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宇梅 苏建美 马占霞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 云南普洱 665000)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1]。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皆是值得探索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协同育人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建立联合培养、协同运作、按需育人的机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通过校企合作,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开阔眼界,了解产业状况,更好地适应生产岗位需求,为毕业就业提升竞争力。同时,一方面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合作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导师,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提升育人水平。
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方式单一,多为提供实习基地、到校开展讲座等方式,企业参与育人深度不够,合作中企业未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涉及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入企业的生产目标等深度合作内容,对校企协同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有差距,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与生产相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双方优势资源共享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同时实现双方合作动机,企业缺乏动力基础,导致目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因此,探索一条校企双方获利的合作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3]。
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增加相应学时、学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并应用于实际生产,由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熟悉企业生产要求,部分专业课实践缺乏针对性,没有创造性的专项训练;在企业实习过程,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企业不愿把工作内容交给学生,学生缺少机会进行真实性的实训操作练习,导致学生对专业对口行业认识不够,对所学专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认知不清晰,致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抱有错误的观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4]。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求教师具备丰富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技能,在教学中引领、指导、启迪、帮助学生学习[5]。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来源,一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生选拔的院校专职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二是从合作企业、行业聘请导师,熟悉生产,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缺乏相关的保障制度和制约机制,人员流动大,不能形成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新办高校,从筹建、建校就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具有创新思维、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发挥行业、企业在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优势,参照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形成涵盖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统知识体系及专业技能。
学院坚持协同育人的机制,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围绕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教学中结合企业需求制定教学大纲,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相应岗位要求匹配,形成“知识-能力-素养”的课程体系,茶学专业在保留传统茶学学科核心专业知识课的基础上,增加茶文化旅游、茶叶商品学、网络营销、茶企业管理等辅助课程,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实际生产案例教学,紧贴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茶企业管理》《茶叶营销学》《茶叶机械》等课程由企业人员来校授课,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教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有利于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如茶学专业的《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由企业从事栽培育种的农艺师授课,带领学生到生产实地育种和种植,使课堂教学与农耕生产紧密结合;《制茶学》由学院教师讲授理论,课程实践由企业加工车间主任讲授制茶工艺,教学情景与企业生产一致,形成基础课程由校内教师主讲,部分实践课程由有经验的企业人员授课的课程教学团队,让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行业生产实际,完善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2)协同构建校内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开展了“众创空间-校企育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众创空间”校企合作平台,引入有实力企业到平台建点,吸引学生自愿报名,吸纳感兴趣的同学组建若干“企业组”,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与学生结对,开展企业文化、企业营销、企业产品优势、答疑解惑等形式教学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展现企业实力,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参与企业营销或生产,获得相应报酬的同时感受行业发展前景,为入职就业带来感知体验,另一方面学院构建职业引导,为学生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6]。
(1)规范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指标要求,学校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评教、教学评估、师德师风、同行评教、教学督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2)对接职业标准,优化实践教学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实践课程体系,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比41%,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其框架分为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实验(实践)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实践教学环节都制订对应的项目实践教学大纲和方案,如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教师设置项目需解决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并解决预先设好的问题,让学生认识专业和实地感受本行业发展的前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大二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到企业顶岗,实习前预设多个实训中需解决的项目,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学生在实习中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价;三年级开展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邀请企业参与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如绿茶、红茶加工竞赛、茶艺比赛等活动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茶学专业毕业生90%以上取得与专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四学生到企业进行16周的实习,企业派技术人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和生活,学院通过定期答辩、撰写实习记录、校内外指导教师沟通、企业回访等方式保证实习质量,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方优势共享的必经之路,是提升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场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校初就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每年评选优秀教学实践基地,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学院通过遴选,分别与普洱祖祥高山茶叶有限公司等46家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发展空间的省内外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根据学生实习情况择优签约,培养企业后备人才,优先获得选择毕业生的机会,提升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同时学院为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平台,实现企业、学院、学生互利互惠的机制,为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创业创校训练、创业实践等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同时学院也积极为合作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工作。学院2021年茶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6%、就业岗位专业符合度达65%、实践基地就业人数占40%。
(3)优化应用型教育师资结构与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要求既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既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实践能力[6]。学院通过传帮带、外派学习、企业锻炼、挂职交流等方式培养教师,一是落实教育部银龄教师计划,聘请浙江大学等双一流大学11名资深专家、教授到校承担教学,并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传帮带”培养专任教师,提升教师的应用人才培养能力;二是选派部分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研学;三是鼓励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出台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教师通过实践,熟悉产业发展现状、行业的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四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到校授课和指导实践教学,聘请 “贡茶技艺传承大师”和19名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并相应出台对兼职教师的选聘、管理、责任等方面制约机制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方式组成专业教师团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导师需求,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普洱茶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转变传统思想,优化人才培养,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交流,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的应用型人才。