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金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对三者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报告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号角,同时,也为新时期新征程的教育、科技与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高等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切实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支撑,新征程中的高等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于大学中心工作的内设机构,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主要职能,坚守服务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基于文化、文献、知识和情报的专业服务,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和时代使命,图书馆应坚持守正创新,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文献、知识、信息和智慧服务的价值,塑造文献资源服务新优势,挖掘文化传承创新与育人新动能,拓展信息与情报服务新领域,开辟决策支持服务新赛道,全面融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从而实现大学图书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是图书馆的核心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它既是人类文明和知识技术的成果和载体,同时又是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明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曾经强调:“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3],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重要科技平台建设成为支撑自主创新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海量文献资料得以高效存储,并有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为支持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教学科研需求,国内高校每年购买大量国外文献数据库,对这些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是我国高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条件。根据对我国六大图书进出口公司的调研数据初步估算,全国高校一年进口国外电子文献和数据资源的总经费大约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英文资源,主要来自于美国和英国,这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美国的数据库商、美国学/协会或出版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遏制和打压不可避免,表现在科技文献数据资源领域,我国文献数据资源面临被断供、信息检索不安全等隐患,应引起图书馆界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站在国家战略安全和科技安全的角度,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支撑,文献资源的自主建设、本土保存和永久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保障面临的严峻形势,考虑极端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着力塑造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新优势,在行业内开展协作共建,构建各有侧重和各具特色的中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和科技创新文献资源的综合保障能力,并充分发挥有关行业组织的作用,呼吁和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布局建设一个自主、安全、共享的科技信息资源生态系统,构建足以应对各种挑战、支撑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设施工程。
文化,是图书馆的天然底色。自古以来,图书馆就有传承人类历史、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的报告为文化自强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功能指明了发展方向。
传统图书馆以文献典籍为媒介传承历史、传播文化,近年来,图书馆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提供文化展览等方式传播和推广优秀文化,对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三全育人的综合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以及服务育人等方面还可发挥更多作用,挖掘更多新的动能。
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除了传统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空间渲染设计、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文化体验、阅读推广活动、勤工俭学计划、志愿者服务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等职能,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坚定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年学生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大国竞争残酷激烈,各国都在寻求“科技突围”,试图抢占下一个经济增长点[4]。对我国来说,在新的发展格局下,科技自立自强更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科技创新任务,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过去若干年,高校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包括文献资源推介、学科发展态势与竞争分析、学者学术水平与学术能力评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赢得了学校有关部门和一线教师的认同。但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和情报服务遇到发展瓶颈,仅仅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粗粒度内容分析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教师对某一细分领域深度分析的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情报服务的效能。
近两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动“科技脱钩”,采取技术封锁策略搞“小院高墙”,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催生了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相似[5],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已远非六十多年前可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高校图书馆的学科信息服务和科技情报服务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需求,围绕“四个面向”,扎实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主动将情报服务融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等新领域,为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文献、信息、知识产权等情报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开辟服务新赛道,充分发挥情报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竞争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图书情报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