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驰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山东济宁 272000)
语文科目是任何一个阶段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学好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世界,认识世界。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差异,并善于借助灵活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既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幼小衔接过程中,语文科目的特点、变化等都要进行科学对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走向幼儿园了解幼儿的教学模式,而幼儿园教师也应当组织幼儿走进小学,观看小学生学习的不同之处,只有二者互相交流,多多交流,才能共同探讨出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学期教学目标,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只有将目标进行分解处理,才能逐步达成并完善学生知识储备。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储备和阅读技能,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只停留在浅层角度。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不仅是了解阅读知识储备,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准确完成。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梯度目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持续提高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幼儿园阶段,学生已经基本能够听懂和进行简单交流,语言学习也会了解到相关的内容和语境。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作为基础内容,也是学生识字工具,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会有变化。在“学会汉语拼音”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进行逐步分解,首先要将发音读准。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通过锻炼发音口型,模仿口型等,强化学生的发音能力。而教师在为学生示范时,也应当做到口型到位,口齿清楚,使学生易于模仿。其次,要学会正确拼读,当学生了解到字母之后,就要进行拼读训练,例如声母,韵母,如何进行组织等。声母通常是发音的支架,而韵母则要发音更加响亮。声母,韵母在组合过程中应当快速衔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拼读的准确性。最后,重视学生的书写。当学生会读会拼之后,就要进行简单的书写,在书写过程中,不管是坐姿还是拿笔姿势,教师都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1]。
(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针对性方法
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能力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甚至是家长的引导方法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环境的变化,周围人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方法。因此,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幼儿园内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再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逐步渗透相应内容。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的教师一般会重视幼儿前书写以及前阅读的引导工作,这样能够为幼儿的小学生活奠定基础。首先,教会学生简单的书写技巧和阅读技巧。例如幼儿会掌握简单汉字的笔顺,格式,培养书写的良好兴趣。教师还会教授学生书写姿势,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这些都会有助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幼儿园教师也会重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例如性格差异,性性差异,能力差异等,再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方法,培养幼儿自身独特的语言优势。幼儿语文学习也会采用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有效借助游戏、竞赛、奖励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持续学习兴趣。在幼儿教室内,一般会设置不同的区域,区域内组织不同的活动,例如书写区域,阅读区域,将各种优秀的教材和绘本投放到区域内,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籍,阅读书籍,师生之间在通过共同阅读,共同学习的形式,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并养成积极的价值观。当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解之后,就可以有明确方向开展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当然,依旧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由于所有小学新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会有所不同,只有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后期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进行[2]。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优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状态并不代表将来会一直处于这个状态,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了解到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一切行为。课堂上通过设置游戏,借助信息技术或实物教具,让学生找到熟悉感,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避免只关注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学习状态的现象发生。一年级上册尽可能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先适应小学学习节奏,在逐步进行优化,达到师生之间良好配合。教师应当关注学习环境的建设,例如构建轻松愉悦,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产生自由,活泼,轻松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学生就会了解自己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业也有明确的要求,课堂纪律要必须遵守,通过借助情感体验,逐步对所有的要求渐渐适应,这样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中。低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教室应该是宽敞明亮,整洁优美的,教师在关注教室环创时也应当体现教育价值,充分借助每一面墙壁为学生构建学习氛围,并向学生传递优秀的教育观念。另外,关于学生取得的每一项进步,教师都要在全班进行表扬,必要的时候可以张贴在宣传栏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就感。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环创的设计中,例如写上我长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激励性话语。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区域,例如图书角,自然角,科技角等,发动学生力量共同捐献优质材料,为班级学习氛围的建立提供帮助[3]。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均处在六周岁到七周岁之间,最喜欢的课堂活动就是游戏,在建构主义学习原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而使用游戏教学法就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首先应当重视游戏教学的功能,其次,提高自身执教能力,将游戏设置的轻松愉快,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体验。而且,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和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边玩边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初次进入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当向着游戏教学法靠拢,这样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过渡时间,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科学习。除此之外,师生之间共同进行游戏时,还能够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将注意力放在知识学习和与同伴的互动中,再借助多个感官的协调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课堂上使用的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1)知识性游戏
这一类游戏通常是在巩固知识,锻炼知识过程中进行的。例如教师会取一些有趣的名字,摘苹果,找朋友,开火车,闯关口等,以《在家里》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房间布置”的游戏,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获得一张空房间的图片和家具图片以及相应的词条,学生互相合作布置房间,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这样一来,能够强化学生对茶几,沙发,台灯等词语的理解。再如,可以在识字后,进行巩固性识字游戏。教师仍然要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具,例如字词卡片,双面胶。该游戏在识字教学后进行,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玩法也有很多种,例如可以进行部件组合,教师提前将合体字进行拆分,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规定时间内组合汉字最多的小组获胜,可以获得个性化奖励。还可以借助图文组合锻炼识字能力,教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制作成卡片,再制作另一组卡片,上面只有图片,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生字与图片进行搭配,正确率多的小组获胜,依旧可以获得个性化奖励[4]。
(2)角色性游戏
该类游戏是需要学生通过扮演的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还可以邀请教师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在使用角色性游戏时,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排练时间,学生能够自己创编加入一些创新元素,使学生产生个性体验。例如,在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雨点儿》等文章时,首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头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倾听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这样的学习方法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体验性游戏
