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何益民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将各种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教学位置。其中,注重数学课堂阅读教学,能够教会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语言,延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深度,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数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为此,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数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渗透,指导学生高品质完成数学课堂阅读学习任务。
数学语言具有精炼、准确、抽象等特点,虽然读起来言简意赅,但不会像文学语言一样生动形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采取读想结合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渗入更多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手段,启迪学生数学阅读学习思维,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解读数学语言,增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思维灵动性。
案例一:教师以数学问题作为主要抓手,根据数学语言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投放不同的问题素材,调度学生数学主动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问题意识。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小节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平移、旋转两个数学概念的本质要点是课时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通过投放数学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平移、旋转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使学生能够在读想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构建有关平移、旋转数学概念的表象认知。随着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入,教师有目的性的投放“平移后的图形形状大小是否有变化?”“平移和旋转有什么异同点?”“你能列举出更多平移、旋转现象吗?”等难度更大的数学问题,触发学生数学阅读学习思维。
教师紧抓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目标,先用概念填空题驱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学习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指导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关键要素;再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问题的考察深度,用更加深层次、开放化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有序展开数学学习思维,逐步把握数学概念知识的核心内涵,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知识建构的准确度。
案例二:“列队表演”关涉“乘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点子图”,让学生先做加法处理,然后推出乘法方案,学生顺利接受乘法概念。为强化学生学习认知,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点子图”,以本班级为例,列出座位“点子图”,以体育课广播操站队为例,设计出“点子图”,并渗透加法和乘法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安排,很快就进入到学习研究环节,对“点子图”有了清晰认识。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摆设“点子图”,设计计算题目,让其他同学观察计算。学生们对这项活动比较感兴趣,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推出“点子图”内容,让学生自行观察和计算,并组织学生自行摆设“点子图”,将学生带入操作环节,学生对动手操作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自然会积极响应。学生观察“点子图”是典型的阅读行为,展开计算操作,需要深度思考,“读”和“想”的结合,将学习推向深入。教师要求学生摆设“点子图”让其他同学观看计算,其激励效果更为突出。
数学学科教学有很强的操作属性,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师把数学语言阅读与多种操作性学习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计算、画图、操作,引导学生把阅读学习获得的感性认知用各种直观形式展现出来,深化学生数学语言理解深度,增强学生数学课堂阅读学习体验。
案例三:教师加强读做结合教学模式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对接,着重渗透归纳总结、数学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以达到多维度的知识教学目标。教学“什么是周长”课时内容时,“周长”概念虽然直观明确,即“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但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常常容易受图形当中无关线段的影响,错误辨识图形的周长。教师注重读做结合教学模式的课堂渗透,在组织学生阅读周长概念有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思考并画出铅笔盒、课本、直尺、三角板等物品的周长。待学生完成这些读做学习任务后,教师启迪学生将这些具象的生活物品转化为抽象的平面图形,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归结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所在,为之后各类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做好铺垫。
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仅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完成各类学习任务显然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教师设计读做结合的教学活动,把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融入到操作活动中,既能强化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意志,保护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思维主动性,又能为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提供思维落脚点,避免学生走入错误的认知误区。
案例四:如教学“千克、克、吨”这节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对“千克、克、吨”的相关概念做解读,然后搬出天平秤、台秤、体重秤,要求学生找出身边的物品,先做重量估猜,然后进行实际称量,看谁估猜更为贴近。学生活跃起来,纷纷寻找适合的物品,先做估猜,然后具体操作称量,看误差是多少。如书包、课本、桌凳、自己的体重等。教师对学生操作做观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做评价,要求学生介绍估猜方法和技巧,课堂学习气氛火爆起来。在经验交流时,有学生这样说:要正确估猜,需要先弄清这些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有些小的物品,不妨先用手掂量掂量,不能只看外表,这样才能做出比较贴近的判断。教师对学生经验介绍做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做精细化操作。
