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当前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需求日益增长,高职辅导员在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胜任力不足、主动性积极性缺乏、成效较少的问题,导致育心育德处于割裂局面。而且高职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比例较高,其中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因自我认知不到位,产生不良情绪,致使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负面影响,从而限制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发展。辅导员如何为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对于辅导员的心理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辅导员心理帮扶工作应以新时代习近平精准扶贫指导思想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健心、扶志、笃行”为目标,健心:即进行心理辅导,旨在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道德品质。扶志:即进行能力培养,旨在综合能力培养,激发进取心。笃行:即进行实践训练,旨在能力的拓展迁移,提升职业能力。重点从数据分析建立档案、谈心谈话动态跟踪、焦点解决改变认知、朋辈互助活动拓展、多元实践能力锻炼、家校协作正面强化六个方面推进。通过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专业化水平,完善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据分析,了解情况,建立档案
首先辅导员在学生大一入学后,通过新生军训、心理普查、国家助学金申请等事项,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如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个人特点、心理状态等;第二,辅导员主动约谈学生以了解学生入学适应情况,必要时与家长联系了解相关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各方面数据分析、学生谈话中的个人陈述以及班级同学的反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定学生的问题及原因,填写访谈记录,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将其纳入关注学生库。对于风险较高的学生及时转介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谈心谈话,鼓励表达,动态跟踪
关注学生,定期进行谈心谈话。在谈心谈话中摈弃传统说教方式,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积极共情倾听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谈话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给予学生理解和积极回应。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和学生个人诉求,共同商定成长目标。动态跟踪,建立动态追踪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等,便于分析掌握该生的心理行为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帮助,并根据学生动态及时调整心理帮扶的方案。
(三)焦点解决,发现优势,改变认知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焦点解决心理技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了解情况—优势挖掘—改变认知—行为训练”层级递进。困难学生常常可能在多年的自卑、被他人的误解、批评和嘲笑中淡化了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因此,引导学生回顾过往经历中的成功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你曾经做过什么,你是怎么挺过来的,你需要什么,你想要避免什么。在讲述的过程中,围绕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从外界环境中得到的支持进行挖掘,过程中对学生表达出的优势和成就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引导学生逐渐承认并认可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渐增强自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增加积极情绪,找回成就感。
(四)团体辅导,朋辈互助,活动拓展
针对心理辅导过程中困难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合作,开展相关问题的团辅活动,如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压力应对团体辅导、自我认知团体辅导等,辅导员安排班级、宿舍同学等朋辈学生主动与困难学生交流沟通,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困难学生,主动邀请困难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这些措施能给学生心理带来积极的影响和转变,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上敢于面对和解决问题,能够更加自信积极。
(五)搭建平台,实践训练,巩固行为
为困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是帮助其塑造优秀品质和人格的重要途径。针对困难学生希望证明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展示,渴望成功却频频受挫的极度矛盾心理,由辅导员给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发挥学生特长的“训练任务”。
实践训练基于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模式,结合学生本人的意愿,突出学生的优势长处,由辅导员分类指导学生参与能力训练和实践活动。如各类文体、志愿服务活动和勤工助学岗位等。这其中既包括创造与环境沟通交流的机会,还包括鼓励学生展现改变的成果,让其意识到自身的成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转移对自身问题的过分关注。在时间推移中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达到问题的逐渐消失,这种方式能以更人性化的手段达到育人目的,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融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实践活动中组织“四阶段”学习和训练。第一阶段,在老师指导下,参与活动,发扬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精神;第二阶段,进行能力训练,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第三阶段,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指导;第四阶段,评价反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点滴积累起来的成功和自信,同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能起到很大作用。
(六)家校协作,正面强化,实现改变
通过与家长联系,了解分析学生家庭对于其成长的影响。高职困难学生中父母大部分都是常年在外打工,亲子之间情感沟通较少,大多时候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为主,在成长过程中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较少,给予孩子的情感支持不够。通过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一方面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搭建桥梁。
(一)心理帮扶数据平台——辅导员做好信息员、调研员,跟踪了解,全面关心,加强心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定期与困难学生开展谈心谈话,联系学生家庭,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针对学生不同问题、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情况,提供“全过程”的分类帮扶和精准帮扶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后续帮扶工作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管理和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帮扶的精准度。
