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云
(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山西 晋城 048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2016 年10 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开始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对健康中国、人民健康的关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与健康相关的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随着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等相关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乡村康养旅游资源,促进和提升乡村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与泽州府。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位于丹河、沁河流域中下游,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是山西省东南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的美誉。
晋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都、塔水河、和村、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距今两万年前,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全市文物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五类:
1.自然景观。晋城市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14.6 万公顷,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历山、王莽岭、珏山、蟒河等为代表的自然景区发展迅速。
2.历史古迹。神农播谷与羊头山、舜王躬耕与历山、成汤祷雨与桑林、女娲补天与娲皇窟、禹凿石门与阳城石门、渔于获泽与阳城获泽河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代表新石器文化的有沁水八里坪和泽州高都等地;代表原始文化的有陵川西瑶泉、塔水河和沁水下川等地;代表冶炼文化的有阳阿古剑等。晋城被文旅部命名为“远古神话的核心发生区”。
3.古建筑。晋城市素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现有宋金元木质结构建筑一百余座,以青莲寺、开化寺、府城玉皇庙等为代表。
4.古堡古村落。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沁河流域的古堡八处,以柳氏民居、砥洎城、皇城相府等为代表,大多集中在沁水县和阳城县境内。这些古堡古村落较好地体现了沁河流域两岸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较完整地保存了精巧非凡的传统建筑工艺。
5.红色圣地。晋城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员补充基地、干部输出基地和后勤供应基地等。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素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的美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气候温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2~12℃,年平均降水量626~750毫米,年日照时数2393~2630小时,属“长日照地区”。
晋城距周边郑州、洛阳、长治三个飞机场路程均在100 公里左右,晋城机场立项审批要件基本齐备,试验段已开工建设。随着太郑高铁顺利通车,晋城进入“高铁时代”。开通了与郑州、焦作等地的城际公交,市域内实现“一元公交”全覆盖。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8.75 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12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形成辐射周边城市郑州、洛阳、焦作、长治、临汾、运城一小时经济圈。
为了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晋城市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公路方面,“四好农村路”向纵深发展,晋城市域范围内,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硬化路全部达到100 %,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了100%,客运体系基本覆盖建制村。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可以辐射70 多个旅游景点,连接全市20 个A 级旅游景区,便捷到达32 个重点旅游示范村和15 个特色旅游小镇。未来五年晋城市计划新建50 公里沁河古堡群环线、154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支线、进一步提升150公里“百村百院”连接线,完善全市旅游公路“一张网”。机场方面,晋城机场立项审批要件基本齐备,2022年力争晋城机场跑道开工建设;高速铁路方面,晋侯高铁项目已经正式纳入《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协调谋划晋城至鹤壁高速铁路项目。高速公路方面,正在协调推进高新高速(河南段)建设,争取2022 年通车运营,晋阳高速八车道改扩建工程和晋焦高速改扩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晋城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重加固、稳中向好,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912.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6%,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晋城市以美丽乡村为空间载体,推进实施“百村百院工程”“三带一工程”等项目,立足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加大文旅康养相关产业投入,努力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1.制定发展规划。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随着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山西中部城市群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晋城市将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得到更加持续、广泛的支持,为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和支撑。晋城是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市,也是全省三个省级康养园区之一。2021年,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山西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把山西谋划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晋城牢牢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力做好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构建了“1+5”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加快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晋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空间布局上,市委、市政府构建了“一核、两环、两带、十片”的文旅康养发展格局。“一核”:让中心城市发挥引领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把中心城市建成全国知名文旅康养城市。“两环”:逐渐拓宽中心城市文旅康养功能,通过构建396 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发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沿线乡村振兴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两带”:通过努力打造沁河、丹河两个文旅康养示范带,进一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十片”:依托景区建设,重点打造10个特色化、高质量、复合型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片区。在产品定位上,依托古堡文化、山水资源,在全市1553 个村中优选了康养资源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100 个村落和100个明清院落,实施“百村百院”工程。以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个系列为依托,努力打造“太行人家”康养品牌。庄园系列有2 个村,瞄准高端市场,分别打造具有国际元素的康养小镇。云锦系列27 个村,瞄准中高端市场,分别打造特色鲜明、主题各异的康养小镇,例如睡眠小镇、爱情小镇、童年小镇、国学小镇等。水墨系列70多个村庄,瞄准大众市场,作为百村的根基和普遍性代表。古韵系列100 个院落,瞄准专项市场,依托明清院落提供特色康养体验,努力打造覆盖全季节、全年龄段的康养产业体系。目前,晋城市文旅康养城市雏形初现,2021年晋城市打造的首批28个康养特色村和30个康养院落已开门迎客。
