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庆庭
(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三明 366000)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在此环境中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在教育中根据网络实时政策及社会事件,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开放式教学,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知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笼统,教师应深度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相关联,缩短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充分运用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拓展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例如在五年级课程中学习“弘扬优秀家风”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家庭中的优秀家风,如尊老爱幼、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等,通过与生活相关联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能够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另外,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编创教材,突破教育局限。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过于笼统的因素,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编创,在教材编创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教育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通过合理的编创教材,突破传统教材束缚的僵局,在编创教材过程中将学生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资料进行编创,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作用与价值,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表示“教材无非是例子”。以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材料进行编创教材,提升教材的适用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突破教材限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学习需求,选取生活中的事件进行编创教材,对学生开展教育,为学生营造与生活相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理解与认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中“洪水”课程时,其中主要针对长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水进行了讲解,学生由于没有见过真实的场景对这部分知识,无法深入的了解,因此印象并不深刻。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关于洪水发生时的现实场景,呈现洪水灾难中城市被破坏的景象,运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洪水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与探讨,加深学生对洪水灾难的了解,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对教材进行整合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及教材内容为基础,将获取的教育素材融合整理到教材中,根据教材次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调整,突破了传统教材主导的教学局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充分运用教育资源开展道德与法律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源,实现方式、空间及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学习全面的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情感、法律知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在道德与法律教育中教师应深度研究学生学习需求,针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保证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完善学生人格。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律课程“吃穿住话古今” 内容中美食方面时,教师可以借助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与当地美食进行整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父母做家乡的菜肴带到课程中,在课程中品鉴家乡菜肴,提升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提升了对知识的印象,提升了“吃穿住话古今”内容的学习成效。
在道德与法律教育中教师应将教材与原理作为基础,收集与应用课外教材,加强课外教育素材拓展,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课外教育材料,充分发挥教育材料的开放性。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物由于不是相同年限及相同环境,所以大部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没有关联,因此学生在教育中不能深度理解教材含义,影响学生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习成效,为此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生活环境及教材内容,进行教育素材拓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具有生活化关联的教育中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教学成效。例如在学习法律与道德课程“我国的国宝”内容中“中国文化遗产”时,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讲解我国地方中有名的名胜古迹,通过与当地传统名胜古迹相关联,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重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我国文化遗产,提升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提升中国文化遗产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获取生活经验及社会经验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益处。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课程与生活及社会相关联,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展开教学,提升对生活价值的重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倡将课程延伸与拓展,不受传统空间、时间及教材的限制,应打破传统教育的限制,运用开放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传统教育受到教材、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学生无法从课程中获取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无法提升,为了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运用生活资源、社会资源对学生展开教育,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发挥开放性教育作用。
道德与法治属于实践类学科,如果单纯运用传统课堂教育方式,将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需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环境中,从实际生活中收获经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课程“试种一粒种子”时,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种子是如何生长没有概念,教师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家中准备植物种子,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的小花圃,将准备好的种子种植到花圃中,在种下后让班级内的学生轮流对植物进行浇水,在此过程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在观察过程中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学生可以运用空闲的时间对植物进行观察,通过不断灌溉与守护见证植物生长过程,当学生种植的植物开花结果时,学生能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运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体会生活经验,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爱上学习,同时热爱生活,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家庭中,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能够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因此应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与家庭有关的内容,需要得到家庭的配合,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讲解家庭教育要求,让学生在家庭的配合中共同完成。例如在讲解“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在家庭中不同成员爱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怎样的方式向自己传达爱意,在观察过后学生要与家长进行交流,各自运用怎样的方式传达爱,在互相沟通中体会父母对自身浓浓的爱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学生可以将与家长日常爱的表达与交流制作成视频,在班级内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通过家庭合作完成视频,并分享,向学生传递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激发学生的感激之情,提升学生对家人的重视与关爱,让学生学会感恩。
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学生经验的培养,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感受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通过这个过程提升学生生存技能,基于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到社会环境中,通过感受社会、探究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掌握社会生存法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例如在讲解“我们家乡的环境”课程时,在课程开展前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自的家乡进行了解,学生可以与家长探讨家乡中的趣事与美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与家长到家乡中亲身感受与体验,在所在家乡中收集关于环境被污染的资料,并与儿童时期的环境进行对比,通过调查与对比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重视,提升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生可以与家长一同到政府部门了解当地废水处理方式,通过收集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同时为课程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在环境调查、走访、比对过程让学生体会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破坏,提升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欲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作用。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活动性,改变了传统课程单一沉闷的教育方式,激活了课程氛围。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衍生了很多种教育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在课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开放式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华食文化”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探索饮食文明活动。在教育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域美食资料,为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饮食资料收集,在收集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各个地域饮食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食之有具”活动,让学生模拟各个地方运用筷子的礼仪,让学生在模拟中感受筷子礼仪文化,学生在观看中了解文化,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开展“食之有故”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引导学生讲解我国饺子的来历,运用故事对饺子来历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对饺子来历的了解,使学生在课程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在开展“食之有谱”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竞赛教学,通过竞赛方式向学生提问:八大菜系有哪些?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踊跃回答,激活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开展“食之有趣”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讲述法,让家长是厨师的学生讲解美食的烹饪方式,并将厨师的讲解与介绍方式录制成视频,在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学习,掌握做菜的技巧,吸引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在组织“食之有情”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组织合作学习方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制作美食小报,在小组合作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负责不同的任务,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通过合作制作美食小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美食小报制作,发挥合作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道德与法治属于实践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营造轻松富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传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惯用的方式为一言堂,学生在课程中无法提升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例如在讲解“我们的母亲河”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黄河壶口壮观的瀑布景象,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另外教师可以运用音频设备为学生播放“长江之歌”,通过听歌感受长江的气魄,感受长江刚柔气势,随着音频与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借此对学生展开提问“为何将长江与黄河称为母亲河”,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索。教师在学生思索过后询问学生对养育万物母亲河的情感,在教师的询问中学生不断反思,引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随后教师让学生在地图中查找黄河与长江的位置,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爱护家园的情感,教师在整个课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与方式,构建了立体化的课程,激发了学生多个维度的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成效。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意识尚不成熟,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主要课程,教师应明确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深度挖掘网络教育资源、课外教育资源,保证教育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符,同时运用当地实时事件,以生活化实践活动将知识进行转化,提升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关注,在活动中掌握生活技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