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原
【摘要】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是培育敢担当、善作为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服务类型单一、服务意识薄弱等现实不足。应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劳动教育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全面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等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劳动教育 志愿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2.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挥洒青春热血。志愿服务奉行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工作原则,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在锤炼青年思想品格,塑造青年责任担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奉献与担当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展现个人担当、积极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肩负时代重任,高校青年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基础能力,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担社会责任,在个人成长中培养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高尚道德情操。
当前,高校教育面临诸多不良社会思潮的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领导权面临挑战。互联网平台上不明来源、良莠不齐的信息持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建设文明、和谐、互助、友善的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应积极融入社会,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展现友爱、互助、奉献等优良品质。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到位,觉悟不够高,参与动机包含功利成分。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有助于青年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体察社会问题,感知社会正能量。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还能充分感受到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并以此激发出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进行了社会实践,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将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提高了个人能力。此外,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环节也充分考验和锻炼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高校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因为服务平台规模的限制,未能全面而深入地参与到社会服务的各个层面,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种类相对单一,仍以传统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如探望老人、清扫街道、社区公益、119防火宣传及支教活动等。高校难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工作要求更精准、更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医疗护理、法律援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且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项目。近年来,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创办的志愿云等线上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志愿者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更丰富的选择,促进大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仍存在不足。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和成长的人生关键时期,但学校更多关注的是青年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忽视了开展劳动教育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应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职业岗位和社会服务中充分展现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劳动教育亟需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并深入开展。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在各地社区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扮演桥梁、纽带作用,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社会交流互动,让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全面了解社会,感受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鼓励大学生为新时代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我国关于社会志愿服务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中。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迅速,但相关制度仍不健全。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不仅难以招募到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而且容易导致志愿服务组织的人员流失。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内部管理和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宣传方式单一,导致其难以获得大学生群体的了解和认可,影响力不足,不利于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因此,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应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形成自上而下、协调有力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二是要综合考量大学生能力特点和志愿服务的社会需求,兼顾学生培养和社会贡献两个维度,科学制定志愿服务的实施规划。三是要通过综合测评、先优评定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使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积极性。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要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实施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快速成长。大学生在社区义诊、植树劳动、社区关爱、环保宣传、乡村支教等种类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既提升能力又锤炼品格。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高效地完成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由此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都是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公益服务和劳动实践结合的方式,培育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化劳动教育成果,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品格,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除了应发挥个人专业特长,还应在志愿服務活动的策划、管理、执行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开展志愿者培训要根据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所担任的不同工作各有侧重,既开展长期培训,也提供短期强化训练,还要共享教学资料、制作网课,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根据每次志愿服务的独特内容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高校可以通过展览、宣讲、讲座、观影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知识;对优秀志愿者的事迹进行表彰和宣传报道,肯定他们的工作价值,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激发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邀请一些资深的、优秀的志愿者,为大学生讲解志愿服务的心得和体会,传授志愿服务经验,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增进对志愿服务实际情况的了解。
全面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高校大学生所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涉及扶贫支教、关爱社会弱势人群、维护城市秩序、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方面。然而,在具体的志愿活动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高校应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新项目,设立更多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扩大高校志愿服务的号召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在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中,志愿者是后勤服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可以动员青年大学生开展实践调研,了解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所需要的志愿服务内容,让大学生在观摩学习中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自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增强社会责任担当。高校可以设立一些校内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于师生的日常需求,如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方面提供更多志愿工作。高校学生具有专业技能优势,高校可以依据社会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多元且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高校还应通过开展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责 编∕陈璐颖
The Path Exploration for Creating th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u Yuan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ollege education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stering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s the carrier, increasing their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new citizens who are wil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achieve resul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actical deficiencies i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such as scarce service types and weak service consciousness. We should improve th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promote labor education with volunteer service as the carrier, carry out targeted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ly expand the content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labor education,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