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开新
——文化自信引领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途径*

2022-03-01 15:5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专业课程传统

方 华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5)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设计的灵魂,文化自信是设计自信的基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文化趋于全球化,视觉传达设计也在各种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影响下,因为缺乏文化特色而陷入了国际趋同的尴尬境地。设计师们深深地认识到,民族地域文化才是展现设计特色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才是我们设计自信的源泉。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支撑,他以丰富的内涵成为设计创意的灵感和源泉,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和中国精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解读厚重而广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凝结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的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我们通过认知、体悟、认同、创新四个学习层次,将传统工艺文化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艺术、审美和设计方式方法的认同与选择。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工艺美术

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源自“工艺美术”。纵观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丰富的考古发现和传世之作都反映出中国工艺美术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也确立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基础”的地位。1963年“工艺美术”作为艺术部分的第三项首次被列入《高等学校通过专业目录》,视觉传达设计的前身“装潢美术”包含其中。1993年“装潢美术”才从“工艺美术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当时的“装潢美术”可以对标为国际上所说的“平面设计”专业。随着科技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觉体验逐渐多样化,“平面设计”的内容也逐渐从平面静态的设计形式向动态变化与互动的形式转变,“视觉传达设计”应运而生。1996年,在这样的国际平面设计发展趋势下,中国美术学院首先将“装潢设计系”改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2012年,艺术学独立成为一级学科,视觉传达设计正式列入艺术类专业目录。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快速走进设计。一方面,传统工艺文化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和创新内容。另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利用和创新性保护发展,也加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协调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结合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的《00后画像报告》显示,0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也持有乐观态度,但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程度还不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除了在必修模块开设有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专业文化理论课程外,在专业选修模块也会开设中国画、书法、陶艺等专业相关的国学课程,让学生学习与体验中国传统工艺与艺术。但是这些课程往往以简单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掌握工艺与艺术的基本技法为主,缺乏创新性,更没有很好地融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同时,一些院校以中国传统工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中被淡化,文化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不够,古代工艺体验又很少在设计创新中体现,使学生无法了解蕴含其中的审美意蕴、文化价值和古代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舞台。传统文化常以设计主题的形式导入专业课程,但因为课时限制,这些课程以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对于相关文化需要学生自主调研,所以容易导致文化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设计创新流于表层,难以真正形成对文化的认同。综合实践课程相较普通专业课程更强调对已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所以实践的核心更倾向于文化主题的认知、提炼、分析与表达。如果课程设定的是统一选题,教师通常会进行相关文化内容的系统讲解分析,进行集体实地调研,使学生对于相关文化的认知更加全面有效。如果课程设定的是一人一题,那么教师要进行系统教学就相对比较困难,一般教师会推荐相关书籍与文献,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实地进行调研,自主进行相关文化的认知,并在辅导中与教师进行共同分析探讨。

与地方文化部门、老字号企业合作是对校外文化认知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系列讲座、工作坊、专业竞赛等合作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进行传统文化的设计创新实践。但是这种合作形式的总体受益面不大,对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目标的达成还有很远的距离。

三、师古开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探索

1.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优化设计理论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文化理论课程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造物文化的深厚基础,教授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思想、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工艺文化对中国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要设置相应的理论输出课程,让学生对传统工艺不止于了解,更要通过对工艺的亲身体验与设计实践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传统工艺,才能在对其的创造性转化与设计创新中自觉完成文化认同的内化。

我们可以对应《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设计史》等开设《传统工艺与设计》《传统艺术形态创新再设计》等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通过对某种工艺或艺术形态的深入学习,师古开新地掌握工艺文化设计创新的方法与路径,从而延续传统工艺的文脉,并使之融入现代社会,服务于当代生活。

2.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图形深化基础课程

亲身体验对于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张力是最有效的。教师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有机融入传统文化的视觉形式,梳理传统工艺的技艺方法来实现传统工艺文化与当代设计艺术的碰撞,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的设计方法。

在视觉文化传播中,文化是传播的内容,图像是传播的载体。图像作为视觉语言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构建起了不同于语言文字的独特的信息传达体系,而不同文化的视觉形式又会影响图像的表达,形成独特的文化底蕴。《创意图像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一直讲授来自设计发达国家总结的图像设计方法,很少涉及本土图像设计方法。通过改革,我们在本课程中融合了传统工艺文化中传统图形构成之道,通过与现代图像设计方法的比较分析,归纳传统图形独特的美学意蕴,让学生体会传统图形“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达特点。基于工艺技术创造的图形也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与风格样式,传达着特有的东方文化韵味。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图书馆收集以传统图形为主要元素的海报设计作品,进行图像的表象语义与衍生语义的探索与分析,总结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优势,让学生在分析与思考中认清中国设计在全球设计界的地位,从而促进文化认同。

