意的,它是由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在教学环节的助推下,课堂由浅层化向着深层化推进。当学生逐渐触碰到知识内核后,思维活跃深度、认知能力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猎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语言感知的重要方法,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但同时阅读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简单的线性教学思想,以支架式教学为参考,为英语阅读提供最优化、独创性的学习流程,构建学习支点。
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初始阶段,也是课堂启动的助推剂。情境在教学的中激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情境设置越鲜活、灵动,学生的认知更容易受到刺激,思维活跃度自然也会快速提升。英语阅读教学初始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借助语言、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不一样的情境中,让他们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单元主题中寻找突破点,创设主题情景,让学生对知识展开系统化构建,在视觉感知中逐步进入思考状态。初中英语教材以单元为基本构架,它们犹如人的骨骼,构成学科骨架。文本单元设置无疑是科学合理的,契合学生认知起点。教师抓住教材属性,以单元内容为基点展开情境创设,把阅读学习目标寓于学生的感知中,物化在环境下。学生的体验由单一向着多维迈进,迅速捕捉主要信息资源,阅读火花被点燃。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教学主流。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思维会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学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3“Our hobbies”中的Topic 1 What's your hobby?这一部分内容,单一的对话内容相当乏味,难以引发学生感知积极性。为此,教师“添油加醋”,在阅读活动之前投放趣味话题,将英语课堂腌制入味。“Everyone has different hobbies.What's your hobby and what growth power you get from this hobby.”话题难度系数较低,贴合了单元主题,接轨了学生的生活,瞬间吸引了学生,相对于文本阅读,他们似乎更愿意以话题为中心进行主动表达。“My hobby is reading.Reading can let us understand all kinds of knowledge and draw strength from it.”学生话音刚落,另一名学生接着说道:“My hobby is also reading books, especially biographies.Sitting under a tree and reading books is really an enjoyable thing.”本来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缺乏热情,在话题的指引下,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情感在表达中得到激活。表达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1a Listen,look and say 的内容,抛出思考问题,铺垫学生阅读基础。“What are Helen's and Wen Wei's hobbies in the conversation?”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为后续深度阅读扫除了障碍。将学生引入主题情景中,让他们对知识本身展开理性梳理。这样的操作步骤给学生带来的关照性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在提取信息要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性阅读感知,读思能力和提取要素的能力得到锻炼。
初中生认知有独特属性,思维相对直观,阅读感知缺乏深刻性。教师将学生引入到相关主题情境中,调动感官的同时,刺激他们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的观照性阅读体验自然是深刻的。在特定情境中,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系统性阅读认知,逐渐做好了支架设计起点铺垫。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成功的重要标志。《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指出:“英语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他们的发展需求,用最优化的教学形式,激活自主探究欲求,实现知识输入。”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子参与,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愿意主动探研知识结构和内涵,课堂效果才会拥有最有利的保障。英语阅读本身就是文本思维与学生思维进行碰撞、交互的过程,教师要抓住阅读内容特点,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梳理,在感知、探研中培养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起支架轮廓框架,激活课堂,顺利触碰阅读的本质与核心。
进入学习状态后,学生思维高速运转,很快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感知。这时教师要抓住关键点,搭建思维框架。就英语阅读而言,从整体视角感知文本,抓住学习的底层逻辑,对知识展开系统感知是重要的。学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Keeping healthy” 中 Topic 1 You should see a dentist.相关内容,教师打破传统“满堂灌”“局部讲”的思维模型,将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对1a、1b、1c 三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Please browse these three parts quickly to see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arts.”开展教学引导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某一部分内容,而是从宏观视域出发,展开系统梳理,学生有了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向。学生自主感知,很快理顺了思路。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快速浏览结束后,教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的形式搭建框架,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认知,组合相关学习内容时,有的学生将1a、1b 部分进行深度融合,将1c 部分的内容单独罗列出来,作为拓展延伸。自主学习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顺利推进,阅读感知框架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自主探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做出有效指引,为学生创造多重参与机会。在阅读感知中,学生抓住知识框架,逐条梳理,很快形成完整支架轮廓,单元主题和具体知识逐渐浮现出来。
