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李 俊
太极拳运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现代太极拳失去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而给人一种形式性的花拳绣腿的印象,失去了中华传统武术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二是人们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认知不高,缺乏相应的宣传推广机制,在国内以及国际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华武术至今仍然未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而韩国的跆拳道、巴西柔术、日本空手道等都有奥运会比赛项目;三是太极拳作为中华的一种文化形态,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精神文化层面,其文化附加值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其重视的程度也应该进一步加强,使传统太极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文化标识”。[1]
表1 选择太极拳课程的原因n=157
我校2020级160名太极拳选项课的大一新生和2名体育专任教师及1名团委负责学校协会的教师。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学生一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占问卷总数的98%。
很多高校都有开展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以下简称“太极拳”)课程,而且早在2006年时太极拳就已经被政府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练习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思想境界、民族自信心、集体荣誉感与爱国精神都有一定的影响。[3]从学生方面了解信息是研究我校太极拳课程开展现状最好的途径。
图1 问卷调查人数统计图n=157
在回收的15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29人占18.47%,女生人数128人占81.53%(见图1),从这个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选择太极拳课程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四倍多,一方面和我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衡有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太极拳课程。
从表1中可以看出喜欢太极拳这个项目的人数有45人,占28.66%,也是占比最大的一个选项;其次是觉得太极拳课程的运动量不大的人数有39人,占24.84%,这一部分学生觉得太极拳课程运动量比其他体育课程的运动量相对较小,所以才选择的太极拳课程;第三是跟着同学一起选的太极拳课程,这部分有37人,占23.57%,这部分学生觉得选什么项目无所谓,跟同学在一个班上课,上同一门课就行;其他原因的31人,占19.75%;因为选课机制限制只能选择太极拳课程的3人,占1.91%,觉得考试容易通过的有2人,占1.27%。通过上表的数据可以反映出选课动机纯正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才选的太极拳课程。
从表2可以发现通过广播电视的途径了解太极拳的人数是最多的有69人,占43.95%,这说明用广播电视普及太极拳是一个比较有效的传播手段;通过社区练习者了解太极拳的39人,占24.84%,说明社区居民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练习者;还有一些是通过家庭熏陶和书刊报纸了解太极拳的,这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其中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太极拳的有47人,占29.94%。
通过问卷调查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觉得练习太极拳能够起到修身养性和锻炼身体的功效,少部分学生觉得学会太极拳后可以在放假期间教自己的长辈来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
表2 了解太极拳的方式n=157
表3 太极拳课程的的活动量n=157
太极拳属于中华传统武术,俗话说拳练百遍,功法自现。想要练好太极拳需要大量的身体练习作为基础,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的活动量一般,甚至是比较小,说明两个问题:(1)对于太极拳运动的认知不够深入;(2)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将动作做到位。因为太极拳运动从起势开始就是屈膝,且要求重心起伏不能过大,这需要练习者有良好的腿部力量。加上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一整套动作下来,绝对会汗流浃背。
1.师资力量
据了解,我校共有体育专任教师28位,而武术专任教师一共两位,一位在校在职教师,一位外请教师。相对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教师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数量不够就很难将该项目发展起来,且每位教师的教学课时量与基本课时量持平,导致太极拳课程开展的数量无法覆盖到全校的学生,导致一些爱好太极拳课程的学生选不到该课程的情况。
2.教师的专业水平
太极拳是一项专业要求比较高的运动项目,需要常年的武术基本功训练和太极拳专项训练来保证专业水平。[4]通过对校内太极拳任课教师进行访谈,教师自毕业后就很少参加有关太极拳活动的进修,平时自我练习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只有在备课的时候才会进行短暂的练习,熟悉整个套路以方便教学。知识常年得不到更新,专业水平也受限制。
3.课堂教学
“目前多数武术课中套路教学方法主要是‘比划’式地单纯教套路,其方法几乎与学习广播体操没有太大区别,结果造成许多大学生认为和理想的武术相距甚远,引起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强烈不满。”[5]武术有技击对抗的功能,太极拳本源就是武术。技击功能是太极拳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技法,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技击技巧来克敌制胜。[6]而课堂中教师对于太极拳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动作演变以及太极拳育人等方面的知识教授的并不多。且忽视了太极拳项目的特殊性,造成教学方法“体育化”,教师在队伍前方示范动作,学生跟着依葫芦画瓢,久而久之课堂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衡量具体的教学行为、特定的教学对象是否已经达成或者接近合乎所期待既定的教学目标。[7]现实中太极拳的教学评价就是学生最后是否能独立自主地完成整套动作的演练,动作是否标准,忽视了“太极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人,通过合理的太极拳教学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过程,培养其(学生)武德,养成自我锻炼习惯”。[8]
201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在教体艺〔2014〕4号文第二点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笔者调研了广州市的部分专科院校发现,部分专科院校尚未达到108课时的标准。我校目前是大一第一学期、大二第一学期才开设体育选项课,没有体育选修课,距离108课时还相差甚远。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也觉得太极拳课程应该在20次课(40课时)以上才能满足自身需要。当然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课时标准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行,而教师数量和活动场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据了解,学生在选择体育选项课时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堵塞情况,很多学生都选不上自己心仪的课程。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报名参加一些体育协会或者社团会带动整个该项目的推广和发展,据了解我校没有太极拳协会,故而在平时的课余活动中很少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太极拳。而统计调查的157名学生中只有5人报名参加了体育社团,占3.18%,主要集中在网球、乒乓球和舞蹈类的协会;还有152人没有参加任何体育社团和协会,占96.82%。
(1)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认知不够深入,有关太极拳的历史文化以及流派都不清楚,选太极拳课程的目的不纯正,仅仅只是为了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最终考核才被迫选择该课程。
(2)专任太极拳课程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且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局限。教师对于太极拳的传播和推广方面做得不够。
(3)太极拳课程的课时量不足,在有限的课时量里,学生基本学不到太极拳的精髓,仅仅只是学到了身体动作,动作是否标准,有无配合其他身体机能一起练习尚不明确。
(4)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全面,没有太极拳协会和社团,其他体育协会或社团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也无法带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1)端正学生选课态度,在体育运动场所张贴太极拳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价值等太极拳的常识,帮助学生了解太极拳,从而做好选课前的准备。
(2)增加太极拳专任教师数量,提高太极拳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应多参加太极拳或者健身气功的理论培训,提高理论知识素养。在实施太极拳教学时,既要重视技术和理论,也要注重对太极拳文化的渗透。应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知识内容加以挖掘和整理,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方式与特点相结合,改编出一套具有全面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太极拳教材。[9]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互评自评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让评价结果更加合理。[10]
(3)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引进太极拳的名师,开展有关太极拳的公开讲座,增加太极拳课程的课时量,开设太极拳选修课,优化太极拳课程的活动场地。
(4)创新太极拳运动的组织形式,设立太极拳协会或者社团,为学生组织此类活动提供便利,鼓励学生开展太极拳的交流活动。尝试与社会业余团体比赛和交流,开展太极拳运动的文化宣讲和社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太极拳活动的参与度,又使太极拳运动得到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