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九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9年入选首批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为河南省第八、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拥有省级研究平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如何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质,是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
明大德——思政课教师的为人之本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实质是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使命是“明道”“传道”,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之“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道”,思政课教师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度,明共产主义者的大德,厚植奉献情怀,做到“谋道不谋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师德培育方面,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注重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明大德,引导思政课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二是做表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讲台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模范践行。三是“治未病”,師德教育常抓不懈,把功夫用在平时,发现问题苗头就及时提醒,做到防微杜渐。四是严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思政课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十三五”期间,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有道德情操”的教诲,秉持“明德任责”的校训,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获得“志愿服务工作优秀集体”荣誉称号,三次获得“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三次获得“五好关工委”荣誉称号,三次获得“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重内涵——思政课教师的立业之基
质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学院、学科的内涵、贡献、影响力如何,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服务能力。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够承担解决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项目,才能够产出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一段时间以来,在不适当的激励制度的指挥下,发文章、搞项目、拿奖励成为“时尚”,一些教师趋之若鹜,其结果就是“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有成果没质量,有形式缺内容,这实际上是舍本求末,不仅无法促进学术进步、做出社会贡献,甚至还会败坏学术风气、浪费社会资源。就“五唯”中的“唯论文”来说,不是说发表论文不重要,而是必须突出质量导向,看发表出来的文章质量到底好不好,是不是对学术进步有促进作用,或者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实质性的贡献。
近年,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素养方面,学院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下定决心“打持久战”。引导思政课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自己认准的研究目标执着前行,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学术积累,坚韧不拔、久久为功,形成独特的学术优势,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不要“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组织起来“打攻坚战”。有机组合科研力量,注重发挥教研团队的优势,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形成合力,以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层次成果。三是实事求是做“价值评估”。打破既有的、狭隘的、刻板的、形式主义化的评价机制,如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的论文评价机制,要引入代表作制度,而不是简单地看论文发表的报刊的所谓级别,不能机械地统计论文发表的数量。在知名网络媒体或平台账号上发表的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也可纳入成果认定范围。学院教师曹根记撰写的《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一文于2020年10月13日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该文被多家中央级新闻网站转载,并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全网点击量超过100万次,被认定为学院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辛勤耕耘,产出了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成果: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其中2项为重大项目;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0项,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研究基地。
育新人——思政课教师的崇高使命
一段时间以来,在“五唯”指挥棒的引导下,个别教师“误入歧途”,热衷于发论文、做项目、争奖项,一门心思为个人获取帽子、位子、票子等现实利益,甚至把教书育人当成工作负担,没有把主要精力花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培养学生的使命被淡化,教书育人的初心被遗忘,久而久之,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受到严重影响,教育也就变了味。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思政课教师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亟待扭转。基于这一状况,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三个方面对思政课教师加以引导:
第一,树立“传道是教师天职”的理念,引导每位思政课教师把教育教学视为教师的本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落实《方案》中的激励性规定,“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同时落实《方案》中的约束性要求,“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第二,树立“科研和教学并重、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倡导围绕教学搞科研,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形成科研和教学之间的良性循环,不能搞成“两张皮”,不能搞成“井水不犯河水”。自2021年开始,学校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聘,更加注重教学业绩的权重,只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不再设置科研开发型。
第三,树立“教书和育人并重、教书为育人服务”的理念,扭转“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思政课的特殊性之一,就是理论教育、政治教育、规则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高度综合、有机融合,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学识水平、奉献情怀、授课技能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思政课教师只满足于在课堂上讲授某门课程的知识点,而不能将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为育人资源,忽视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其育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鼓励学院的教师克服教学任务重、学生数量大等实际困难,以师者的良知、共产党员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挑起育人的担子。
目前,学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均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思政课程。“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中获评省级教学能手称号1人、省创新人才称号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教学标兵称号1人,并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必须“穿新鞋、走新路”,要下力气矫正教育领域出现的追求功利化、形式主义化、偏离教学化等倾向,引导思政课教师回归“传道”本心、回归教学本位,把内涵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把铸魂育人作为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向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