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芸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樟溪镇中心小学,广东潮州 515729)
“让每个农村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1]是我们教育的初心。但在当下,教育均衡确实是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一、两个教师承担学校所有课程的现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奢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探索同步专递课堂的建设和实施,分析同步专递课堂给予农村教育及学校、学生的发展带来的改变,以潮州市饶平县樟溪镇中心小学为例,从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情(课型)等入手,提出一套同步专递课堂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均衡的有效策略,为各地今后同步专递课堂大规模推广提供一些经验。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指出: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3]。同步专递课堂正是在此背景下研发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如下图)。同步专递课堂就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模式[4],按照教学进度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为核心的互动教学,是一种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至需求学校的远程教学。
同步专递课堂有三个显著特征:(1)一对多。借助信息技术,一个主讲教师同时对多个不同学校的课堂进行授课,实现同步互动教学。(2)双师课堂。一般情况是主讲教师授课,听课教室配备辅助教师辅助主讲教师指导学生活动。(3)依托网络,实现双向实时互动。综合来看,同步专递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实现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模式,实现教学资源互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课程足额开展,间接实现义务教育课程达标。同步专递课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承担了新时期的使命。
同步专递课堂教学结构图
农村教育的突出矛盾是教育公平与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状况和我国农村教学发展的现实问题,很难得到迅速的解决。面向教学点实施同步专递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解决部分问题,是顺应新时代的需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教育取向看,我国教育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是要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5]。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最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然而,基于我国国情,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个难题。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采用“支教”“轮岗”“走教”等各种短期工作方式缓解城乡师资失衡的矛盾。但是这种“输血式支教”[6]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教育失衡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同步专递课堂的应用和实施。借助同步专递课堂将优秀的师资引入农村教学点,让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同时享受中心小学一样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补足学科均衡,还将农村学生培养做到“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可以说,面向教学点实施同步专递课堂,是顺应时代给予学生发展要求的需要,好比“造血式支教”,[7]拓展和延伸教育的时空,是促进农村教学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潮州市饶平县樟溪镇地域辽阔,村落分散且有的村落之间相距较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偏远乡村小学规模小、师资不足及教学水平差。2021年秋季,全镇7所学校中有4所“麻雀小学”,平均每个学校约7名学生,甚至有的学校只有1名学生。四罗小学共有一、二年级学生17名,教师2名;上广小学共有一、二年级学生10名,教师2名。两所学校共4名教师,所有课程都由他们担任,让专业课有专业教师来教,更成了一种奢想。潮州市饶平县樟溪镇中心小学通过“支教”和加强教师培训方式都难以缓解这种差距,“走教”短期援教方式也给相关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负担。我国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像潮州市樟溪镇小学这样的现象。
因此,面向教学点实施同步专递课堂成了时代下推动地区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讲教师在给自己学生授课的同时,也给农村教学点同步递送优质资源,让专业课有专业教师来教不再是一种奢想。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信息化的独特作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实现资源全覆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是适应地区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途径。
樟溪镇上广小学和四罗小学是两所偏远山区学校,4名教师年龄都超过50周岁,全日制学历最高只有高中层次,而且都是民转公类型教师。全日制师范教师为0,教师学历达标率为0,单从年龄和学历比例衡量,教师资源的配置就足以体现区域差距之大。镇中心小学虽然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少关注专业课程能力的提高,一些培训也是流于走形式,教师只能囫囵吞枣,难以“吃饱”“吃好”。另外,这些教师因为学历不高,年纪偏高,对参加教研活动、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所有课程都由他们担任,工作时间的限制,也难以长时间对教师进行比较集中的培训。除了老龄化、学历低,长时间的缺乏学习和培养,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陈旧,这些问题都形成制约学校教育发展和生存的因素。
农村教学点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作用,犹如上广小学这样的教学点只是全国教学点的其中之一。面向教学点实施同步专递课堂,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分配,是一种“造血式支教”,[8]是符合这两所学校生存和发展需要的。
