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在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究

2022-03-02 05:30刘胡海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课件微课内容

刘胡海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2)

引言

德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能助力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高校教育环境愈发复杂,加强对微课件的合理利用,借助国家宏观政策强化有效规划,打破德育教育瓶颈,能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提升其吸引力与感染力。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加强德育教育研究力度,希望针对性提升其亲和力,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1]。

一、深入剖析:“微课”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取得的成就

“微课”的出现打破传统教学形式,既拓展德育教育空间,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又丰富思想教育方法,构建了灵活性较强的德育教育模式。一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课”可有效打破时空限制,既能向学生输送感兴趣的内容,又以短小精悍的优势快速吸引学生眼球。传统思想教育受条件限制只能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而借助新媒体传播能拓展大学生知识获取群渠道,更能丰富大学生视野,使大学生在时事热点中感受更多的德育教育内容,以此助推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微课”的应用有效提升教学趣味性,既能打破传统枯燥乏味的灌输式课堂,又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德育魅力,端正思想,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例如,“微课”的快速普及使人本理念受到重视和关注,教师可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向其推送相关内容,也可为大学生构建分层式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助推不同层次大学生共同成长。我们通过了解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现状,感受“微课”的应用价值,加强对先进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德育教育发展,更能增强德育教育活力,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2]。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微课”在高校德育教育的应用也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现代化。“微课”以便捷化和移动化深受学生喜爱,但深入了解“微课”应用现状不难发现,其在应用过程中虽然能增强教育感染力和辐射力,但由于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对“微课”存在逆反心理。许多教师为快速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不断将精力投入到微课件制作中,这不仅会耗费教师大部分精力,更会出现过度应用现状。不可否认,多数教师在了解“微课”的价值后,开始不断加强学习,但部分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微课”设计水平一般。“微课”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在了解完整的知识结构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才能加强针对性设计,提升微课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部分教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相对简单,因此“微课”并未呈现出趣味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精髓的把握。目前,微课件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众多教师重点关注问题,虽然教师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仍存在分离状态,不利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协同发展,更会影响“微课”的应用效率,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使德育教学存在干扰[3]。

二、创新遵循:“微课”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1.灵活性原则

基于灵活性原则加强“微课”制作与开发,能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真正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制作相关微课件。遵循灵活性原则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能提前设置多种教学方案,并为教学留有余地[4]。教师可基于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确保在学生吸收知识时对教学进行动态微调,以应对不确定的变化因素,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微课”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强化对这一特点的认知,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时,助力微课件融入能使“微课”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辅助手段,更能加强对知识难点和重点的系统性剖析和掌握,以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学习者可在与教育者沟通后了解自身薄弱点并系统性下载“微课”进行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更能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控,从而为实践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5]。

2.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微课件应用时要做到适量应用,也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应用,并采用恰当的解说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微课件的价值作用,提升教育效果,增强教育有效性。适度性原则中包括适量、适时、适当方法与适当解说。适量是指教学中应用的微课件长短与内容都要适量,教育者既要依据学习者发展需要和教学目标设定微课件内容,也要明确微课件容量。微课件包含知识点过多容易丧失其直观化优势,但内容过少不利于完善学生知识架构,保持适量才能有效把握教学节奏。适时是指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状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植入微课件。适时播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适当方法是指教育者需基于教育内容选择教育呈现模式,既要强化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多元讲解,也要明确知识播放顺序,才能强化对学生薄弱点的针对性培养;适当解说是指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后,教师应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解,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

3.简明性原则

简明性原则是指微课件设计时应保持内容精悍而短小,既要客观反映知识内涵,又要使主题一目了然,才能快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简明性原则,能提升教学的科学性,更能为学习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使其真正在微课件引导下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并提升学习趣味性。“微课”可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能助力学生强化对碎片时间的利用,既能在多元移动终端设备中播放,也能在课堂中播放。虽然微课件制作时可增加适当铺垫,但尽量要减少无关紧要的信息,还要避免出现内容重复问题。“微课”本身容量较小,直接了当点明主题,基于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其集中注意力加强学习,可有更强的针对性,也能真正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微课件制作时时常要适中,尽量保持在6分钟左右内,使其符合大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使其在微课件学习时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师可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知识点梳理,以此构建学生易懂易学的微课件[7]。

