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茜茜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营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氛围,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前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体验。由于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兴趣驱动的,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只有通过良好的课前导入,才能促使学生专注于课堂,进而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课前导入模式,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之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创设故事情境,或者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在课程介绍阶段用动画为学生讲故事:“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起了个大早,和妈妈一起去超市。在超市里,小明看到了他最喜欢的魔方和一辆玩具火车。妈妈买完蔬菜后,给小明买了他最喜欢的魔方和玩具火车。小明很开心。”故事的最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方和玩具火车吗?你能想象魔方和玩具火车的形状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较为被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发挥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两者之间融合起来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基于信息技术出现的微课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推送的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在课后则结合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设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厘米和米”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制定了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一厘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时,通过微课视频为学生讲解了厘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和自己手中的直尺,直观地认识一厘米。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测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促使学生有效理解所学内容。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了知识,并且为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图形通过怎样的折叠方式能够得到正方体,也难以具体地理解正方体各个面展开之后的展开图。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直观演示正方体的展开过程,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正方体每一个面展开之后的图形。
小学数学课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难以理解所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