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霞,王 静,邓雁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与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着力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1]。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目前,以专业或课程为对象,从专业教育目标与人生教育目标融合[2]、思政元素挖掘[3]、教材建设[4]、推进策略与实现路径[5-6]等视角展开分析与讨论,助推课程思政实践。方志贤和袁锦贵基于协同整合视角,从理论层面对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思政系统设计进行了论述[7];柴华和马小雷对高校纪检监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推进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8]。上述研究多是关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某一方面,而从专业课程体系即整体层面展开的研究较少。本文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视角,重点对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选取及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随着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亟待关注的另一重要话题。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与剖析有助于发现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动态反馈机制,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鉴于上述分析,本文以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相互补充、协同促进为指导,设置凸显专业课程特色的调查问卷,展开针对性分析,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思政育人过程中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事实上,在专业课程群中各专业课程间相互补充,形成思政育人协同效应也是必要的。具体而言,专业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能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多层次能力的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根据其内容体系的不同,发挥相应功能,分别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以体现专业知识的进阶。各专业课程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基于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定位和特点,分解专业子目标形成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指导有所侧重匹配思政元素,实施教学资源配置与评价,从而形成 “1+1>2”或“2+2=5”的专业育人效应。
以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道德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操作能力,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财务管理专业的思政育人目标可以概括为帮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专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育人目标决定其思政元素选取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经世济民素养等类型。在进行专业授课时,教师通常会结合课程知识点,挖掘各类型思政元素,通过浸润或共情等教学形式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如果忽略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进阶或交叉重叠,无法从协同整体的视角规划专业思政内容体系,就可能出现同一专业内多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类型的多次重叠、低效或无效情形,无法实现思政育人的进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可能出现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思政元素的重叠低效。鉴于某一类型思政元素育人导向的共通性,可根据专业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分解专业知识点,有所侧重地匹配思政元素,体现专业现课程思政元素的“专有性”,以及思政元素间的互补性,由此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实现协同育人目的。
(1)财务管理学课程定位与目标。以财务管理专业中的财务管理学为例展开进一步分析。该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财务决策能力,而该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核心。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成为各经济领域转型升级热点的今天,该能力是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实现职业能力提升必备的知识结构与逻辑思维。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从知识目标上应熟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基本原理、概念与决策模型;从能力目标上应能够完成企业或者个人融资、投资、分配等资本运作的财务决策分析。而素质目标则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的财务素养、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表明财务管理学课程内容与资本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联系紧密,实践应用性特征明显,且具有高阶性,而素质目标的实现过程正是立德树人教育过程的体现。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中的定位,其课程思政元素选取及体系构建应充分体现“财务管理”特色,以服务“财务管理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资本市场“财务管理”经世济民为核心,同时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
(2)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选取及体系构建。鉴于财务管理学课程实践应用性强,其思政元素具有来源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将财务管理知识点与实践要求紧密联系,其思政元素可涵盖和谐、法治、诚信、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职业道德观、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涵盖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经济政策等[9-11]。基于协同整合的视角,根据各知识内容在财务管理学理论框架体系中的层次作用,在不同知识模块有所侧重地匹配某一类型思政元素,以构建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实现思政元素与知识框架体系的有机融合。
财务管理学课程以资金运动管理为主线,以企业价值创造为目标,理论框架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总论或导论,即为课程的综合或概要。第二层次为财务管理基本价值观念,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两大观念。第三层次为财务活动决策分析,即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分配活动。
第一层次总论是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认知。总论中知识要点是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骨骼框架。以总论中的知识要点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将被不断填充丰富。因此,总论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但鉴于总论在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本部分的思政教育可以从整体层面展开。基于知识要点,本部分思政元素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类型元素为主。这部分思政元素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基础,如此,能够实现价值观塑造基础与知识体系基础二者间的有效连通。例如,本部分可以将财务管理发展历程与创新发展的联系;财务管理内容构成“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联系;理财环境中“法律环境”与法治的联系等。
第二层次财务管理基本价值观念是指导企业财务活动决策分析的基础。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两大价值观念所传递的基本理念及其计算在后续财务活动决策分析中均有应用和体现。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理财观念,有助于后续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鉴于该部分内容在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本部分思政元素可以从学生成长发展与职业规划视角展开,实现学生个人发展所需的价值观支撑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掌握所需的知识支撑二者间的有效连通。例如,本部分可将“货币时间价值理念”与大学生时间管理与成长规划与个人投资与发展联系,“风险与报酬价值观念”和“诚信、敬业”等价值观联系,以此构建支撑学生成长与职业发展的价值基础。
第三层次财务活动决策分析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企业各类财务活动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与国家经济政策、资本市场、企业实践联系紧密,层次内容丰富多样。该部分思政元素的引入应从专业视角,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治国理政之道,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素养,以此突出“财务管理”思政特色。通过经济实践中的情景导入,体现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现实问题。例如,“杠杆利益与风险”与“三去一降一补”“系统性风险防范”政策;筹资方式“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联系等。此外,在介绍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时,同时可引入爱国主义教育观、职业道德观等基本价值理念,构建财务管理学全面立体的思政育人体系。
本文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学为例,展开教学成效调查分析。调查问卷以学生为对象,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认知、课程思政元素选取、课程思政授课模式、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五个维度设置调查问卷。为体现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作用,调查问卷在课程思政元素选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两维度对“财务管理”特色予以充分考虑。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已经完成财务管理学课程学习的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3份,其中财务管理或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方向、CIMA方向、ACCA方向)专业学生258份,占比75.22%,工商管理等其他经管类专业85份,占比24.78%。
(1)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分析。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有助于提升课堂思政教学效果,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本文从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了解,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等三个层面反映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
