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汕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辅导员管理和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还需要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探索和提升。作为综合性、实务性较强的辅导员岗位,需要整合宽口径多专业知识,既要结合日常实务工作要求,又要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支持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真正做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管理经验中常常被推崇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在实务工作中会被片面化为“抓两头、忘中间”“守底线而不顾其他”,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却达到“为了一切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一线教育、管理、服务者,应从理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挖掘和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持续动力。优势视角下的教练型辅导员工作模式(下文简称ACE辅导员工作模式),就是倡导辅导员做优势视角下的教练型教育者[1]。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一方面深感担负“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光荣,另一方面也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感到“神衰力竭”,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很难得到体现,现实中的种种挫折悄然扼杀着教育初心,常常有人抱怨运气不佳,遇到的学生都“基础太差”“毛病太多”“不可救药”,有人评议教育体制的弊端让我们面对着一群没有理想、没有动力的学生;辅导员自身也常常因为面临着考核、晋升、家庭、生活的种种压力以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烦琐工作压力,靠着自己的职业情怀艰难前行。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辅导员很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也就无从谈及对学生的能量传递和人生指导。
高职高专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普遍存在较重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辅导员要真正做到同理、共情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同样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和动机,具有思维活跃、善于动手等特点,具有较强的被关注、被鼓励、被认可的期待。甚至,当我们为学生搭建起平台,予以学生足够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的,他们的表现也常常令我们感慨,“换一个舞台,那些被唯分数论压制的学生也能发光出彩”。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基于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与理念,新形势要求高校重新审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优势视角作为一种社会工作领域的新理念,提倡以人为本,聚焦于个人的优势和内在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优势理论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契合,适合将其导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坚持以优势视角下的教练型辅导员工作模式,能做到更好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也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认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视角理念为指导,打造“教练型”的辅导员团队,能极大地提升辅导员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能提升学校或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育人能力,能极大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加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及其他们在成长和发展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要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要具备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相适应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优势视角下的,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练型辅导员工作模式,将优势视角的理念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革新。它有利于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平等互助的关系中激发学生认识并调动自身资源和优势,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效而持久的动力[3]。
优势视角主张学生有自我改变的动机和意愿,并且有能力建立起自身的支持网络,在面对困难时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辅导员的介入,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和资源,并且增强运用这些优势和资源的能力,这就是优势视角理论中的“增能”理念的运用,有利于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和资源。
优势视角并不是要刻意地去回避不利因素、障碍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些因素,尽可能使之转化成为有利条件,也并不是盲目的、纯“心灵鸡汤”式的给学生灌输“我能行”“我很棒”的无力暗示,而是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挖掘自身的特点,去探索被“标签化”“定势思维”“困住”的潜能。
优势视角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以学生及其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主体,通过辅导员整合使用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在内的多学科门类的技能与方法,通过教育、引导、管理、与服务多维度介入,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4]。
辅导员在实务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接纳与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个别需求、协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其次,对于问题学生或者后进生,辅导员要结合“人在情境中”的观点,理解其问题的形成不仅仅是学生个体主观的因素,还应该考虑到外在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生活、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方式、朋辈群体亚文化影响等。第三,通过思想引导、习惯养成、职业指导、社交指导等多方面来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四,通过奖助贷补、法律知识普及、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关注和维护好学生合法权益。第五,在谈心谈话中充分使用倾听的技术,觉察和解析的技术、沟通的技术、激励的技术等;在看待和分析问题时坚持个别化原则、正常化原则、坚持尊重和接纳、不得主观给学生“贴标签”和“污名化”;在涉及学生尊严和隐私,但不涉及学生生命安全的问题和信息方面,坚持和恪守保密。