阅读是彰显个性、体现学科独特属性的学习行为。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受认知层级、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感知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学习效率也是各不相同。要想提升阅读学习实效,教师要进行有效引领和规划,给出针对性、具体化阅读方法,在学法教法的指导下实现多重交互。合作探究是重要教法选项,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阅读探索知识时,教师以思考交流活动为介质,传播专业知识,碰撞思维火花,在小组合作的助推下,拓展支架关涉维度,获得知识体系的自然升级。
合作探究让课堂教学迈向了崭新台阶,在多重合作中,学生更容易成为学习的探索者、体验者和实践者。学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Playing sports”中Topic 3 The school sports meet is coming.相关内容时,教师借助关键词呈现的方式构建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学生思维被引爆。为了增加阅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师以文本人物为基点,将男女生分为两大组,男生梳理Li Ming 的句子,女生梳理Yu Ting 的句子。男女生组又分别组成六人小组。明确清晰的分工让学生瞬间有了学习思路和方向,文本支架构建也变得简单起来。为了让知识框架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采用关键词搜集,也可以以句子为触发点。展示时,女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其他小组可以进行适当补充。“I think ‘the school sports meet, take part in, long jump,high jump’are key words that can help us clarify Yu Ting's expression.”在学生的表述中,相关阅读内容的框架得到了构建。这些词汇和句子就是支点,是突破对话的关键。对对话内容展开细致剖析,学生很容易进入死胡同,不知从何处着手,思维始终处于混沌状态。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并运用支点构建分解对话内容,让学习变得简单、条理且高效。
学法众多,因材施教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脑中,它是打开英语阅读学习大门的钥匙。教学支架搭建起来后,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异。合作探究是教学“捷径”,是深化学生认知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中和矛盾,使学习活动向着均衡化方向发展。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研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消极、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阅读学习技巧方法,对知识有更深层次认知。
课堂是动态化的呈现过程,是教学因子之间的多向互动。学习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浅层阶段,他们的认知只是浮于表面,很难完成本源追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也会对实践训练设置产生一定影响。面对教学现状,要想革除教学弊端,课堂训练设计必须遵循多样化、挑战性和分层原则。教师要从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寻找突击点,升级训练形式。无论何种教学模型,实践训练都是强化剂,支架式教学模式也不例外。阅读是螺旋式、渐进式的上升过程,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渐学渐撤,使支架处于动态撤离的状态。伴随着撤支,必须融入一定量的实践训练夯实学习根基,并将训练进行转型升级,支起无形的支架。
个性、独特的训练内容才能契合学生需要,让他们保持持久兴趣。学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Our world”中Topic 1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plants or animals?的相关内容。教材中本单元阐释了乡村的独特性,教师以countryside 为主线,将1a 知识支架搭建起来。因为有了支架的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了文本内容复述,表达热情极高。为了丰富学生认知,夯实学习基础,教师设置多样化的训练内容。第一层级以夯实基础、巩固知识为设计目标,形式上以选择、填空为主。第二层级以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为设计目标,形式上以竞赛游戏、演绎活动、即兴演讲为主。学生可以选择闯关形式。紧张、刺激的闯关形式增加了训练趣味性,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如第二层级的训练,教师将countryside 作为主线,引导学生用即兴演讲的方式表达。“Rural life is fun.The general secretary proposed to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side.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unique conditions for rural construction?”因为有文本支架作为参考,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从脑海中搜集相关词汇、句型,很快一篇简短又不失条理的演讲稿完成。
英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语言学习技能,提升语用能力。支架式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融入框架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加细致、有效、完整的学习路径。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在分层训练中盘活支架教学模型,让知识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内化为自身独特认知。层级实训不仅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还将支架教学模型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英语核心素养得到形塑。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巧借外力,引入支架,增添崭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启动内在动力的源泉。支架式教学模式涉及诸多环节,教师在考量学科属性的前提下展开细化和对应,科学规划教学步骤。创设主题情境、推进自主探究、巧用多重合作、升级层级实训都是教学支点,能够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研状态,启动多元思维,掌握阅读技巧。教师将管理调控学习任务的权利抛还给学生,让课堂变得既简单又有趣,撬动理论英语学习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