同步专递课堂的出现和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解决农村教育均衡问题提供新的途径。然而在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等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要有效、长效促进学科均衡,就要提出一套同步专递课堂助力学科均衡的有效实施策略。策略的提出结合樟溪镇小学的实施情况,以点带面,立足课堂,以学定教,从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情(课型)入手,探索适合实施的路径和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樟溪镇中心小学根据4所教学点的特点,在师资条件不充足、“同步专递课堂”实施策略不成熟的情况下,选择上广和四罗两个教学点作为研究试点,大力推进信息化试点建设,以“同步专递课堂”专项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制订实践方案。通过分析中心小学师资特点,优先试点同步音乐、美术学科专业教学,并扩大到语文和数学学科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优质示范课专递,实现对教学点的因材施教,从而助力解决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同时促进语文、数学教学水平提升,从整体上为农村教学点增添教育教学声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同步专递课堂”作为一种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新途径,尚未形成应用模式,因此,课题组也是一边学习前人经验,一边实践,一边调适,探索适宜本区域同步专递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可行的途径。例如,在同步专递课堂模式中,主讲教师既是授课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规划者,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然而,中心小学只有1名音乐专业教师,在学校的每周课时量比较大,如果每周都要兼任一、二年级的同步课堂,每周至少要开2节同步课堂,这样的安排影响了教师教学设计和开展的效果。对此,根据教学点的学生人数较少和学生音乐知识基础基本为0的特点,进行课程安排调整。每周安排1节音乐同步课堂,一二年级采用混合式授课,以0基础教学点为起点,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教材,为教学点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进度。真正做到实现对教学点的因材施教,实现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学目标。
实践方案的制订在选择与调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不但有效解决在这个区域实施同步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实现同步专递课堂的个性化和创新,拉开探索适宜区域同步专递课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序幕。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观察为手段,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以,探索同步专递课堂实施的有效策略过程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将同步专递课堂模式多层次渗透到多学科中,及时发现不同学科教与学的共性和个性化问题。从“融合和创新学科同步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等视角,探索适应不同学科同步专递课堂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使同步专递课堂的实施发展得到保证,使该课题研究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实践过程,发现不同学科运用同样的模式实施教学并不适合。如,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唱”的形式不完全适合音乐同步课堂;美术不止教学生画画的基本功,还有美育功能课程的开发等;语文、数学课程,存在学生知识认知不同步,学习能力不在同一个层次,学生综合素养不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共性问题——采用一个教学模式不仅没办法解决学生求知问题,也制约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能发挥实施同步专递课堂的真正目标。针对这些问题,着重选择“互联网”作为突破口,结合学科特点,优化同步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1.音乐科。以同步授课为主,每周安排一节同步课堂,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前律动,激活课堂——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学习新知,在学唱、引导、练习中融入多向互动。
2.美术科。分两种模式。(1)以同步授课为主,每周安排一节同步课堂。同步课堂根据教学点学生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主要教学模式是:创设任务——欣赏——教师讲解示范——迁移应用——鉴赏、评价。(2)网络资源推送,推送课前微课或学习任务和推送课后资源共享。
3.语文、数学科。分三种模式。(1)通过网络推送,共享优质微课视频,根据教学点教学需求提供适配性的资源补充。(2)专递优质课堂。组织骨干教师为教学点专递优质示范课,每学期语文和数学至少提供1-2节课例。(3)微答疑。微信群定时为教学点学生提供学习答疑和辅导。
探索适应不同学科同步专递课堂的教学模式,促使同步专递课堂实现“精准、个性、优享、创新”的特点,从而形成同步专递堂育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强化同步专递课堂助力学科均衡的的优势。
同步专递课堂的初步尝试让教师对同步专递课堂的价值和应用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是一位教师、一个班级的学生,彼此熟悉。而同步专递课堂除了实施教学的途径不同,互动的空间不同,参与互动的人员也不同。学生的学科知识、习惯、个性、能力、情感等都存在差异性,使课堂教学的实施变得更复杂。因此,课例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过程的行为观察、分析和诊断,及时对教情、学情的精准反馈,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力求做到依据学情而“定教”,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后补足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如表1)。
表1 同步专递课堂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同步专递课堂的本质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多方聚力,达到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好课程的目标,让教学点的学生获得新的学习感受。同步专递课堂的实践研究进行一个学年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喜欢这种模式的学生达到96%。对两个教学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测验显示明显的良性发展趋势(如表2)。
表2 教学点学生学科知识前后比较
可见,同步专递课堂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均衡的有效策略,既能适应学校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实现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均衡的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同步专递课堂是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均衡的有效途径,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能解决教学点学科教育均衡问题。同步专递课堂要有效、长效促进区域学科均衡,就要了解学校和学生特点,分析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情(课型)的应用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适合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同步专递课堂有效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均衡,今后还需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与同步专递课堂的相互渗透和互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同步专递课堂的助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