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锋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二中学,甘肃 陇南)
数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性和抽象理解能力要求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不好是自己的问题,学习自信心大大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互助的良好关系,组织学生以团队、小组等形式学习数学知识,小组内每个学生发挥优势,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的数学能力。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教师要先进行合理分组,构建共同体基础。当前合作学习模式屡见不鲜,但是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大多合作学习小组成为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小组整体的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合作学习徒有其表。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异质化分组的重要性,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确保小组内每个学生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作用。
教师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数学素养。首先,按照成绩进行总的分类,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之后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如有强烈的数学学习意愿但是缺少引导和帮助的学困生和中等生、学习成绩较好但是数学思维开始固化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等。异质化分组的人数最好控制在4~6人,过多的人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数过少又起不到应有的合作学习效果。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并进行记录,然后按照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异质化分组[1]。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那些拥有强烈数学学习意愿但是缺少合理帮助和引导的“中等生”占到了全班学生的大多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和两名中等生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
合作探究活动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学习内容,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为自我认知偏差而缺少自主探究欲望的情况出现。教师要进一步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探究活动,有效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条件。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三个内角和三条边都对应相等,那么在实际判断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要测试所有的角和边呢?为什么?想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我们至少要确定这六个元素中的哪几个元素呢?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让各个组的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正确方法最多。在这个合作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会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采用画图、测量或者剪纸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判定和思考,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将更加活跃。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语言引导,还需要小组长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带动大家一起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定会伴随教学评价,一般来说,评价具有实时性和一贯性的特点,想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学习共同体后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以真实、客观、即时的评价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开展全等三角形的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表现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首先,小组各个成员要先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客观分析自己和其他人的合作活动表现,比如参与活动是否积极,提出的观点意见是否对完成学习任务起到了帮助,整体的合作表现是否良好等。在进行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就客观评价了本小组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能力不强、互助意识薄弱,有的成员喜欢“单打独斗”,还有的小组成员过分依赖组长等[2]。教师可以针对这些评价进行概括和补充,并展示自己的课堂记录。面对学生的反思,教师要采用鼓励的态度来面对,让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更加完善,并促进小组凝聚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弥补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和不足之处,让学生能在小组交流讨论和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