三、教育新生:“微课”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1.强化多元技术培训,构建长效激励体系

教育者是推动德育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强化技术培训,构建一支素质精良的优秀教育队伍,能为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效激励体系,完善德育教育架构,助推德育教育发展,能打破传统德育教育限制实现德育教育的飞跃式进步。首先,强化教育培训,构建一支业务精良,思想端正的教育队伍。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关乎德育教育发展,而“微课”应用时,其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关乎“微课”制作效果。高校可基于德育教育发展趋势,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构建有重点的“微课”培训,开发教师“微课”制作技能,推动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例如,可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进入企业展开实践,也可鼓励区域内高校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以此开拓教师教学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教师可加强团结积极开设教学研究班,借助混合式教育、探究式教育等加强对“微课”的有效应用和融入。为确保教师快速提升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学校可定期开设专家讲座,引导教育者加强对“微课”的理解和认知,使其了解如何搜集素材、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加工制作,确保教师真正基于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微课”,了解学生需求,依据学生需要,增加“微课”感染力能从多元角度强化有效设计,提升“微课”辐射力,确保德育教育的有效发展;其次,完善长效激励体系,德育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和育人性特点,包含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微课”应用时可及时替换老旧信息,确保德育教育内容的灵活性,以增强德育教育的粘度,确保德育教育与时代接轨。高校可借助外在力量督促德育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知识架构,参与“微课”制作,并对优秀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以此推动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2.构筑现代教育平台,深入强化理论研讨

为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应对多元学习需求,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提升“微课”教学的灵活性,可构建线上教育平台。平台构建时,应基于“微课”应用完善德育教育结构,要了解教育目标和教育环境,也要拓展教育资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状态展开相关设计,以此指导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高校在建设智慧校园时,需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也要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软件和硬件智能化革新才能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线上教育发展不仅要丰富教育内容,也要确保教育内容的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制作的“微课”应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还要具备较强的权威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确保平台教育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基于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和实际发展需要,设置多元教学材料,使学生真正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加强针对性学习。与此同时,高校需加强对平台的定期维护,既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给予技术支持,也要加强信息监控。例如,可在净化线上教育空间时确保教学软件的及时更新,为学生和教师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和学习空间,从而尽快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助推德育教育的有效发展。高校为提升德育教育水平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以“微课”为核心强化德育教育理论知识研究,也要在研究时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打破传统课程制作理念。在“微课”应用时,教师需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要引导其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力不断增强。

3.实现教育供需平衡,积极完善教育供给

高校可基于学生需求设计微课件,并完善课程架构,以此确保“微课”及德育教学的有效配合,创新教育供给。首先,加强对教育供给的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应以问题为导向,了解高校德育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针对性治理,并将“微课”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提升教育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获得感。以问题为导向找出问题寻求应对之法能完善教育供给,更能在总结问题时推动素质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德育教育致力于端正学习者价值观念,这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发展时,也要了解教育问题,增强德育教育的辐射力,助推学习者独立思考,才能使其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增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微课件,能实现精准供给的目的,更能实现供需平衡。教师须明确学生应获得什么,而学生也应了解德育教育魅力,才能加强教育关注。例如,学校可基于实时热点,优化线上推送内容,引导学生以分组形式加强相关问题研究,以此确保微课件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德育教育的距离,实现先进教学模式和德育教育的有效配合。其次,完善教学要素。教学要素的完善能优化教育供给也能优化教育结构,确保输出和输入的平衡。为优化教学结构,应从教师角度出发,加强德育教育管理,既要引导教育人员成为管理人员,也要提升其自身服务力,才能使其有效把握学生需求,并基于教材关键知识点进行微课件制作。各教学要素间的有效配合,能真正构建优秀的“微课”,也能通过多元评价了解教学是否符合学生预期。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反思,可促进教学内容有效串联完善学生知识架构,也能完善教育供给,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微课”作为新技术的衍生品,出现后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在应用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微课”的出现使传统教学模式接受挑战,但也推动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并成为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强化对“微课”的合理利用,借助其优势助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完善教学形式,能借助改革助推教育现代化转变,更能借助现代技术拓展德育教育辐射面,实现德育教育的新生。

猜你喜欢
课件微课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主要内容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