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2022-03-01 16:21:18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韩子续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郑伯樊哙思辨性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韩子续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思辨性问题

要利用好学科优势,充分发掘其教育因素,深入挖掘教材各选文篇目中所蕴含的思辨性思想内涵,让教材为我所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挖掘文本细节

要对文本进行细读,挖掘文本细节,为思辨问题的展开寻找文本依据。对文本中人物、事物,或者蕴含的主旨、情感、道理,进行深度的细读。因为任何凭空无据的讨论,都有可能偏离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走到语文之外。所以说,文本细读是开展思辨阅读的前提;思辨阅读是文本细读的目的,以思辨阅读为方向,文本细读才有价值,二者互相依存,互助实现。

教师经常将《烛之武退秦师》文本分析的重点放在烛之武、秦伯、晋侯身上,但郑伯、佚之狐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郑伯初见烛之武,听其“无能为也已”的满腹牢骚,立马自我检讨“寡人之过”,政治家的手段可见一斑。接着又来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貌似无赖,实是“绵里藏针”!郑伯深知烛之武此类能人的“软肋”——他们必是不会抛家舍国的。三言两语却是软硬兼施,逼得烛之武出山,足以见得郑伯的大智慧。再看佚之狐,全篇他只说了一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危矣”这三个字体现了他的智慧,认得清形势;推荐烛之武,识得出人才,有用人之明。除此之外,“见秦君”这三个字道出了后续方略,他竟然早就想好解困的关键“在秦不在晋”,这足见其胸中韬略;最后“师必退”一语,其中一个“必”字,言辞坚定无比,更是对个人智慧的自信。

(二)利用文本的“成见”

许多教材中编排的经典选文经过了数十年的教学历程,从文艺评论者到教材编者再到一线教师,都会有非常多的解读版本,这些解读与经典本身的结合就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其本身也成了经典选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些丰富的、既有的学习和评价有很多也是直接继承的,并非是再创造的结果,也就形成了一种“成见”。让经典选文成了僵化的系统,缺乏对文本解读的开放性。

例如,在讲授《鸿门宴》时,教师一般将鸿门宴上刘邦成功的因素归结为:张良的筹划、刘邦的态度、项伯的帮忙和项羽的妇人之仁。但“樊哙闯帐”往往就被师生忽略在课堂之外了,我们可以借助司马迁对樊哙闯帐的笔墨描写,进行深入的思辨性探讨,打破常规认知。通过原文的表述,我们知道樊哙的身份是“沛公之参乘”。当张良至军门告知樊哙事情紧急时,“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樊哙侧其盾以撞”,而不是拔剑搏击。鸿门宴的形势是项羽强而刘邦弱,拔剑搏击就是开战,赴宴是为避免开战,所以不能用剑;“侧其盾以撞”,用防卫的盾牌撞,不能致人死命,表明自己只是想进去,并不想挑衅。樊哙入帐目的明确,不节外生枝,可见其人的勇与谋。等到了帐中,项羽追问樊哙:“壮士!能复饮乎?”樊哙的回答前言不搭后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面的大段演讲,就愈发显得离谱了:“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话无论是谋士张良说,还是沛公自己说,都不如樊哙在此时表达的效果好。虽然樊哙闯帐行为略显鲁莽,语言表述得不甚明了,但反而却让项羽认为这样的人都明白刘邦是害怕自己的,且不会自称为王的,那刘邦所说的在等待自己进关也是真实无疑了。所以,樊哙闯帐对鸿门宴上刘邦成功逃脱起到了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围绕这个思辨性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水平。

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尝试搭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将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让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这种翻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师生提出的思辨性问题,通过听讲、讨论、自己研究、小组探究、视频学习探究等一系列方法获得知识的储备和共享,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搭建翻转课堂,录制微视频。教师将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基本信息,概括文章大意、梳理文本脉络等。这些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达到预习了解精炼、关键内容的效果。窦桂梅老师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等待。假如教师的教学进度太快,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精神紧绷而产生疲惫,这样反而会让实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搭建翻转课堂,只保留了师生必须要在实际课堂上经过交流以及探讨之后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答学生的疑问,这将有利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缓解急促的教学节奏,并大大提升课堂效率。此外,学生可以观看课程视频、参加学术讲座、查阅相关资料,还能在线上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实时向教师反馈学习的近况。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翻转课堂的视频来源不只局限于教师录课,在语文教学中仍有“百家讲坛”“人文中国”“主持人大赛”“诗词大会”等视频的选段截取,帮助学生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爱好,同时促进学生对相关思辨性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等,并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一线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高超的课堂组织掌控能力等,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倡导个性化整本书阅读

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可从课内教材内容的讲授,延伸到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方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导读课、摘读课、研读课或报告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尝试着解决新问题,这是将阅读转化为思维的关键。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结合教材设置的整本书阅读单元,如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乡土中国》和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红楼梦》,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文本内涵,探讨有价值的思辨性问题;或者为学生推荐有关时事评论的著作,更好地辅助教材内容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实践。例如,笔者曾带领学生阅读曹林编著的《不与流行为伍》和《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指导学生撰写一份读书报告,并就阅读书籍的内容概要与特点、阅读的感受与评价、阅读的收获与反思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碰撞思维的火花。

此外,整本书阅读并不限于阅读本身,还可由阅读出发,与试题相联系。例如,2018年北京市高考题中的微写作: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笔者也曾模仿这样的读写融合题:结合你读过的相关作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祝福》、曹禺的《雷雨》、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人在感情上、家庭上的不同观点和选择,以此带动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是基于新发行的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的,为新教材的使用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些教学策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郑伯樊哙思辨性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猛人樊哙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19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13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中华诗词(2017年8期)2017-02-06 03:15:48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中学语文(2016年9期)2016-02-15 18: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