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互联网时代,被“求好评”的经历,很多人应该都有过。比如,外出吃饭,餐厅服务员可能会提醒你,给餐厅做个评价,可免费送一份小吃;在银行办业务,柜台上的终端机会自动提醒你,给工作人员的服务打分;打网约车,司机也会半提醒半恳求,方便的话给个好评……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被提醒对他者作出评价乃至被直接要求打好评的世界。当然,至少表面上看,一些服务行业要求消费者对服务作出评价,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索要好评,但当消费者的“好评率”成为对从业者的考核指标,也就难免造成评价的“失真”。
消费者对于服务者作出评价,理应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自主行动。当“奖励”变成了一项要求,或者说被“奖励”作出评价,这就扭曲了评价机制本身的作用,变成了一种多方心照不宣下的“互相配合”。
如此一来,这些好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提升管理规范和行业服务质量的目的,而纯粹变成了一种徒有形式价值的行业“美颜”。
“美颜”,注定带来扭曲和失真。比如,在评价渠道无处不在的今天,消费者要想真正参考网友评论来鉴定某件产品和服务,已变得几乎不可能。因为满屏的好评,其实就等于没有评论。它甚至还会给人带来误导,也让真正有价值的差评被掩盖。可以说,过于强调“好评率”,让每个行业都被加上了一层滤镜。
凡事过犹不及。与其强行设置好评考核,不如真正把评价的权利交给消费者。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都应该让消费者说了算。企业需要做的就是畅通消费者的评价和维权渠道。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这个观点的具体语境与时下各行各业索要好评的现象未必一致,但它仍有警醒意义——我们如今对于好评的追逐是否已经过头了,显得过于“积极”?相应的,对于“否定性”的差評,是否恰恰重视不足?
不管如何,对于无处不在的求好评现象,社会已经产生“倦怠”,这场大型“美颜”游戏,该适可而止。(选摘自澎湃新闻)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