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焱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我国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平台,亦应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理想摇篮。因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在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以期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1]《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为校园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丰富和优化校园文化,不断开创新时代育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旧居,革命文物,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精神形态,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所在,还包括红色人物与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范畴内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是相互联系、互为渗透、彼此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红色文化资源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充满民族智慧的文化[3],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4]。她蕴含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凝结着时代的核心价值元素,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5],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中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具有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我们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渠道。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向同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爱国爱民、扎根祖国、报效人民的时代新人。作为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累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彰显了爱国爱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蕴含着时代先进性与价值引领性。我们理应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对于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使命担当勇气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一项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与精神给养。其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载体。如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以红色人物事迹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与影视作品,凡此种种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鲜活素材。其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载体。红色文化所凝结的红色精神、英雄事迹、道德风范,以其先进性、引领性、激励性及感染性,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动力。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具体实践中,应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不断优化呈现形式,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加以推送,有助于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持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标识发挥着汇聚民心、培育新人、振兴文化的重要作用。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大任,更应明确办学导向,“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利用好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革命烈士和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坚定的红色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传承者。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时代新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红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质资源,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断探索实现路径。
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精神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积淀下来的,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以及价值追求和育人理念等,表达着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7],能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校训、校歌、榜样典型为抓手,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凝练红色校园精神,完善红色校风建设,实现精神文化立心、精神文化育人。
1.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凝练校园红色精神。高校的办学方向与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一所高校差异化办学的基础。凝练校园红色精神,就是要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融入其中,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红色底蕴。校训、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核心要义于校训、校歌之中加以体现,使其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义相一致,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与约束力,并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如,湖南第一师范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使用的校训是毛泽东亲笔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又以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为弘扬红色文化,厚植师生职业理想与情怀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校园红色主题活动。校园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性,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特色迭出的校园红色主题活动,能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最终目的与归宿提供强大推力。主题活动的开展应当立足于校园。一是抓住重要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红歌、舞蹈比赛,情景剧、话剧展演等活动,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还应注重创新传播载体,通过融媒体阵地共享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二是结合专业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可以把“红色文化+设计”作为主题,并结合学校的专业开展动画、海报、明信片、徽章、产品包装等文创产品开发,厚植爱国情,践行报国志。较为成功的范例是:江苏理工大学开办了“常州三杰”红色文化产品创意研发中心,开发“新青年”系列文具,以及恽代英纪念馆双语音频等文创产品[8]。还可通过“红色文创”产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建立志愿者推进模式。《意见》提出,高校应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园,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从事讲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可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建设共建基地,建立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学生通过接受培训及参与讲解活动,加深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唤醒”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其奋进潜力。
3.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树立校园红色典型。榜样是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9]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特色与办学理念,将校本或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英雄模范作为先进典型,创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红色班级、红色社团、红色宿舍。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同时,还可以树立以英雄模范命名的先进个人典型,如“雷锋志愿者”。如今,这一名称已成为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红色精神的代名词,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铸就校园“文明魂”注入了活力。此外,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览,展示学校历年红色育人成果,这样既可以展示学校赓续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历程,又为学生树立了朋辈榜样,不断为榜样赋予时代内涵,增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4.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红色社团。目前高校红色社团一般指思政类社团,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这类社团通常是在高校党团组织领导下由学生自发成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成果的学生组织,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基地。这一社团对于高校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中的另一类社团——大学生艺术社团则是通过艺术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教育,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学生组织,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两个社团的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前者,尚未达到最佳效果。因此,积极探索社团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题中之义。高校可以整合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和艺术社团资源,创建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宗旨的红色社团——集理论学习与研究以及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学生组织。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与策划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用多种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榜样的故事,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广泛覆盖、落地生根。并组织学生以课题成员的身份跟随教师参与省市级课题项目申报,依托课题项目,融入红色理论研究或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或艺术展演活动,让红色社团在知识学习与创新中,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归属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
校园物质文化是可视、可触、可感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践)楼(基地)、宿舍、广场等建筑和道路,以及校园生态环境等,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环境提供了物质准备。高校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故事与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多措并举给校园文化打上红色印记,创建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魅力的红色校园环境,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环境育人功能。
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中,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自觉把弘扬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构建主题鲜明、价值引领明确、辨识度较高的红色文化环境,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充分呈现出来。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建设校史馆和革命历史展览馆,拓展校园红色文化新空间。让学生在校内接受真实而又详实的历史教育,感受创建前辈的奋斗历程,激发爱国爱校热情和奋斗精神。如,中山大学建立了孙中山纪念馆,展示了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珍贵文物与资料,使师生印象深刻。
第二,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空间,创设红色景观。在教室,教学楼、宿舍等处走廊的墙壁上张贴、悬挂革命领袖与英雄模范等人物画像、名人名言;借助闲置场所,创设课外红色文化活动空间。例如,东华大学利用学校的长廊,打造了虚实相间的校园红色景观。按照不同的时间节点推出不同的“红色长廊主题展”,把长廊开辟成了宣讲红色故事的课外阵地,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也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浸润。
第三,利用校园景观规划,设立红色人物雕像。例如,南开大学主教学楼前伫立着周恩来总理的雕像,正面镌刻着周恩来手书“我是爱南开的”。四川文理学院于校园内设立了以“同窗三友”命名的杰出校友张爱萍、魏传统、杨超的雕像,旁边还立了一块花岗石碑——雕刻着他们三人共同撰写的传世佳作:“岁寒三友永不凋零,高雅挺直气吞烟云;关山万里仆仆风尘,何惧摧折俯首为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老一辈革命家独特人格魅力的濡润,从而激发起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第四,抓住重大纪念日、庆祝日与重要节点,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内设置红色文化横幅、主题展板、宣传橱窗、电子屏等;同时,还应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站的作用,建设红色主题广播、电视栏目与网站专题。此外,以革命烈士或英雄模范人物命名教学楼、公寓楼、校园广场、道路及班级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如,江苏理工学院深入挖掘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为物质文化立意,创建红色校园环境。该校用“三杰”为学校广场和道路命名,即“三杰广场”、“三杰路”等,不断强化环境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