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勇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康家集乡赵家咀学校,甘肃 定西)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整个过程。学生能否掌握计算能力,对数学成绩、数学学习效率乃至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有着很大影响。计算作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理应得到足够重视,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具体是,教师把计算教学和知识教学同等对待,搞好计算基础教学和计算训练,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尽可能帮助学生减少计算错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成绩及数学学习效果。
从教材角度看,小学低段数学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试题都和计算相关,计算占比高达70%以上。这直接反映出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计算能力,才能拥有进入数学大门的钥匙,学好数学课程。
从应试角度看,小学升入初中以考试成绩为基本条件,而数学试卷中每一道题都涉及计算,倘若学生总是算错,势必不会有好成绩[1]。如果学生能够在两三秒内就完成计算,保证结果正确,就不会浪费考试时间,将有更多时间用于试卷检查,利于提高数学考试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学生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从学生角度看,一些低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总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和缺乏计算能力有很大关系。低段教材内容以计算为主,而有些学生又没有足够强的计算能力,自然要花费很长时间学习计算和计算试题,学习效率偏低。如计算能力强的学生,10 分钟就能完成试题计算,且保证计算结果正确,而计算能力差的学生,20 分钟才能完成计算。对比来看,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效率明显偏低。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素养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而计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多年教学经验看,拥有较高计算能力的学生往往拥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如做题时习惯使用草稿纸,做完题再次验算检查,做题过程中保持很强的专注度和耐心。从这一角度看,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些学生缺乏计算能力,总是出现计算错误,考试成绩偏低,久而久之,对数学会失去学习信心。从低段开始,教师强调计算教学,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算感,使学生在成功计算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掌握算理,是学生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注重算理教学。因此,教师把算理教学当作低段数学教学的最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渗透算理,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算理并有效使用算理,从而提升计算能力。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算法,使学生熟记并熟练使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计算法则,为学生掌握算理奠定基础。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各种计算法则,并以习题为载体训练学生,使学生在大量练习中懂得算法[2]。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感悟算理。如教师专门设计习题,让学生计算并分析计算规律。当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计算后就会发现基本的计算规律,如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百位数也是同样。除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后,教师还可以直接教授给学生已经成形的算理,如凑十法、破十法、口诀求商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算理后,就会形成正确的计算思维方式,从而保证计算正确,提升计算能力。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多多做笔记,把已经发现的算理整理归纳出来,不定期地翻阅查看,做到温故而知新,把算理逐渐转变为自身的计算思维。
低段学生计算时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不使用草稿纸、不检查等,从而导致计算失误。所以,对于该段学生而言,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至关重要,这是计算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对此,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同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助推学生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首先,教师明确告知学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拥有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减少或避免计算错误,促进计算能力提升和数学成绩提高。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习惯。计算习惯包括:第一,规范书写,保持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第二,使用草稿纸,用草稿纸计算和验算;第三,认真审题,清楚理解题目内容,看清问题,切忌马虎大意;第四,认真检查,全面校对。对解题方向是否偏题进行检查,对书写的数字、符号、标号等进行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避免计算失误;第五,注重计算反思,静坐常思己错,避免重复犯错;等等。教师把以上计算习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日常计算中保有正确的计算习惯,从而保障计算结果。
最后,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使学生正视自身问题,并加以调整,以便学生形成好的计算习惯。比如,教师多多观察学生的习题、作业、试卷等,分析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及时指出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如字迹不清、笔误等,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从而提升计算能力。
口算、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计算方法,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口算、笔算能力,才会提升计算能力。因此,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口算、笔算教学,通过有效方法训练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1.口算训练
课堂上,教师先讲授口算方法,学生理解掌握了,但是应用起来不够熟练,易忘记、易犯错。此时,教师安排随堂练习,通过“列车接力”游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讲“1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先出示一道口算题“2+3 等于多少”,由第一排右侧第一名学生率先回答。待该名学生回答后,由其出下一道口算题,下一名学生继续回答。以此类推,循环下去,直至全部学生回答结束。这样的训练方式既有趣又有效,可增加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倘若课堂教学时间充足,每节课结束的前五分钟内,教师都可以安排此类游戏,使口算训练常态化,以增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2.笔算训练
教学中,教师清楚讲解减法竖式计算方式,再设置习题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对竖式计算方式运用的熟练度。训练时,教师在其中融入学生感兴趣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活动。例如,讲加减混合运算内容时,教师用学生爱吃的水果、爱玩的玩具举例,增加笔算训练趣味性。此外,教师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习题中提到的水果、玩具,让学生直接看到各种数量,建立起直观印象。通过这样的训练营造愉悦的训练氛围,学生兴高采烈地进行笔算,其效果远比单纯的训练更佳。
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利用学生的错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中明白错误原因,从而规避这些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或者教师故意设置错题,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并用正确方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计算思维,既能助力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分析与计算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提高计算兴趣。
比如,讲混合运算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经常出现的错题,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错误的地方和错误原因。经分析和讨论,学生发现笔误、计算方式不正确等是最突出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加深错题印象,谨记错题原因,在以后计算中避免因同样原因发生错误。此外,教师也可以故意设置错题,3+7-3=4、4-1+5=6…要求学生分析哪些是错题、如何正确计算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低段学生虽然刚刚接触数学,但是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依然有着很大差别。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课堂教学时应当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因此,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布置不同的学习要求等,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这样一来,学生有了适合自身情况的习题,能够成功计算,进而获得成就感,乐于接受计算训练,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层,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计算习题。其中,优等生习题的计算难度最大,中等生其次,学困生最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与之能力相适应的计算习题,自然不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都能在过程中提升计算能力,获得成功乐趣。
综上,计算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算理、正确习惯,并加强计算训练和错题资源利用,帮助学生指正计算错误原因,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此一来,学生计算效率才能提高,防止计算错误,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