(二)心理辅导支持平台——通过讲座、沙龙、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各类心理素质拓展实践活动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建立困难学生动态跟踪档案,定期对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追踪,精准探究困难学生易发、突发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排忧和梳理;运用焦点解决心理技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提供相关心理建议,通过优势挖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三)专业实践训练平台——对接联系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劳模等建立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辅导体系;开展“科技文化节”“技能文化节”、技能大赛等活动,推荐各类专业学习协会,推荐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指导下,由学院成长辅导室组织开展系列校园心理素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生合作、沟通、交往、信任、挫折应对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四)朋辈互助拓展平台——发挥朋辈辅导队伍、基层党员思想的先进性,通过“助人-自助-互助”,以优秀学长、党员、学生干部等先进个人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形式多渠道提高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严格朋辈辅导员选聘,完善朋辈辅导员培训机制,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发挥党员、团学干部、心理信息员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心理帮扶工作的补充力量。
(五)就业创业发展平台——对接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创新设计大赛工作室、SYB 培训等,校企联合开展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科技讲座等,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出发,鼓励学生以创新成果为基础开展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家校交流合作平台——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打造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平台,在新生入学时请家长关注心理育人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或家长微信群,辅导员通过平台向家长定期定时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帮助家长知晓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如何更好进行亲子沟通、说明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相关政策和知识。
建立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辅导员工作不仅局限于学生的个案研究,还需要立足于心理育人工作大局。个别学生的改变可以为我们解决普遍性问题提供很好的参考。提升队伍、搭建平台,制定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制度,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一)创建协同共管的发展型心理帮扶制度
完善的心理帮扶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学院心理帮扶小组。从制度上落实发展型心理帮扶机制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隐性化、暖心化的教育路径,对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与情怀意识培养;积极引导朋辈群体发挥协同作用,让受助学生在集体之中成长进步;促进家校协同发力;联系企业提供岗位支持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帮扶。
(二)科学合理设计心理帮扶体系
建立科学的帮扶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并细化学生帮扶工作考评办法,以全方位的服务给困难学生以切实的帮扶。根据困难学生群体共性问题和个人具体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匹配教育和能力培养,让学生从身心上放松,准确定位自己,增强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树立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进而更好地回馈社会,“反哺”社会。
(三)大力提高心理帮扶工作精准性
以心理辅导为核心,结合各类活动拓展项目,鼓励学生追求进步,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信念。重成长规律,抓共性需求,促个体发展。注重分层分级分类帮扶,根据不同年级,进行层级分类帮扶,包括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商逆商、生命教育、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职业规划等内容;注重关键期、关键区帮扶,以学生入学适应期、实习就业期等关键时期和宿舍区、班级区等学生长时间所处的区域进行共性需求的帮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性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四)重视学生各类数据信息的汇总与分析
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危机、发展潜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思维,对于心理普查结果异常的学生必须进行重点关注;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帮扶档案,做好动态跟踪记录,随时进行分析及后续跟踪反馈,及时掌握重点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状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帮扶策略。
(五)充分发挥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学生干部的作用
朋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都经过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培训,能随时了解班级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帮助。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以及校园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成长的氛围。
(六)突出焦点解决技术、实践行为训练在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培育中的作用
焦点解决技术作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技术,优于辅导员传统的说教方式,能够使辅导员在心理帮扶过程中目标更明确、效果易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焦点解决技术挖掘出他们的优势和潜能,找到自身具有的社会支持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实践训练强化思维模式,巩固心理帮扶的成效。
(七)心理帮扶工作需要多方的紧密协作
困难学生的问题大多复杂且多元化,因此辅导员必须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校资助中心,与困难学生家长紧密合作,只有多方密切配合、协同共管,辅导员心理帮扶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只有形成心理帮扶育人工作合力,才能更快地化解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更好地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八)创新心理帮扶宣传模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微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建设学生心理辅导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加强心理育人政策和工作宣传,密切关注困难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政策宣传系列活动,营造心理育人的良好互动氛围。深度结合网络教育,扩大学生的覆盖面和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