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作文命题的稳定性、创新性及其规律

2022-03-02 17:53豆党锋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强国命题

□ 豆党锋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试题聚焦“立德树人”,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依托具体的写作情境,综合考查了考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存的显著特征,全方位地落实了“一核四层四翼”之测评体系,以着力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平稳落地。可以预测,此命题特点将会成为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向,因此,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教学,必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纵观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又从多方面逐年创新、持续改革,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新高考背景下作文命题的稳定性

(一)价值导向稳定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1]11请看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引导考生在“可为”的时代一定要积极“有为”;全国乙卷“追求理想”引导考生追求符合“义”之理想;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由“弱”变“强”;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做人与做事;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引导考生思考在盛世中的生命姿态。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引导考生关注理想、宽容、尊重等话题;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引导考生关注疫情下的人间大爱;天津卷“中国面孔”引导考生思考中国面孔背后的中国力量。

纵观上述试题,均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延续了高考旨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测评宗旨。正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言:“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1]12

(二)情境设置稳定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指出:“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实现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才能确保改革设计目标的落实落地。”[3]请看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

2021年:天津卷“时间与价值”,北京卷“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浙江卷“得失之辩”依托个人体验情境;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依托社会生活情境;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依托学科认知情境;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依托学科认知及个人体验情境。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浙江卷“人生坐标与现实变化”依托个人体验情境;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天津卷“中国面孔”依托社会生活情境;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全国新高考II卷“带你走进 ”依托学科认知情境。

纵观上述试题,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试题,全面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也基本上均延续了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巧设写作情境的命题之妙。

(三)命题形式稳定

2021年8套作文试题,其中7套为材料作文,北京卷虽为命题作文,但采取的却是“材料+命题”的形式。2020年8套作文试题,其中6套为材料作文,北京卷与全国新高考II 卷虽为命题作文,但采取的也是“材料+命题”的形式。由此可见,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延续了近年来“材料+写作提示”的主流命题思路。

(四)考查能力稳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可以说,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对此教学理念的教学效果均进行了全面测评。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引导考生思考“可为”与“有为”之间的逻辑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引导考生思考“弱”与“强”之间的辩证关系;2021年上海卷“时间与价值”引导考生思考“时间”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2021年浙江卷“得失之辩”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用“终点”“起点”“过程”来定义“得失”的价值;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标与现实变化”引导考生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引导考生思考“距离”与“联系”之间的辩证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2020年天津卷“中国面孔”着力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作文命题的创新性

(一)试题材料的选取思维逐年创新

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材料大多直接源自时政热点,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改革开放三部曲”等。而2021年8套试题,试题材料直接源自时政热点的试题几乎不见了踪影,但试题又不回避考查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取而代之的是用相关文化经典、历史知识、言论等非时政必备知识类材料来暗扣时政热点,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的试题材料源自节日、歌曲、名著、榜样等文化经典以引导考生关注时政热点“建党百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的试题材料源自历史人物杨雄的经典言论以引导考生关注热点话题“青年理想”,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的试题材料源自传统书法以引导考生关注做人之姿态、大国之姿态。

此类试题通过不同的载体,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4]既考查了考生的必备知识,又彰显了试题的基础性与综合性。

(二)试题材料的组合形式逐年创新

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材料大多为单则材料,如2020年江苏卷“你未来的样子”、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标与现实变化”、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力、强国有我”、2018年天津卷“器”等。而2021年8套试题,试题材料大多为复合类材料。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以建党百年为命题背景,将节日、歌曲、名著、榜样有机组合,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将汉字书写笔画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此类试题将不同领域、类型的材料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小的阅读任务群作为试题材料,既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考查了考生的关键能力,又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三)写作任务的设定形式逐年创新

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的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写作指令也很清晰,试题材料对写作任务的限制性也不太强。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进_______”,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力、强国有我”,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等。而2021年8 套试题,写作任务较之上述试题则显得相对不太显性化且写作指令也相对较少,同时欲完成写作任务,考生又必须将其与材料内涵深度融合。如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虽说写作任务是写一篇有关追求理想的作文,但考生又决不能泛泛而谈“追求理想”,而必须结合材料、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从“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与“怎样实现理想”两大方面来完成写作任务,不然文章则为偏题或离题。此类试题将老材料作文与近年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机结合,从而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四)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形式逐年创新

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材料大多源自时政热点且其作用仅仅是预设一个写作情境,因而考生也相对容易理解材料的内涵。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力、强国有我”,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等。而2021年8套试题,试题材料不仅非直接源自时政热点,而且考生对材料内涵的理解难度也相对较大。如: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考生必须理解“义”的内涵,天津卷“纪念日”考生必须理解“纪念日”“岁月厚重的注脚”的内涵,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考生必须理解“逆锋起笔”“藏而不漏”“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等词语的内涵,如此才能准确立意。此类试题立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此既全面考查了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学科素养,又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

(五)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形式逐年创新

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注重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20年上海卷“转折”、2019年上海卷“中国味与世界味”等。而2021年8 套试题,除了继续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能力。如: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考生必须从所树理想的性质、实现理想的途径等逻辑关系上来行文方能得高分,如果泛泛而谈追求理想显然逻辑是混乱的;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考生如果就汉字的笔画特点来谈其特点,而不将其拓展到个人、国家、民族的品格等层面上,其立意显然是没有深度的;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考生如果不能将“弱”与“强”上升到国家之强弱、民族之强弱的层面上,此立意显然是没有阳刚之美的。

由此可见,此类试题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既通过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从多角度实现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又彰显了试题的创新性。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

由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稳定性与创新性可以看出,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积极推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平稳落地,呈现出以下显著命题规律。

(一)聚焦立德树人

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焦点事件、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型事件,旨在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育考生的家国情怀,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棒,强国有我”等。

(二)选材自由宽泛

文化经典、名言警句、哲理漫画、时政热点等皆可作为命题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及关键能力。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人字描红”试题材料为哲理漫画,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试题材料为时政热点,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试题材料为名言警句;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试题材料为文化经典;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与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试题材料为时政热点。

(三)命题形式多样

既有“当红”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又有经典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有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应用文巧妙融合的综合创新题型,从而使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将话题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机结合,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应用文有机结合,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将话题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应用文有机结合,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II“带你走近_____”将命题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应用文有机结合;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与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应用文有机结合。

(四)落实四层四翼

试题以“四层四翼”为测评切入点,在稳定的基础上又逐年创新,从而让《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平稳落地。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着重考查核心价值,2021年全国新高考II 卷“人字描红”着重考查学科素养,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着重考查关键能力,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Ⅱ“带你走近__________”着重考查必备知识;2020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突出了试题的基础性,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突出了试题的综合性,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突出了试题的应用性,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突出了试题的创新性。

(五)突出自我意识

试题的写作身份大多为时代青年或特别强调书写“自我感受”,从而要求文章必须充满极强的自我意识。如: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等明确要求文章的写作身份为当代青年;2021年全国新高考II 卷“人字描红”,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作指令中分别包含“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你的认识与思考”。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强国命题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学习强国”礼赞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秦晋争霸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