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海芳
(贵州省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 思南 565100)
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蕴含无限魅力的学科,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不少专家和学者都表示,课堂要从以老师为主转化成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这一新课改背景下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作为课堂的教学和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继续紧跟新时代课程和社会发展的脚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去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课堂环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之下,学生们能够更有意识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通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进行小组共同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用启发性的语言来代替封闭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这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有效的知识,而且因为学生自己也参与到了这个课堂的过程中来,他就会更加专注于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不能够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应该试着去了解学生,去和学生做朋友,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很多学生因为对某个老师有抵触情绪,从而就会去厌烦相应的学科,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灵活的去进行课程设计。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处于求知和探索的阶段,他们对于很多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将他们的兴趣点加以引导,激发起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反思调整,经验总结,改善不足,还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观念,在教学的设计中更加用心细心,主动去探索更多的策略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认识到语文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语文课堂永葆活力。
坚持深化与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教育个性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化的进程之中,我们面对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却不能阻挡外来思想文化、价值观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合交流以及针锋相对,也不可能闭关锁国,依靠封闭隔绝来坚守我国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抓住时机,积极坚持深化与更新现阶段的教育理念,找到语文教育的新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更加有效推进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树立教育个性发展和完善的核心指标。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不妨先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按小组分配给学生任务即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成果,通过这个方法,教师也要注重课前的导入环节,运用有趣方式吸引学生兴趣,为课程内容的讲述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可以引导学生们表述一下自己对于秋天的感受,以及自己曾经所学过的与秋天有关的文章和诗句,用学生们眼中的秋来引出《故都的秋》的“秋”,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章所营造的秋的意境中。
结合我国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树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在中职语文新课标新教材下,语文教育的发展要结合实际情况,调研和挖掘教育对象真正的教育需求,从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转换教育目标,培养教育对象的语文教育素质。不断发现和挖掘其他地区文化的闪光点,吸收和优化我国语文教育的内容,建立新的体系。对语文教师来说,注重语文教育的系统建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优化道德教育体系,运用独特的教育实践来诠释的所想表达的思想文化价值观,让教育对象自觉地形成抵御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强有力的语文教育堡垒。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结合教育者教育个性,创新语文教育的方法。在中职语文新课标新教材下,语文教育的教育形式也要从传统的方式过渡到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做有效开展语文教育的有力后盾。
人文课堂是指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为了有效的树立一种平等且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而创建的相应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培养与发展教育能力,语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育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语文教育的教育实践中,个体教育者个性的发展状况受到教育者教育表达能力强弱的影响。在国际趋势不断增强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培育语文教师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化意识放在首要的工作目标上。不仅要学会科学适度的把握语文教育的时代内容,也要有更新目前语文教育发展的成果锐气,要对现有教育模式进和理念用时代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全面的审视,不仅仅是拘泥于现有的工作环境状态,也积极把语文教育模式由封闭隔绝拓展为交流开放、由单一不全面到科学的综合、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了解等等新变化,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发展特色。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在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每一个教政治的育对象都存在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完整独立的个体都有着独特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在中职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视野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牵引者,要准确深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教育过程中得变化和特点。除此之外,还要积极主动的分析在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新环境,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结合自身教育个性特征,促进受教者语文教育的成长。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入,虽然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有了一些起色,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有效解决的“疑难杂症”。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一直强调着素质教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措施来进行一个有效的把控和掌握。传统的语文表达方式只是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两种,学生在长时间的语文学习中逐渐的对这两种表达方式掌握了门路和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掌握只是一味的去“套公式”,学生缺乏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悟,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语文表达方式亟待改革。
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去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让他们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等内容的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就自然而然的会更加容易。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要做到要灵活多样,运用角色扮演,课堂互转,情感体验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和语气,吸引学生倾听,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所具有的语言美,文字美。辨析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感悟,在学生思考的火花中能够促进语文表达方式的更新和开展。比如感悟式体会报告的撰写,它的有效开展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课本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经过学生的感悟式体验的加工和辨析式的逻辑思考,从而把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立体生动的展示出来。这种方法既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了课本,又锻炼了学生二次创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分工的意识,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能够把课文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的经验来开展,为学生找到一个合理的辨析思维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辨析的思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除了对教师明确的辨析点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思考以外,还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已有的辨析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辨析方法和能力。
传统授课中,教师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只使用单一的课本来进行语文教学,枯燥且乏味,学生的专注度也明显随着时间降低,学习效率较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师要学会将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来,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现在国家也鼓励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多媒体通过音频,例如我们在讲授诗词时播放与诗词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诗词当中所蕴含的画面美以及美好的意境,或者在进行诗歌朗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这样的视觉和听觉的调动可以让学生们沉浸在课堂当中,去深度的体会与感知语文所带来的意韵。但是这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查找更多的素材,精心制作PPT,给学生补充到更多教材上所不曾涉及的知识。
对于中职语文老师来说,其不仅仅需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同样也需要明确信息技术本身只是具有辅导作用,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喧宾夺主。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中职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利用比较直观和简单的方式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语文思维的精彩之处,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其提升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最主要需要学校领头人转变学科发展的观念,把中职的语文教学放到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地位,拓展自身的教育教学眼光,用切实的行动积极的转变应试教育的缺陷机制,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转变自身的学科观念,让中职语文教学能够顺利的发展,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在高度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一个放松和愉悦身心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通过列举小组成果的形式来进行全方面的展现,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多媒体运用的效率,也能够提升学习学习的效率。
合理有效的评价是组成成功教学的重要部分,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过程应当由师生共同参与进来,评价方式要包含多个层面,要做到师生之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同时学生也要进行自我评价的多种评价形式。在这其中师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做好是要能够做到双向评价。实行双向评价,使评价不再只是单一方面对另一方的点评,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认识到学生眼中的自己。生生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一方面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形成自我认可,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中职语文教学要在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中职语文新课标新教材下,中职语文教师也需要提升语文教学的认识,坚持深化与更新教育理念;创建人文课堂,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发展特色。夯实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最后则是创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