体验性游戏是指教师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代入感,并深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影子》这篇课文时,在文章中有“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等描述影子的话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操场,在阳光下自由活动并观察自己的影子,期间,可以邀请几名学生朗诵课文,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师生可以共同进行踩影子的游戏,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再如,进行接力造火车游戏。该种游戏主要发挥全班学生的力量,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完一单元的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先把火车头即汉字部首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动手找到该单元中具有该部首的汉字并进行书写,比比看哪个小组火车又长又快又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摘苹果的游戏,一颗苹果树上有很多红红的苹果,每个苹果上有不同的汉字,教师说出部首,学生摘取有该部首的汉字,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又多又准。当学生了解到游戏的组织方式并熟悉这样的学习模式之后,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并在全班进行实施,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被调动[5]。
小学阶段的学生依旧具有形象思维特点,在课堂上若学习的知识枯燥单一,很难引起学习兴趣。了解到这一特征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应当依靠一定的物体进行支撑,从而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唤起小学生的认知经验。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联系时,教师也应当尽可能运用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的元素,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和生活的切入点。首先,教师应当做到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面了解。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正处于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时期,此时关键能力为读写能力,各种文字的练习和使用至关重要。教师就可以将文字这一符号与学生的经验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画》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快速把握该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一说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可以让学生将旅游中的事情与古诗描写的情境结合在一起共同思考,这样就能够高效完成读写任务。其次,语文教师要用好主题情景图。一年级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图片资料非常丰富且色彩鲜明,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要意识到图片作为教材内容的一种也应当锻炼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例如读图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展示,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学习,并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知识与自己的生活非常亲近,也愿意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图文并茂的课文还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话题。由此可见,在主题情景图的帮助下,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有效提升。例如,在学习课文《在家里》时,教材中的图片中有以下信息: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给父母端水果,这个场景能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激发爱父母,爱家庭的良好情怀。教师再借助文字讲解,就能让学生达到口语输出或书写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静态的语文知识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把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和时机,避免长时间使用,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都喜欢歌曲,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同时也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扩充词汇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述各种各样的儿歌,并将儿歌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第一,教师组织教学时使用儿歌。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可以在儿歌的帮助下熟悉课堂规则,并规范课堂动作,教师可以说耳朵在哪里?学生说在这里,教师可以说眼睛看哪里?学生可以说看黑板。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儿歌及时拉回学生注意力。另外,在课下时间,教师也可以借助儿歌与学生共同活动身体,例如脑袋点一点,身子摇一摇,双手拍一拍,大家哈哈笑,全都坐坐好,这样明快的儿歌也能够便于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不断重复这些儿歌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了解到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
第二,用儿歌学习拼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拼音的出现也是以趣味的形式展现的,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上加以创新,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字母的特点,并与图画的内容互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到记忆拼音的最佳方法。例如,教材中鸽子在飞翔,嘴里衔的草环是g的形式,两个小孩坐在椅子上喝水,椅子的形状是h,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创编歌曲,“三只鸽子ggg,鸽子衔草ggg,衔个草环ggg。”“蝌蚪蝌蚪kkk”“学生喝水hhh”,这样简单易学的儿歌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字母的形象,同时也能快速记忆字母,体验到字母学习的乐趣。
第三,在汉字学习时也可以借助儿歌。例如教材中的一些字谜可以看作是一种儿歌,这样的字谜儿歌能够帮助幼儿增加学习汉字的趣味性。如在学习“影”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儿歌,例如“红日天空挂,照耀北京城,投下三个撇,组成你我他”学生既能体会到创编儿歌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在儿歌的引导下,快速掌握汉字的结构。
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已经逐渐退出教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良好发展。教学目标为教师提供确的教学方向,既要有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也要有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只有在三个目标共同约束下,课堂学习效果才能有效提升。另外,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心理健康,避免打击学生,而是要用鼓励性评价方式持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自信心。为此,在评价标准设定中以及评价模式开展中,教师就应当使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个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开展多元评价就是满足评价标准丰富的要求,学生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态度,同时,也更能促进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可以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持续为学生的成长构建轻松愉悦的氛围。多元评价主体不止孩子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长情况,而且学生的家长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近况。于教师而言更可以多视角的进行教学评价,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家校、亲子互动非常频繁而使得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生活变得多彩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能得到提升和保证。
面对当前的教育评价现状,幼小衔接的评价体系必须要进行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将面向成绩的单一评价系统转向综合性评价。需要关注孩子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通过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在形成性评价的使用中,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能力,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进步。使用终结性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变化以及情绪体验。通过端正学生态度,培养学生习惯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用长期评价形式,可以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让评价一直发挥作用。因此,教师也应当注意评价的持续性,可以通过档案评价方法记录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在某一阶段与学生共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需要注意,评价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激励性措施,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学生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在开展教学前,了解学生的学情,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并将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互相结合,遵循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借助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具体内容,再加上语言符号等的知识讲解,持续推动幼小衔接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