优势视角下辅导员关注更多的是服务对象的优势及资源,而非仅仅局限在问题本身,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运用这些优势与资源去解决问题。辅导员在介入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学习经历,同时引导其重温及回忆以往的正面经验,并与其一起分享成功、快乐的经历,从而帮其重拾信心。
学生是助人关系中的主体。学生个人有能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理念,辅导员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都有能力去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是“问题解决的专家”。优势视角与其他视角不同,它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应该且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运用优势视角进行实践时要鼓励服务对象去勇于尝试、乐于探索、敢于冒险,从而获得各种解决问题、自我成长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更多的是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信息的提供者、成长的陪伴者。
学校是一个资源的绿洲。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所在的区域,必然存在大量锻炼、成长和发展的资源,连接社会资源则是目的、目标与结果。在服务过程中,辅导员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如学校教师专家资源、朋辈团体资源、社团组织资源、校友社会资源等,与此同时,辅导员也要鼓励学生对资源进行规划经营和循环投资,从而像滚雪球一样,使资源不断积累和扩大,使得学生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更加丰富。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学生的优势资源和蕴藏潜力的视角,并不是聚焦此人身上的弱点和不足,把学生所生存和成长的环境看作是正向和友善的,通过倾听、澄清、有效提问、共情、同理心等技术来提供学生成长所需的能量,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通过链接各种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辅导员带着优势视角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力,也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中需要面对客观存在的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的发展受到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又处于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期,这样的转折期,面临着快速的过渡、大量信息的转化整合、频繁剧烈蜕变所带来的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心理层面的自我意识尚不完全、讲求个性但情绪和目标呈现不稳定性,一些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之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在环境的各种冲击,因此,在优势视角下,辅导员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和自我效能感。
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常因学生一些“违规违纪”“心理问题”等耗费太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出现了师生之间“斗智斗勇”“猫和老鼠”的“博弈”,进而让辅导员将“教育”与“改造”的概念混淆,或者注重“管理者”而忽视了“教育者”的身份。加之,传统意义的“教育者”主要以“说教”“权威”来单向型输入,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双向成长”的要求,因此,工作室推崇教练型辅导员的工作模式。
教练技术是一门通过完善教练对象的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进而提升效能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服务过程开展的活动或者带有技术性的对话来引发一系列有策略性、有方向性的引导和启发,来洞察服务对象的心态,并激发和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同时也鼓励并协助服务对象向外发现和探索更多可能性,从而达到服务对象探索和成长的目的。教练型辅导员,就是在工作中拥有教练技术的基本理念、思考模式,能运用教练技术的核心技能和工具,在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同时,能支持并带领学生不断成长,更有效达成目标的辅导员。
教练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思考模式:世界上没有无能之人。当然,教练技术不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人生经验、方法、知识、思想观念简单的灌输到被教练者身上,而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一面镜子,即“教练不会告诉你怎么去做,却可以使你看清自己的样子,从而引导你该怎么去做”[5]。
辅导员在教练技术的使用中要更加注重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亲和、友善的辅导关系。教练技术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完全信任和接纳,这个理念贯穿了教练技术的始终。没有彼此尊重和信任的辅导关系,连基本敞开心扉都做不到,就更不能谈及其他的实效。只有服务对象(学生)对辅导员的足够信任,才能发挥澄清、赞美、启发、引导、强化等一系列过程的作用,帮助学生重新燃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与传统型教育者以告知、建议为工作方法,以专家、权威为角色定位,以问题为关注焦点不同,教练型辅导员以提问、引导和澄清为工作方法,以支持、陪伴为角色定位,以发展目标为关注焦点。教练型辅导员在面对学生问题以及“问题学生”时,遵循聚焦目标来替代成因,支持引导替代建议指导,促进改变替代抱怨指责、善用资源替代孤军奋战等原则。
辅导员自身受个人阅历及精力的局限,无法成为学生所有问题解决的专家,用好教练技术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升师生互动质量和育人效果,提高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进而增强自身对辅导员职业价值感、成就感。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中,辅导员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多重任务,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针对多重任务来采取“一体多元”的工作模式。所谓“一体”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即与辅导员 “教育者”“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多重身份对应的工作视角,真正做到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工作状态、工作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生命状态会直接体现在对工作的认可态度、对学生的用心程度,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坚持优势视角育人理念,应用好教练技术,保持高度职业价值认同感的育人状态、高效的育人能力,将极大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让辅导员工作更有效率、有效果、有笑容,从而全面支持和助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