调查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仅18.95%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非常了解,而75.8%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了解处于一般水平。高达89.8%和90.67%的学生认同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体而言,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需求,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知,但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根本来源等内涵了解有限。
表1 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
(2)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选取分析。如前所述,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其知识框架体系,财务管理学教学团队选取的思政元素层次多样,涵盖面广,元素丰富。调查问卷从政治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价值理念、国情与制度、经济发展政策与应用场景五方面选取思政元素,并从授课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了解、认同度、触动性等视角检验思政元素选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问卷结果(如表2)显示,学生在进行财务管理学课程学习后,对课程思政元素非常了解的占比21.87%,了解程度一般的占比72.89%,结果表明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后,学生对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有一定了解,但认知程度还需深化。对于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应该包括的类型,学生认同度普遍较高。其中占比较高的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9.47%)和职业道德与价值理念两类思政元素(91.32%)。关于思政元素对学生认知触动性的调查显示,对学生触动性最高的两类思政元素分别为财务活动与职业道德(86.26%)、财务管理目标与价值创造(86.26%),而凸显专业特性的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经济实践案例、经济政策应用等元素占比略低。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显性思政”,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而对专业课程中经世济民的深度专业思政认知还有待提升内化。例如,经济实践发展、经济政策应用、国情与制度等。
表2 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选取分析
(3)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授课模式分析。合理有效的授课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思政育人目标。调查问卷从授课模式和授课方式选择等方面分析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
调查问卷结果(表3)显示,新技术环境下,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和完全的线上教学模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比例高达66.76%。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任务是否会增加学习负担,50.7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一般,而32.94%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会较大地增加学习负担。该结果表明,新技术环境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学生的首选,但时间资源的分配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对于财务管理学课堂思政教学方式的调查显示,引入并深入开展案例教学、课堂上播放相关视听素材和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讨论三种方式占比最高,分别为88.63%、78.13%和75.8%,该结果表明学生更青睐于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拥有较高参与度以及视听效果更加立体的教学方式和资源。
表3 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授课模式分析
(4)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分析。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应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现实及经济政策,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鉴于诚信服务、德法兼修职业素养培育可基于专业培养层面从更加广泛的渠道获得,因此,本调查问卷重点基于经世济民素养培育的视角,从思想价值观培养、专业课程学习收获、经济实践与经济政策学习、专业有用性多层面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总体而言,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有一定冲击和影响,有较大影响的占比57.43%,有影响但程度一般的占比35.86%。进一步分析学生课程学习及思政学习收获发现,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素养的基础,会获得学生的充分肯定(90.96%)。学生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对国情和国家制度认知显著增加,思辨能力得以提升。50.73%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经济实践和经济政策,64.43%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极大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有用性的认知。但依然有44.02%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学对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经济实践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一般,有30.9%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对学生专业知识有用性认知的影响一般。综上,学生对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给予了肯定评价。重点分析经世济民素养培育发现,专业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政策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用性的认知,但经世济民素养的培育与认知还需深入提升。
表4 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分析
(5)财务管理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分析。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思政元素选取的合理性以及课程思政如盐入水的自然性。调查问卷以此为切入点检验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分别有61.81%和62.3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非常合理,且实现了自然有机融入。但依然有高达30%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选取一般,融入自然性一般。该结果表明,随着对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重视以及相关建设工作的推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得以保障,但仍需持续提升和发展。
表5 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分析
本文基于协同整合视角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并以财务管理专业及财务管理学课程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在理论框架体系中的层次及知识分布,有所侧重地匹配思政元素类型,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并付诸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检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学生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肯定,但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有限,存在认知程度不深的情形。
第二,在思政元素选取方面,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一定了解,但了解程度还需持续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与价值理念两类思政元素的认同度和触动度较高,但对国家经济政策与经济实践类思政元素认知度还有待提升。也就是说,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认知依然以传统意义上的“显性思政”为主,而对凸显专业特性,例如“经世济民”类深度专业思政元素认知还有待提升内化。
第三,在专业课程思政授课模式方面,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接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更青睐于选择能够调动个人积极性、拥有较高参与度和视听效果更加立体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但如何有效平衡课下自主学习任务和课堂学习任务是学生需关注的问题。
第四,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体现方面,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会影响个人思想价值观,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及实践。但课程思政的有用性和深入性需持续关注和提升。换而言之,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
第五,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面,教师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思政教学能力,但思政元素选取的合理性及融入的自然性还需持续关注。
(1)持续优化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合理的思政元素选择及框架体系构建是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覆盖面广,但制约思政元素选择的条件较多,包括与知识点的自然有机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思政元素的新颖性等。因此,有必要在协同效应指导下持续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对于不同专业课程,在体现课程特色目标前提下,以新建设理念为指导,不断融入跨学科理论知识前沿,时事经济政策热点等,创新课程理论体系与思政内容体系的融合。另外,可依托地方与院校背景,凝练专属的专业课程思政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例如,可依托河南地方发展背景,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等思政元素点。
(2)持续完善并构建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思政线上资源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主流,构建相对独立的线上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有助于课堂思政教学的开展。可以依托现有在线教学平台,动态更新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点,加强时事热点讨论题目发布,拓展融入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同时通过集体研讨备课,课前预习与引导学习,课中翻转课堂等方式,切实发挥线上资源库的教学价值,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供更好保障。
(3)持续精准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仅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影响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未来可继续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培训学习、教学技能与方法研讨交流,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是影响其接受度的重要基础,而认知的提升不仅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课程讲授,亦可多渠道多形式予以强调突出。例如,在课堂引导的同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亦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而后者可能是更为有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