教师设计估猜称量活动,为学生提供“读做”机会,学生要先阅读教材内容,弄清重量单位概念,然后在实践操作中完成认知内化。教师提供称量工具,让学生自行寻找称量物品,给学生带来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其操作体验更为真切,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学生对实践活动有更高认同感,教师适时推出这些活动,其激发作用更为突出,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数学阅读学习中,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维也得以充分发散,会发现更多数学问题。教师尊重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成果,以学生的思维疑问、数学质疑、学习错误为契机,组织读研结合学习活动,为学生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这些数学问题提供机会,触发学生数学阅读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课堂交互效果,创建学术研究数学课堂。
案例五:教师切合小学生数学学习认知特点,增设合作式探究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探讨数学新知,构建全面、准确的数学认知。教会学生掌握应用“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在导学阶段出示31+4=_、4+31=_;14+9=_、9+14=_ 等多组算式,启发学生通过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结果,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接着,教师将相关知识阅读材料导入课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加法交换律”的疑问和见解。读研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得以充分碰撞,提出了“是不是无论哪两个数相加,都能使用加法交换律?”“三个数、四个数相加的算式还能不能用加法交换律?”等具备很强教学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紧抓这些教学契机,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将课堂学习氛围推向高潮。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师生的有效参与和多元交互。教师采取整体教学策略,在导学阶段依托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新知的初步感知,顺利切入读研结合学习活动,再抓住学生研讨探究过程中的各类教学契机,布设投放再阅读、再推演、再学习、再讨论等学习活动,形塑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成效。
案例六: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用剪刀裁剪一些小正方形纸片,然后阅读教材内容,用小正方形纸片拼接成教材上的图形,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演。学生自发展开互动交流,对图形拼接情况做观察和分析,通过累加的形式得到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 长×宽。为进一步验证这个推演,教师鼓励学生做新图形拼接,利用公式做面积计算,然后做验证分析,以巩固公式学习认知。学生根据教师安排做具体操作,“读研”结合顺利展开,在反复推演和计算中建立学科能力。教师继续做引导,要求学生从身边寻找更多学习材料,渗透到面积推演操作之中,学生积极响应,向生活方向展开探究行动。
学生对操作性学习活动有浓厚参与兴趣,教师做出具体安排,为学生顺利进入“读研”结合创造条件。小正方形纸片的拼接,操作简单,为学习研究提供支持,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数学学科有太多公式、定理等概念,如果让学生从书本上做学习,其感知体验是比较肤浅的,如果让学生做推演操作,自然能够激活其学科思维,形成系统性学习认知。
数学学科教学需要兼顾数学知识的输入教学与输出教学,教师既要通过阅读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引入更多数学知识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读用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内化效果,历练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数学阅读教学效果。
案例七:教师设计读用结合教学项目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切入,借助生活实物、生活场景、生活问题设置应用情境,创建生活气息浓厚的数学实践课堂。“轴对称图形”小节教学的知识难度有限,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和自主思考都能较为全面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要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点。教师将更多教学关注点落在数学知识应用当中,在学生阅读学习后衔接应用实践任务,布设“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我会制作轴对称图形”等多组实践学习活动。学生对实践操作学习活动有着特殊的学习情感,都可以积极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当中,较好地完成了不同实践活动的任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数学实践训练效果。
“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诸多融合点,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数学知识应用情境,引领学生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应用实践到生活当中,不仅及时、有效的强化了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印象,锻炼了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灵活性,还拓展了学生数学应用思维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案例八:如教学“我们一起去游园”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对相关插图信息做梳理,找出等量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和计算,逐渐掌握思维要领。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推出设计任务:如果我们班级要组织游园活动,也需要租车,根据我们班级的具体人数,给出大车、小车租车费用数目,要求同学们做方案设计,看谁设计的题目更有含金量。学生对数学训练题目设计并不陌生,拿到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展开研究和思考,教师深入到班级,对学生设计情况做观察,及时做出方法指导,确保题目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经过一番操作,学生推出不少训练题目,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做分组讨论,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形成。
教师设计训练题目设计任务,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通过观察、搜集、整合、归结相关信息,设计出不少有思考性的题目,其思维训练效果显著。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训练题目要体现创新性,而不是简单模仿,这样的训练价值更高,学生能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展开深度学习和研究,综合分析多种因素,设计出训练题目,将学科学习推向高潮。
注重数学课堂阅读教学指导,加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获取速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师提高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从读想结合、读做结合、读研结合、读用结合等角度展开系统布设,为学生数学阅读思维展开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深化学生数学思考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