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03-02 04:10陈娜琦毕俊杰
教育观察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数字院校时代

陈娜琦,毕俊杰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艺术与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促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支撑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2]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硬件方面有较大的投入,但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综合素养等的培养效果欠佳,这不利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准则,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将课程标准与岗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对接专业课程标准研究与职业技能标准实践,为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提供条件,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3]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为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传媒专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艺术与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传媒专业学生为样本采集对象,采用随机问卷和抽样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7个问题,旨在了解数字经济时代下传媒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78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专业培养水平较低,实践课程占比较小

数字经济下的传媒具有显著的娱乐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结构特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全面性和复杂性。这要求传媒专业毕业生既要熟练掌握前期的策划、创作、操控和后期的传输、互动技术,又要掌握版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数字仿真等技术。我院传媒专业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基础技能的掌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数字经济时代传媒专业的人才需求,但从课程体系来看,这些课程依旧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概述”“导论”等通识类基础理论课程的占比较大,实践课程占比较小,学生缺乏实际操作以融合理论,导致其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一门实用技术,难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传媒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4]

(二)专业学科内部方向和标准传统化,存在专业壁垒

关于“现有的学科教学有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3.46%的学生认为缺乏学科间的融合,38.08%的学生认为过度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缺乏实践,18.46%的学生认为缺乏对文化素养的培养。Web 2.0时代网络交互式向Web 3.0时代网络移动式演变时,传媒专业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特定职业教育,影视艺术熏陶和影视理论建构应转变为一种通识和艺术形态的教育。我院现有的传媒专业学科设置根据影视制作的不同领域分别开设编导、摄影和录音等专业课程,而学生在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中缺乏跨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跨专业科目的实践。[5-6]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传媒人才应该是跨文化、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跨学科的文化视野和跨领域的技术能力。现如今,面对后现代消费主义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面对市场职业需求从对口就业转变为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大背景,这种壁垒分明的“专业方向”培养方式已不能解决传媒专业与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教师团队知识结构老化,缺乏专业新技术课程的教师

对“就业岗位与实际学习中最担心的问题”这一问题,40.77%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对新技术的传授,46.54%学生认为是动手能力弱,无法满足岗位需求,12.69%学生认为是职业素养的缺失。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我院传媒专业教师团队缺乏相关的新技术专业知识,导致其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步伐减缓。传媒的传播秩序在数字经济时代发生了深层变革,媒体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新旧交替,而是不同媒介载体与平台在技术、内容、消费者、商业模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形成深层的互动。[7-8]面对当今社会对传媒内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用户分析、网络策划和编辑等新技术的需求,面对不同媒体和平台之间传播方式的变化与传播媒介的升级,高职院校在培养传媒专业的人才时,需要更多精通新技术的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四)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与教学要求不符

对“学校最缺乏的实践教学条件”这一问题,58.65%的学生认为学校最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20.19%的学生认为学校最缺乏必要的实践平台,21.16%的学生认为学校最缺乏更有经验的实践导师。由此可知,我院现有的教学设施在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中难以符合全媒体需求。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而且需要与之匹配的硬件设施。对一般的高职院校来说,购买专业的摄像机、录音设备、灯光系统等传统专业实训设备,建设融媒体中心、演播厅等实训基地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建设符合数字经济时代传媒专业要求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大数据分析中心等更加困难,直接导致相关的专业课程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影响专业教学效果,并降低学生的获得感。

二、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改革与创新传媒专业教学体系,合理开设媒体融合相关课程

传媒专业核心素养集专业素养、技术素养和社会公共素养于一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和创新性活动的培养机制,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互融合,助力培养全媒体人才。[9]除理论知识和基础原理的核心课程外,高职院校传媒专业需要增设相关的公共课程、技术实践课程,拓展关于用户心理和行为分析的网上课程。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传媒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要立足人文素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使用媒介技术的能力,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科学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传媒专业要立足于满足数字经济市场需求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安排教学,在根据专业类别划分专业课程时,要在原课程基础上设置基础课程和延展性课程,其中,延展性课程内容要灵活可变,随时更新。高职院校传媒专业只有将核心课程和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数字经济全媒体课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多层次、系统完善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1.架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立体化的实践平台

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和对接就业的重要参考。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依托传媒专业教学大纲的需求,开发相关平台,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具有跨学科功能的实践中心,开设云剪辑仿真形态、媒体融合仿真训练、摄影实验室、数字播音室、高清编辑室、虚拟演播室、仿真全媒体台等多种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媒体设备和系统完善传媒专业的基础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渠道分发、平台运营、数据挖掘和分析等具体工作,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围绕实践基地,创立相关实践项目或基金项目,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教学基地应摆脱仅限于教辅层面的被动属性,将平台的辅助作用变为主动地开展与传媒专业相关联的创意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关注时事舆情、公益精神、文化遗产等时效性、社会性强的问题,利用实践基地开展项目,能够拓宽视野,为其内容创作提供素材。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邀请传媒专业的专家学者和前沿技术人才进入实践基地开设创意工作室或讲座,将其打造成与专业相互融合的项目制运作基地[10],为学生的创意创作、交流学习和前沿技术研究提供充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3.依托实践基地创建项目活动,激励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

高职院校传媒专业可将创意比赛作为专业实践的主要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过程中的交流互动锻炼其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但比赛具有时效性,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审美需求不断改进,提升自己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界业界“联姻”共育英才

1.推进“基于真实企业”的项目化教学

学生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后,应在原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实际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11],而“基于真实企业”的项目化教学可以成为企业与学校之间互利共赢、共育英才的最佳方案。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不仅可以为专业教学提供真实案例,还能够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工作流程、市场需求引入教学内容,有利于解决教师自主设计的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存在的脱离市场和标准模糊等问题。传统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多为模拟或仿真项目,项目本身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且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等问题。通过落实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向驱动规律,同时可通过项目运作实现专业学习和岗位需求的零对接,提升就业对口率。

2.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贴近性

校企共建课程作为新生事物逐渐走进大学课堂,校企双方在融合真实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辅助的新型培养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对接[12],实现共同开发、共同建设课程的初衷,增强课程的岗位贴近性。这就要求企业要具备独特的市场嗅觉,在面对信息浪潮的千变万化中,及时与学校沟通,优化或改进课程内容。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开展大赛、举办命题项目活动等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重点培养实战型人才。学校应以专业岗位标准、常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构建“专业认知+专业基础+基础技能”的课程教学体系。

3.探索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探索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等众多任务。[13]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尽可能满足岗位的需要,避免专业人才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脱节。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可以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疑难问题解答上进行引导与帮助。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学校导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与进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包括但不仅限于实习性、创新性、业务性的指导。双导师制通过企业导师将行业的新动态引入学生培养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技能、知识与行业需求,还可以引导校内导师改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计划。

4.校企双方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数字资料库

学校与企业通过遵循标准化、分布式、开放性、交互性和拓展性的原则,共同建立数字化实训资源库与教学资源库,开展满足多种模式的教学环节、教学资源库和多方位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深化课后实践。[14]

数字经济时代的媒体融合给传媒专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与改变。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媒体环境已从单一媒介演变成了媒体融合的新形态,而数字经济时代对传媒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融合技能”正在成为传媒人才职业技能的核心要素。因此,高职院校传媒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紧跟媒体变革的潮流,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在坚持自身传统的前提下不断革新,使其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紧密关联,培养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传媒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字院校时代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答数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