2.注重法治保障。近年来,晋城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太行人家康养村落建设服务与管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晋城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更高品质和更高速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持。
1.深入挖掘“一核”中心城市资源。通过“多彩花海”“城市三年行动”“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等一系列建设项目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更要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在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提供服务保障。按照“全要素升级、全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努力把中心城市建成全国知名文旅康养产业人才保障输出地、信息技术集聚地、客流资源集散地。
一是发挥中心城市人才优势。努力培育旅游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抓住文旅康养职业学院筹建契机,加强健康服务、旅游服务、景区规划、会展布展、文化推广等文旅康养产业项目的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技术培训+景区实践”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二是发挥中心城市信息技术优势。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文旅康养产业同样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保障。应加大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在文旅康养产业中的应用,积极推动以“智”赋能,努力汇聚景区推荐、客流数据、游客服务等各项产业运行体征指标,实现“一屏总览、一体联动、一网研判、一键直达”,促使产业资源、服务资源、保障资源得到优化,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而使中心城市真正发挥对“两环”“两带”“十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深入挖掘“两环”“两带”“十片”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处于“两环”“两带”“十片”发展格局上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力争把每一个旅游景区、每一个康养村的特色资源都进行系统化、精细化、品质化挖掘,提升每一个旅游康养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以陵川县松庙村为例,松庙村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努力打造“睡眠小镇”。围绕“睡眠小镇·康养松庙”这一定位,要不断推进医、养、康一体化建设,除经营康养民宿之外,还应增加中医理疗、康培体检、药膳药浴等康养延伸项目,挖掘睡眠小镇系统化资源,打响睡眠小镇品牌。目前松庙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合作,设立“怡养松吧”康养服务基地。但是,由于受专业服务人员缺乏、服务品质提升较慢等诸多因素限制,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从延伸产业链角度入手,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质化、层次化,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质量。
1.注重项目与项目融合。以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在“补链、强链、延链”方面做文章,让文旅康养产业链条得到最大限度延伸,为乡村振兴赋能。通过在不同区域内打造各具特色的康养项目和服务业态,打破“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努力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产业集群。例如陵川县松庙村正在努力打造睡眠小镇,在深度挖掘睡眠小镇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与周边的王莽岭观光—探险游、棋子山的围棋文化研学游、浙水村的阳马古道—特色小吃游等连为一体,形成吃在浙水,探险王莽岭、研学棋子山,康养在松庙的旅游线路和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分区域、有重点,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产业模式,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真正做到“快进慢游深体验”,让游客可以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好。
2.促进项目与基础公共服务融合。进一步树立旅游康养项目与基础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协调基础公共服务保障部门,通过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开通专线旅游公交、增设电信基站等方式,努力提升基础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景点与景点之间也要树立“大景区”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在各个景点设立免费区间公交、增加夜景景观照明、扩建景区停车场、修建高标准公厕以及配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景区与景区之间实现高效、高质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3.加强农民与产业融合。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破解农民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应成为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题中之义。如何使文旅康养产业成为带动偏远地区农民群众增收的利器,使这一惠农、利农项目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心中的“金疙瘩”,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主动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和资金,了解产业需求,针对农民群众特点,主动开设餐饮、养老、康健、拓展、针灸、理疗等一系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急需的技能培训课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使技能与项目匹配,实现产业项目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1.推进规范化管理。一是要通过规范景区景点、康养特色村的导游讲解内容、讲解程序等,提升景区景点和康养特色村文化内涵,塑造晋城乡村旅游良好形象。二是要通过规范特产售卖渠道、制作特产“身份证”、打造特产品牌等,不断提升特产品质和标准,真正做到让游客买得放心、购得舒心、用得放心,进而增加文旅康养项目的经济附加值。三是通过规范餐饮服务,将晋城特色餐饮品种、餐饮文化融入各旅游景区、康养特色村等,积极打造本地餐饮标准和品牌,努力实现用味蕾的力量留住游客的脚步。
2.推进标准化管理。一方面,针对“文旅康养”项目特点,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通过设计多方案旅游路线图,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化方案、设计不同风格旅游套餐,提供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在打造乡村旅游中“一卡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全市各景区(点)、特色村实行“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力求游览线路、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信息一目了然,将选择权最大化地让渡给游客,进而增强晋城乡村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