3.认同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统文化赋能专业课程

将非遗文化作为设计选题导入专业课程,对其进行视觉化的创新设计是在专业课程中实现传统文化认同最为常见的方法。非遗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象征符号、艺术形态、生态材料和文化空间,是当代设计重要的文化基础[2]。在课程的前期,由任课教师或邀请专家进行相关文化的概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最重要的是通过搭建资源丰富的线上传统文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实现“用什么学什么”“学得深用得巧”,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赋能专业课程。

00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在全媒体环境下,他们具有一定的碎片化知识储备能力,从而获得更加宽泛的解决问题思路。线上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建设符合这一代人的学习习惯,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能满足非遗传统文化导入专业课程的需求,学生根据文化选题需求随时随地进行系统学习。《创意生活设计》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服务现代社会生活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依托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名师工作室和“一河串百艺”创新设计团队邀请优秀的民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录制微课,传授非遗文化的历史和技艺,通过现身说法讲述工艺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的本质,来帮助学生找到非遗文化当代转化的可能性。丰富的线上资源可以满足课程中学生一人一题的学习需要,他们可以在线上对相关文化主题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手工艺活态馆资源又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传统技艺,让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不局限于理论,增强文化认同感,也让后期的设计创新更加深入[3]。

4.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跨界联合毕业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创造新文化是视觉传达设计服务文化的终极目标。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的专业特性与较强的融合能力,不仅表现为其设计内容、载体、样式的多元化,同时也让其在“大设计”教学的概念下能对不同专业设计成果的呈现进行视觉整合,实现与其他专业的跨界设计成果的一体化。同时,通过与不同专业进行认知、思维、技艺的相互碰撞,让学生的设计观念超越行业范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本次跨界联合的毕业设计选取一个乡村作为创作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和专业特点挖掘村落有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当地文化进行跨专业的创新设计合作。首先,各位导师组成跨专业联合辅导小组,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村落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指导学生梳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融合的方法;其次,组织学生们共同探讨设计的总体策略,提出各专业的解决方案,并协调专业间的配合机制,强调文化的创新性;然后,各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分头进行方案设计创作,从草图阶段、初步提案、优化、再提案到定稿逐步完成设计,并且在各个设计阶段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各专业之间自由组织集中看稿与讨论以确保文化韵味和谐、视觉风格统一、设计目标一致;再次,在设计物化阶段强调文化转化的落地性,各专业导师更要做好把舵工作,要保证各专业作品之间融合度高,如材料之间的协调统一、工艺之间的相互补充、功能之间互为匹配;最后,各专业导师和学生要共同进行展示方案讨论与设计,保证展示陈列时每个专业每件作品既独立完整又能融于整个主题,共同展现区域文化韵味,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四、地方文化资源挖掘

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中也要挖掘自己的区域特色,利用地方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之路。杭州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互联网+”城市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高校利用名城效应与地方文化部门、旅游景区、互联网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根据学生受益面的大小、实践的难易程度和可落地性的高低构建递进式的产学合作模式[4]。

全员模式,主要利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搭建文化保护与设计创新平台,搭建线上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微课、讲座、工艺作品展示等,由专业的人员与工艺大师通过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形式为学生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满足广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为文化设计创新奠定知识基础。

课堂模式,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传承人与老字号企业专家深入专业课堂或开设设计工坊的形式,面对面向学生传授传统工艺文化。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与体验传统文化,也围绕企业需求进行设计创想,从年轻人与设计者的视角提出丰富的设计创新方案,并选拔优秀设计落地实施,为企业攻克设计难题。

选拔模式,一方面,学校以竞赛的方式择优选取优秀学生作品参加部门与企业举办或命题的文化创新设计竞赛与项目,为地方提供实实在在有用的设计成果。另一方面,以专业实习与就业为目标,选拔优秀学生到老字号企业与文化部门工作,更加全面地认知与体验传统工艺文化,进行设计创新。这种合作模式一般学生受益面较小,但却能帮助企业储备职业人才。

结语

师古开新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师古是开新的基础,开新是师古的目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基础”,通过开设工艺文化相关课程强化工艺理论的实践体验,以内容或主题的形式导入课程教学,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被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成为学生设计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国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专业课程传统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