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坤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9)
一直以来,建筑学专业的在校师生都是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建筑设计竞赛来充分展现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同时,建筑设计竞赛也是国内各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专门针对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实践环节。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加入学科竞赛的版块,并以此作为载体,有助于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学习兴趣,更能逐步训练学生适应未来实践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场竞争意识。另外,对于教学团队和教师个人也会有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比如,在带领学生参加竞赛和赛事组织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对教学团队凝聚力的增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学科竞赛还可以为打造师生在院系、学校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供强有力的业绩支撑。
就建筑设计竞赛而言,近几年以来,无论是国内的建筑设计竞赛,还是国外的建筑设计竞赛都日趋增加,各类不同级别的建筑设计竞赛也逐渐增多。由此可见,参与国内、国际竞赛是大学生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和改革,建筑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竞争压力,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对于建筑学学科,如何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探索和创新新型培养模式越来越迫在眉睫,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为教学改革路途上的崭新的终极目标。
当前,学术界关于高校提升《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的研究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以国内学术届的成果较多。学者们大都围绕“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内容”等类型开展研究,针对性较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相对缺少实际性的目标导向,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国外学界由于开展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影响,直接关于建筑学专业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成果较少,但国外学界关于高等学校教学实践针对性理论的研究和高水平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还是比较多的,对建设高校有特色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跟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特别鲜明。首先,它是一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依托和相互影响的学科;其次,在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并且缺一不可;当然,最核心的学科内涵还是它所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及物质技术需求。所以,建筑学专业是一门跨理、工、文、艺诸多领域的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基于这个因素,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性,紧密地抓住专业主线课《建筑设计》,并以相关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设计理论和方案设计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基础建筑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也是学生完成设计实践任务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前提;同时,《建筑设计》课程又是建筑学科的核心教学内容,并以建筑设计实践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集中体现,以往经常出现学生以硬记死记的方式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考试过关为目的,反而在学习设计课程时又过分注重表面的创作,浮于形式虚有其表,使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创作严重脱离,经常造成了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因此,如何将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课程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也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科竞赛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有重大的实际积极意义。
如今的建筑业正在飞速发展,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做到与时俱进,那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也势必要持续进行。而学生通过建筑设计课堂上的学习,其知识来源渠道无外乎就是课本教材和老师的课堂补充,但这些对于新时代建筑行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建筑人才的知识水平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入建筑设计类课程学习时,往往很少能够获得参与实践应用的机会,而且专业视野也会较为狭窄。而借助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科竞赛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产生“以赛促教”的作用。建筑学专业的学科竞赛考核的知识面涵盖了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方面面。所以,结合专业学科竞赛进入课程教学环节的开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刻了解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阔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视野,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锻炼和打造学生的专业综合实力,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参与实践应用的条件和机会,达到真正 “走出课堂,走进行业,体会社会”的终极教学目标。
以往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尤其是设计竞赛的自身优势,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应本着“以教为主,以赛为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在建筑设计教学的各个层面融入并合理设置竞赛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方法,依据现有的教学大纲为各年级学生合理安排设计任务。学科竞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同时更是一种展示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把对人才素质的检验用学科竞赛的方式反馈到教学改革中,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能尽快促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高阶愿景。
建筑学专业设计课一直以来都以口传心授、师徒承袭的模式进行,但是随着新时代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在教师教学创新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仅是把教学目标定义为传授学生相关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知识,缺少与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应变性和随机性,同时也不利于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融合传授给学生,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现场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成果预期上存在巨大期差异,传统的教学理念里面极易轻视对学的角度考量,而更重视教的角度。以教案为主体的教学教法系统性过强,课程建设内容逻辑多以教为核心,绝大多数会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度和接受度。
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形式表现出来了“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讲台下听”的教学形式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严重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导致教师很难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学科竞赛的要求都比较高,设计难度大,通常考查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尤其有很多比赛命题会与实际工程、社会热点问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当然,这些高难度的要求不仅可以完全弥补现有建筑学设计教学中的不足,助力于教学质量与深度的提升,完善学生应对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励他们以更好的方式方法深入熟知国内国际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以建筑学科教育为主的高校院系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专业竞赛与教学体系融合的尝试,也曾经出现竞赛与课程教学脱离的现象,不仅导致缺乏教学连贯性,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更加科学地完善专业竞赛的组织和安排。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按照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技术要求、不同设计方向、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组织规模的建筑设计竞赛,来确定引入教学体系的设计竞赛。当然还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竞赛为辅的基本原则。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实现教学与竞赛两者间的有机融合[1]。
目前教师应以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契机,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全力推进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以及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反作用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学科竞赛成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同样有助于以教学改革成效与学科竞赛相融合。
高校和教师不仅要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设置,还应该针对教学环节的组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结合着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讲解设计任务书里的设计题目,然后有目标地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或者是现场踏查,然后再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宏观或者微观把控。这样会导致学生严重缺乏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而且习惯以被动的方式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因此,合理引入设计竞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关系的“学”与“教”,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促使教学紧随行业发展态势,最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改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在以往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教”,忽视了设计方法和设计认知的传授,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大多数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由于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负荷量大、强度低,容易出现疲态的问题。因此,教师充分运用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学习训练模式,合理安排并协调各课程进程,更有益于独立自主地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机制调动学生深入研究专业问题的积极性,提供更多比较性的横向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最终增强其对专业知识汲取的渴望。另外,教师的身份由指导者可以转换为建议者,完善专业课程与主干课程的协作,同时结合专题讲座与论坛等形式,积极解决设计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坚持“教学为主,竞赛为辅”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建筑行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其创新能力更是十分看重。侧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也是建筑设计竞赛区别于其他一般意义考试的一大亮点。因此,教师在设置建筑设计学科竞赛题目和制定参赛项目题目时,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变化能力的考查。教师在命制建筑设计竞赛题目的时候,可以把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和现代比较流行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探究高新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可以把题目的载体涉及得更加新颖多样,以此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